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通常指沒有戰爭或沒有其它敵視暴力行為的狀態,也用來形容人的不激動或安靜。和平一般會解讀為沒有敵意及報復,誠摯的想要化解衝突(英語:Conflict resolution)、有健康的人際關係或國際關係學等。
通常,維持國家關係之間的和平狀態是多數人或組織的企盼,尤其是類似聯合國這類國際組織。和平可以是自發性的,政治鼓動者可以避免過於激動;和平也可以是強制性的,例如用強制手段抑止那些引起騷亂之人的行為。
起源
和平一詞的英文peace起源於盎格魯法文的pes及古法文的pais,意思是“和平、和解、安靜、協議”。不過Pes來自拉丁文pax,意思是“和平、協議、和平和平,安寧的協定,安寧,沒有敵意,和諧”。英文自1300年起翻譯希伯來文的平安(希伯來語:שָׁלוֹם),變成日常打招呼的用語,根據猶太教的神學,這個詞是源自一個意思是和解的動詞.。雖然其一般的翻譯是和平,但這是不完整的翻釋,這個詞和阿拉伯文salaam(英語:S-L-M)一様,除了和平還有其他的含意,包括正義、健康、安寧、繁榮、平等、安全、好運及友誼。在個人層面上,和平的行為是善良、體貼、公正等。
在許多語言中,peace一詞常用作打招呼的用語.例如夏威夷的Aloha。英文中peace偶爾會用來問候,像希望逝者永享安寧會用“rest in peace”(息止安所,安息)。
宗教信仰和和平
宗教信仰常常試圖要找出並解決人類生活的根本問題,也包括人和社會之間的矛盾衝突。
在舊約聖經以賽亞書9章6節中曾提到:“因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他名稱為奇妙、策士、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一般認為這是預言耶穌,基督徒也稱耶穌為彌賽亞及基督,且認為耶穌會再來,建立神的國,其中有平安,而人、社會及所有生物都不再為惡。
佛教認為只要所有的苦結束,就會有和平,其中主要的煩惱來自貪、嗔、痴三毒。佛教徒為了消除苦難,達到個人的和平,需遵守四諦,也就是佛教哲學的中心思想。
內在和平
內在和平是指在心理上及靈性上的和平,有足夠的知識及瞭解可以讓自身在面對不順利或是壓力時仍可以堅強。這處的和平是指健康的穩態,和壓力及焦慮相反,心中的和平一般也和幸福和快樂有關。
和平的心、平靜和安寧是一個不受壓力影響的心境的描述。一些文化認為可以用一些訓練及啟蒙讓人的心得以平靜,例如祈禱、靜坐、太極拳或瑜伽等。許多靈性的練習將此視為了解自身的一種經歷。尋找內在平靜有時會和佛教、印度教及新時代運動有關。銳舞的精神主張PLUR(英語:PLUR)中,第一個字就代表和平。
真理堅固
真理堅固(梵語:सत्याग्रह,satyāgraha,英語:satyagraha)是由聖雄甘地提出的非暴力抵抗哲學,甘地以此思想推動印度獨立運動,早期在南非時也以此推動公民權利運動。
真理堅固(satyagraha)一詞是在甘地在南非發行的報紙“印度獨立報”中透過公開徵求而產生的,甘地在提到對於衝突的非暴力處理時,他發現常用的的印度語及英文中都沒有一個字可以完整表示他的理念及意圖,因此公開徵求大家的建議。甘地的自傳中提到,獲選的人是Maganlal Gandhi(和甘地應該沒有關係),他提出了sadagraha,甘地改為satyagraha。
真理堅固哲學也影響了美國的馬丁·路德·金及其發起的非裔美華人民權運動。真理堅固哲學將手段和目的視為是不可分割的,因此若要利用暴力來達到和平,是矛盾的。甘地曾提到:“有人說,手段畢竟只是手段,我認為,手段就是一切,因此手段如何,結果也會如何……。”有一句當代的話可作為以上的總結“沒有通往和平的路,和平就是道路。”(There is no way to peace; peace is the way.) ,一般認為這是甘地說的,但也有人認為是A. J. Muste說的。
長期的和平
目前仍存在的國家中,維持最長和平時期的是瑞典,自1814年拿破崙戰爭,割讓大部份土地給俄羅斯,後來至今都是和平狀態,已有204年。瑞典的和平一部份可以用其地理位置來解釋,也和在平時不參與軍事聯盟,因此戰時形成的瑞典中立(英語:Swedish neutrality)有關,但也和像不列顛治世(1815-1914)、歐羅巴和平(英語:Pax Europaea)、美利堅治世(1950年代後)有關。
其他長期的和平時期有:
日本1603至1868年孤立主義的江戶時代(江戶幕府),共250年
700年至950年在可薩汗國的可薩和平,共250年
羅馬帝國的羅馬治世,持續190至206年
和平與衝突研究
和平與衝突研究是一門確認及分析暴力及非暴力行為的學科,也研究造成暴力及非暴力社會衝突的機制[9]。和平學是其中的一個變體,是探討如何避免及解決衝突的科際整合研究,和平學恰好與戰爭研究(英語:War studies)相反,後者是研究如何在衝突中有效的獲得勝利。與和平與衝突研究有關的學科有:政治學、地理學、經濟學、心理學、社會學、國際關係、地理、人類學、宗教研究及性別研究等。
