-
1 # 混元形意掌門人
-
2 # 微塵微視界
大棚種植的蔬菜和露天種植的蔬菜,的確在口感上有差別,比如大棚種出來的韭菜和自家地裡長的韭菜,在口感上差別很大,大棚種出來的韭菜外觀上很好,可吃起來沒有點韭菜味,自家露天種植的韭菜,雖然長的沒那麼茂盛,但吃起來有那味。大棚種植讓很多蔬菜一年四季供應,有時都分不清蘿蔔青菜正常是何時上市的,不間斷的供應滿足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但會發現大棚種植出來的和露天正常生長的口感上差了不少,個人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溫室裡的幼苗沒有經歷風吹雨打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世間萬物都有它的自然規律,瓜果蔬菜也不例外,Sunny雨露的滋潤自然是接地氣的,吃起來有那種天然的味道。而溫室裡的幼苗都是在細心呵護下成長的,沒有經歷風吹雨打的錘鍊,這樣的環境下生長出來的蔬菜,基本上是外表很好,但缺乏時間的沉澱。
大棚種植基本上是反季節蔬菜大棚種植的蔬菜基本上都是反季節的,比如原來夏天上市的蔬菜,現在要冬天上市,對於菜農來說是好事,反季節種植可以賣個好價錢,可對於消費者來說,買到了貴的菜不說,口感上還不如應季的蔬菜。
人工干預蔬菜的生長週期大棚種植的蔬菜一般使用化肥農藥等,肥力也比較足,這樣生長週期就會短些,比如露天正常需要120天的,大棚種植卻可以縮短到100天,甚至更短,這種人為干預蔬菜的正常生長週期,養分的積累就容易不多,口感上就差了點。再加上大棚種植搶上市時間,很多時候為了方便運輸,有的會在還沒成熟時採摘,這和自然熟的味道不一樣。
蘿蔔青菜,各有所愛,有的人喜歡嚐鮮,有的人習慣吃應季的露天蔬菜,如果一直吃大棚種植的蔬菜,估計也感覺不出什麼,一旦有了對比可能就會感覺不一樣了。個人還是傾向吃應季的瓜果蔬菜,大棚反季節的口感不好是一方面,很多為了縮短生長週期會過量使用農藥化肥,容易造成藥物殘留。
-
3 # 寒地水稻種植技術
每年3-4月份,東北人民的餐桌上的蔬菜有很大的比例都是從蔬菜大棚裡出來的,那種味道確實趕不上應季的蔬菜,我分析有以下幾個原因。
1、化肥的濫用。化肥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提高產量。但是國內農民盲目的追求產量大量施用化肥而忽略了有機肥的施用。有機肥富含有機質以及有機物和一些營養物質,能顯著的改善作物果實的品質和口感。這也是造成大棚蔬菜口感不好的一個原因。
2、大棚蔬菜的生長環境。大棚一般為普通的塑膠薄膜大棚,難以控制合適的溫溼度,造成蔬菜大棚內溼度大、溫度高。直接後果就是病害發生的較重。曾經有人說蔬菜大棚集中的區域基本上3-5天就得噴次藥,我沒見過但是憑感覺來想應該不會誇張。頻率如此之大的病害直接影響就是光合作用的強度和有機物的積累,有機物積累的少,作物果實的品質就會變差。
3、人為的調控作物的長勢。大棚由於有這一層塑膠薄膜,形成溫度明顯高於外界的一個小型空間。利用高溫催生出來的蔬菜和其他作物的生育期明顯縮短,營養物質和有機物質在短時間內積累達不到正常大田生長所需的積累時間和積累質量,自然而然的品質就會比大田生產的要差。有點類似於東北粳稻和南方秈稻的區別。
綜合以上幾點我認為大棚種植的蔬菜比大田種植的蔬菜口感差的原因主要是病害較多及溫度高引起的光合作用不足和有機物積累強度不夠,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我們吃的蔬菜的各種口感主要就是有機物的味道,例如糖、纖維素、蛋白質等等,這些物質即是營養來源也是口感來源。
-
4 # 瓜農之友馬博士
大棚環境條件與露地環境比較來看,大棚環境具有以下特點:
1、溫度比露地高;
2、光照比露地弱;
3、水份比露地足;
4、肥料比露地多;
5、二氧化碳比露地少;
6、土壤及大棚內空間微生物平衡比露地差。
因此大棚蔬菜瓜果,要比露地栽培的生長速度快,病蟲害發生嚴重。這就會導致大棚在管理用工等方面要遠高於露地。
再加上光照弱,水份充足,而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低,這就導致其幹物質(營養)積累少,維生素、礦質、糖類等,要低於露地栽培的蔬菜。
這樣應該明白,為什麼大棚裡生產的產品,其口感遠不如露地生長的產品了。
表面看起來是這個道理,一點都不錯。
目前也有透過技術調控的方法來改善大棚內環境,如全覆蓋技術、微生物改良土壤、二氧化碳補充等。
回覆列表
肯定的,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我是深有感觸的。
90年代以前,全國大作數農作物是露天種植的,那時候化肥、激素和農藥也少。更不用提什麼反季節大棚了。那個時代種植出來的農作物除了人所共知的“綠色、有機、無汙染”外,還有一個體驗上的口感特點:嫩!
對,那時代所產的農作物都有這麼一個口感上的特點:嫩!那種嫩就好比那個年代的人一樣:淳樸、善良、天真、不做作。而現在的農作物呢?各種化肥、激素和農藥導致更大更豔更快促熟不說,還喪失了一個口感上的最大感覺。也就好比現代社會上的人一樣,物質利益化,人心浮躁,互相戒備,害人之心不可有但防人之心不可無,很難見到一個純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