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宋代蘇軾的《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參橫鬥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空餘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譯文: 發船渡海正是三更時分,參星橫掛在天上,北斗七星的斗柄已轉得很低。連綿下個不止的陰雨,總有停的時候;成天刮個不停的風,也總有止住的時候。天上的烏雲散了,一彎明月掛在天空,不知這景緻是什麼人安排點綴的?其實天空的面貌,海水的顏色,本來就是澄澈清白的,不需要外力的洗刷。我本想學“乘桴”退出官場,現在不用了,孔子的主意對我來說是用不著了。如今政局轉為平和,我也是大略領會到黃帝的《咸池》樂曲溫潤的樂聲了。被貶到這南方邊遠的荒島上雖然是九死一生,但我並不悔恨。因為這次南遊見聞奇絕,是平生所不曾有過的。賞析:蘇軾紹聖四年(一O九七)被貶海南,六月十一日渡海南下,次日至海南島,元符三年(一一OO)五月遇赦,六月二十明晃晃度海北上,量移(被貶到遠方的官員,遇赦酌量移到較原地靠京城較近的地方做官)廉州(今廣西合浦、靈山等地),在海南島稽留的時間正好是三年零八天。這首詩就是寫渡海北上那個晚上的情景。 頭一句說發船渡海正是三更時分(約在晚上十一時至十二時),參星橫掛在天上,北斗七星的斗柄已轉得很低。這裡關於星斗的描寫是化用古人“月沒參橫,北斗闌干”的詩句,可能是當時的真實情景,也可能不是,只是用來說明渡海的時間是在半夜裡,也說明黑夜即將過去,曙光就在前頭,暗示他在政治上即將獲得新生,這是一種比喻。後面三句也都是採用這種借景為喻的手法。 第二句說,連綿下個不止的陰雨(苦雨),總有止的時候,成天刮個不停的風(終風),也總有停的時候,它們“也解晴”,也能變成風靜晴朗的天氣。也可能當時確是雨霽雲收風平浪靜,但這裡主要的用意不在寫景,而在比喻,說明他受到各種打擊和排斥 , 也總有結束的時候,今天遇到大赦,就象久經風雨見到晴天那樣,心情舒暢,充滿希望。第三句說,天上的烏雲散了,一彎明月掛在天空,不知這景緻是什麼人安排點綴的?這景色主要也是用來作比喻的,意思是說,這次遇赦,不知是誰在朝廷幫忙說情,為我驅散政治上的烏雲的?第四句說,天空的面貌,海水的顏色,本來就是澄澈清白的。這句承接上句,也是一種比喻,意思說,在政治上,不用別人幫我洗刷汙垢,我本來就是清清白白的。有人評論說:“前半純是比喻,如此措辭,自無痕跡。”就是說,前面四句都是用比喻的手法。的確是這樣的,前四句象是寫景,實則寫意,比喻巧妙,不露痕跡,形象鮮明,而且還含有深刻的哲理意味。五六句是議論。孔丘曾經說過,“道不行,乘桴浮於海”,意思說,政治主張行不通就算了,可以乘坐小木筏漂到海上去。第五句說,徒然剩下魯國老人孔丘(魯叟)關於“乘桴”的主意。言外之意是,本想學“乘桴”退出政治舞臺的,現在不用學這個了,孔丘的主意對我來說是用不著的了。傳說古時黃帝演奏過《咸池》這個樂曲。第六句用了這個典故,說,我大略領會到黃帝的《咸池》樂曲溫潤的樂聲了。言外之意是說,政局轉為平和了。這一聯對政治的議論,說明他對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並未完全喪失信心。 最後兩句說,被貶到這南方邊遠的荒島上(古時“九服”中有“荒服”,指極邊遠處),雖然九死一生,但我並不悔恨,正如屈原《離騷》說的“雖九死其猶未悔”;這次南遊,見聞奇絕,是平生所不曾有過的,可以說是第一遭兒。他對這次被貶到海南島表示不後悔,認為是一生中挺有意義的一段經歷。“冠平生”應解為“超過平生見到的景色”。全詩情調高昂,表現了蘇軾的樂觀精神。