和平通常指沒有戰爭或沒有其它敵視暴力行為的狀態,也用來形容人的不激動或安靜。和平一般會解讀為沒有敵意及報復,誠摯的想要化解衝突(英語:Conflict resolution)、有健康的人際關係或國際關係學等。
通常,維持國家關係之間的和平狀態是多數人或組織的企盼,尤其是類似聯合國這類國際組織。和平可以是自發性的,政治鼓動者可以避免過於激動;和平也可以是強制性的,例如用強制手段抑止那些引起騷亂之人的行為。
起源
和平一詞的英文peace起源於盎格魯法文的pes及古法文的pais,意思是“和平、和解、安靜、協議”。不過Pes來自拉丁文pax,意思是“和平、協議、和平和平,安寧的協定,安寧,沒有敵意,和諧”。英文自1300年起翻譯希伯來文的平安(希伯來語:שָׁלוֹם),變成日常打招呼的用語,根據猶太教的神學,這個詞是源自一個意思是和解的動詞.。雖然其一般的翻譯是和平,但這是不完整的翻釋,這個詞和阿拉伯文salaam(英語:S-L-M)一様,除了和平還有其他的含意,包括正義、健康、安寧、繁榮、平等、安全、好運及友誼。在個人層面上,和平的行為是善良、體貼、公正等。
在許多語言中,peace一詞常用作打招呼的用語.例如夏威夷的Aloha。英文中peace偶爾會用來問候,像希望逝者永享安寧會用“rest in peace”(息止安所,安息)。
宗教信仰和和平
宗教信仰常常試圖要找出並解決人類生活的根本問題,也包括人和社會之間的矛盾衝突。
在舊約聖經以賽亞書9章6節中曾提到:“因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他名稱為奇妙、策士、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一般認為這是預言耶穌,基督徒也稱耶穌為彌賽亞及基督,且認為耶穌會再來,建立神的國,其中有平安,而人、社會及所有生物都不再為惡。
佛教認為只要所有的苦結束,就會有和平,其中主要的煩惱來自貪、嗔、痴三毒。佛教徒為了消除苦難,達到個人的和平,需遵守四諦,也就是佛教哲學的中心思想。
內在和平
內在和平是指在心理上及靈性上的和平,有足夠的知識及瞭解可以讓自身在面對不順利或是壓力時仍可以堅強。這處的和平是指健康的穩態,和壓力及焦慮相反,心中的和平一般也和幸福和快樂有關。
和平的心、平靜和安寧是一個不受壓力影響的心境的描述。一些文化認為可以用一些訓練及啟蒙讓人的心得以平靜,例如祈禱、靜坐、太極拳或瑜伽等。許多靈性的練習將此視為了解自身的一種經歷。尋找內在平靜有時會和佛教、印度教及新時代運動有關。銳舞的精神主張PLUR(英語:PLUR)中,第一個字就代表和平。
真理堅固
真理堅固(梵語:सत्याग्रह,satyāgraha,英語:satyagraha)是由聖雄甘地提出的非暴力抵抗哲學,甘地以此思想推動印度獨立運動,早期在南非時也以此推動公民權利運動。
真理堅固(satyagraha)一詞是在甘地在南非發行的報紙“印度獨立報”中透過公開徵求而產生的,甘地在提到對於衝突的非暴力處理時,他發現常用的的印度語及英文中都沒有一個字可以完整表示他的理念及意圖,因此公開徵求大家的建議。甘地的自傳中提到,獲選的人是Maganlal Gandhi(和甘地應該沒有關係),他提出了sadagraha,甘地改為satyagraha。
真理堅固哲學也影響了美國的馬丁·路德·金及其發起的非裔美華人民權運動。真理堅固哲學將手段和目的視為是不可分割的,因此若要利用暴力來達到和平,是矛盾的。甘地曾提到:“有人說,手段畢竟只是手段,我認為,手段就是一切,因此手段如何,結果也會如何……。”有一句當代的話可作為以上的總結“沒有通往和平的路,和平就是道路。”(There is no way to peace; peace is the way.) ,一般認為這是甘地說的,但也有人認為是A. J. Muste說的。
長期的和平
目前仍存在的國家中,維持最長和平時期的是瑞典,自1814年拿破崙戰爭,割讓大部份土地給俄羅斯,後來至今都是和平狀態,已有204年。瑞典的和平一部份可以用其地理位置來解釋,也和在平時不參與軍事聯盟,因此戰時形成的瑞典中立(英語:Swedish neutrality)有關,但也和像不列顛治世(1815-1914)、歐羅巴和平(英語:Pax Europaea)、美利堅治世(1950年代後)有關。
其他長期的和平時期有:
日本1603至1868年孤立主義的江戶時代(江戶幕府),共250年
700年至950年在可薩汗國的可薩和平,共250年
羅馬帝國的羅馬治世,持續190至206年
和平與衝突研究
和平與衝突研究是一門確認及分析暴力及非暴力行為的學科,也研究造成暴力及非暴力社會衝突的機制[9]。和平學是其中的一個變體,是探討如何避免及解決衝突的科際整合研究,和平學恰好與戰爭研究(英語:War studies)相反,後者是研究如何在衝突中有效的獲得勝利。與和平與衝突研究有關的學科有:政治學、地理學、經濟學、心理學、社會學、國際關係、地理、人類學、宗教研究及性別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