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司文郎中
-
2 # Lihongjiu99
這要從土耳其身上來找原因,土耳其歷來都是左右逢源的國家。
當時土耳其是中立國,但土耳其與德國關係密切,雖然沒有出兵配合德國,但也給了德國大量的物質援助,一直都在暗中幫助德國。為了防範一箇中立的土耳其,蘇聯需要幾十萬人去防禦。要是土耳其加入德國聯盟,恐怕就牽制不了這麼多人了。
土耳其之所以選擇中立有這麼幾個原因:
1、一戰時期,土耳其加入了德國一方,結果戰敗,喪失了大量的領土,所以對參戰存在顧慮。
2、歷史上土耳其和俄羅斯一直都有領土糾紛,十次俄土戰爭的經驗教訓讓土耳其慎重。
3、土耳其沒有完整的工業體系,一旦參戰,就要受到德國的控制,難以擺脫。
所以,土耳其做出了偏向德國的中立,向德國提供資源。土耳其一直到44年末都還在給德國提供鉻礦和其他礦產。
土耳其是一個曾經橫跨亞歐非的大國,它的前身正是奧斯曼帝國。而奧斯曼帝國的衰落有俄羅斯很大一部分原因,俄羅斯可以說是踩在土耳其肩膀上強大起來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土耳其為了重振往日的雄風,扳倒俄羅斯,選擇加入了德國陣營。然而戰敗後,作為戰敗國的土耳其遭到了協約國的嚴厲制裁,丟失了全部的外部領土,還險些亡國。
一戰和俄土戰爭讓土耳其損失慘重。到了二戰,土耳其吸取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十次俄土戰爭的教訓,不敢再貿然參與戰爭,還是看看熱鬧不冒險了,選擇了保守中立的策略。
另外,土耳其雖然是中東第一強國,但和英美法比較起來還是二流國家,土耳其沒有自己完整的工業體系,也沒有和大國叫板的實力,甚至一戰時的創傷還未恢復,所以二戰一直在休養生息,對於土耳其來說無論參加哪一方都是隻能當炮灰。
儘管土耳其十分仇視蘇聯,但蘇聯是當時的歐洲軍事強國,土耳其根本無法匹敵,就是想加入德國抗擊蘇聯也是有心無力。土耳其即便加入軸心國,其實作用也不太明顯,況且得罪了蘇聯,恐怕對土耳其非常危險。
雖然土耳其保持中立,但很難獨善其身。二戰中土耳其與軸心國、同盟國都走得很近,一直在兩大陣營中走鋼絲。其中親德的表現十分明顯,但土耳其還是沒有上德國的船,因為他們深深記得土耳其共和國第一任總統的話:如果無法保持中立,那麼就加入有英國的一方。
所以土耳其在和德國交好的同時,也和盟國眉來眼去。1939年土耳其就和英國簽訂了互助條約。但土耳其也沒有向德國宣戰,對當時的戰局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二戰中丘吉爾曾試圖讓土耳其開闢歐洲戰場,土耳其就當沒聽見。
土耳其中立對同盟國和軸心國兩邊都有好處,首先就是在軸心國優勢的時候隔絕了一條德國通向中東和英國殖民地腹地的道路,同時隔絕了一條德國的“油路”。而德國方面雖然前期對於土耳其中立很不爽,但是很快就覺得在入侵蘇聯的時候,有土耳其隔絕德國與同盟國之間的直接接壤是有多重要了。所以說在兩邊人員和高層的意向下,土耳其中立對大家都有好處,而土耳其本身也希望中立。
1945年,盟軍已將德軍驅逐出巴爾幹半島,土耳其見軸心國大勢已去,就開始加入盟國對軸心國宣戰,成為二戰的戰勝國之一。
正是由於土耳其牆頭草的屬性,即便是德國要聯合土耳其一同進攻高加索,土耳其也不會答應的。
-
3 # 神探歷史
土耳其心比天高,命比紙薄。抱的大腿在粗,那也沒有北極熊厲害。打高加索,就算搶到了石油,德國也不會分給他的。自個還不夠用呢。
回覆列表
沒什麼原因,就是一個字,(土耳其)慫。
(上圖是1912年的土耳其,下圖是1923年的土耳其)
二戰爆發後,土耳其表示中立,在參戰問題上十分謹慎。其實,德國佔領巴爾幹半島並、進攻蘇聯之後,土耳其內部的親德派就已經積極準備加入軸心國參戰,土耳其本身也悄悄給予軸心國援助(不過也和盟軍保持密切接觸),雙方親暱到蘇德戰爭後期斯大林直接向英美表示戰後要清算土耳其。
不過,親暱歸親暱,土耳其有嚴重的一戰後遺症,這是它1945年2月之前始終不願意參戰的原因。一戰期間土耳其站了德國的隊,結果徒有其表的奧斯曼帝國被打得連表面的龐大都維持不了了,領土面積急劇縮水,一度有被瓜分的危險。要不是打贏了第二次希土戰爭,土耳其的命運只會比當年更慘。
這段歷史情結闡述起來很簡單,但正好就是土耳其拒絕參戰的主要原因。1942年12月,英國向土耳其施壓,要求土耳其加入盟軍作戰。即便英國親自出面,土耳其總理伊諾努因為怕德國在巴爾幹半島上的力量威脅伊斯坦布林和安卡拉而拒絕參戰。
(伊諾努其人)
一直到二戰後期,德國敗局已定的時候,斯大林提出要清算土耳其,英美為了給小弟們一個搭二戰末班車的機會,也為了在戰後對抗社會主義力量,因此選擇拉攏土耳其,給了一個1945年3月1日的期限,在這之前對德宣戰都會得到英美承認,實際上給了小弟們最後一次選邊站隊搭便車的機會。
得到通知後,正在休會的土耳其議會緊急召開會議,全票透過對德宣戰的法案。這一時期的土耳其參戰原因不是即將獲得的軍事上的勝利,而是政治因素。
所以,土耳其從一開始就不敢也不願意參戰,德國再想拉攏土耳其也只是一廂情願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