出自宋代蘇軾的《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參橫鬥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空餘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譯文: 發船渡海正是三更時分,參星橫掛在天上,北斗七星的斗柄已轉得很低。連綿下個不止的陰雨,總有停的時候;成天刮個不停的風,也總有止住的時候。天上的烏雲散了,一彎明月掛在天空,不知這景緻是什麼人安排點綴的?其實天空的面貌,海水的顏色,本來就是澄澈清白的,不需要外力的洗刷。我本想學“乘桴”退出官場,現在不用了,孔子的主意對我來說是用不著了。如今政局轉為平和,我也是大略領會到黃帝的《咸池》樂曲溫潤的樂聲了。被貶到這南方邊遠的荒島上雖然是九死一生,但我並不悔恨。因為這次南遊見聞奇絕,是平生所不曾有過的。賞析:蘇軾紹聖四年(一O九七)被貶海南,六月十一日渡海南下,次日至海南島,元符三年(一一OO)五月遇赦,六月二十明晃晃度海北上,量移(被貶到遠方的官員,遇赦酌量移到較原地靠京城較近的地方做官)廉州(今廣西合浦、靈山等地),在海南島稽留的時間正好是三年零八天。這首詩就是寫渡海北上那個晚上的情景。 頭一句說發船渡海正是三更時分(約在晚上十一時至十二時),參星橫掛在天上,北斗七星的斗柄已轉得很低。這裡關於星斗的描寫是化用古人“月沒參橫,北斗闌干”的詩句,可能是當時的真實情景,也可能不是,只是用來說明渡海的時間是在半夜裡,也說明黑夜即將過去,曙光就在前頭,暗示他在政治上即將獲得新生,這是一種比喻。後面三句也都是採用這種借景為喻的手法。 第二句說,連綿下個不止的陰雨(苦雨),總有止的時候,成天刮個不停的風(終風),也總有停的時候,它們“也解晴”,也能變成風靜晴朗的天氣。也可能當時確是雨霽雲收風平浪靜,但這裡主要的用意不在寫景,而在比喻,說明他受到各種打擊和排斥 , 也總有結束的時候,今天遇到大赦,就象久經風雨見到晴天那樣,心情舒暢,充滿希望。第三句說,天上的烏雲散了,一彎明月掛在天空,不知這景緻是什麼人安排點綴的?這景色主要也是用來作比喻的,意思是說,這次遇赦,不知是誰在朝廷幫忙說情,為我驅散政治上的烏雲的?第四句說,天空的面貌,海水的顏色,本來就是澄澈清白的。這句承接上句,也是一種比喻,意思說,在政治上,不用別人幫我洗刷汙垢,我本來就是清清白白的。有人評論說:“前半純是比喻,如此措辭,自無痕跡。”就是說,前面四句都是用比喻的手法。的確是這樣的,前四句象是寫景,實則寫意,比喻巧妙,不露痕跡,形象鮮明,而且還含有深刻的哲理意味。五六句是議論。孔丘曾經說過,“道不行,乘桴浮於海”,意思說,政治主張行不通就算了,可以乘坐小木筏漂到海上去。第五句說,徒然剩下魯國老人孔丘(魯叟)關於“乘桴”的主意。言外之意是,本想學“乘桴”退出政治舞臺的,現在不用學這個了,孔丘的主意對我來說是用不著的了。傳說古時黃帝演奏過《咸池》這個樂曲。第六句用了這個典故,說,我大略領會到黃帝的《咸池》樂曲溫潤的樂聲了。言外之意是說,政局轉為平和了。這一聯對政治的議論,說明他對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並未完全喪失信心。 最後兩句說,被貶到這南方邊遠的荒島上(古時“九服”中有“荒服”,指極邊遠處),雖然九死一生,但我並不悔恨,正如屈原《離騷》說的“雖九死其猶未悔”;這次南遊,見聞奇絕,是平生所不曾有過的,可以說是第一遭兒。他對這次被貶到海南島表示不後悔,認為是一生中挺有意義的一段經歷。“冠平生”應解為“超過平生見到的景色”。全詩情調高昂,表現了蘇軾的樂觀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