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趙黑牛
-
2 # 光線攝影學院
人文攝影和街頭攝影,應該都沒有一個權威的名詞解釋吧?其具體的定義,不同的人看來可能也是千差萬別。
在百科裡面,是沒有“人文攝影”這個詞條的,應該說,人文攝影,不是一個嚴謹的用詞,只是一個隨意的可以濫用的矯情的詞彙
由於我也沒有撰寫過正式的有關人文或者街頭的論文,所以,只能隨便談談我的看法:
一、紀實攝影,這個是有一些權威的定義的,當然,也有爭論
但是最起碼,這個是有一些定義的,基本上也都差不多。
二、人文攝影和街頭攝影,屬於紀實攝影嗎?
我覺得,肯定不能直接等同,只能說,符合紀實攝影定義和規範的才是紀實攝影。
三、人文攝影究竟是什麼鬼東西?
其實,我是高一的時候,才知道有人文社會學科的,其實我對於人文這兩個名詞一直都是抱有困惑不解的態度。
我也一直很反感人文這兩個詞。
據我瞭解,網際網路上所謂的打著人文攝影標籤的人文攝影,其實很多都是文藝青年矯情的產物,假惺惺的,很噁心,當然,往往有著精美的光影和構圖。
如果說紀實攝影家中非常有人文主義精神或者人文關懷的,尤金史密斯就是一個了。
但是,要注意的是,人文主義精神或者人文關懷的攝影,肯定不等於人文攝影。
尤金,史密斯,這是非常有人文關懷的紀實攝影家
在網際網路上,我看,大多數人把人文攝影等於紀實攝影,其實這是不對的。
因為紀實攝影是有嚴格的定義的。而人文攝影,這是一個似是而非的偽概念。
四、街頭攝影
這個,再怎麼理解,也不可能有歧義的了。
街頭攝影,就是在街頭拍攝的照片嘛。
在街頭拍攝的照片,可以是風景嘛,可以是新聞照片,可以是某寶的服裝模特商品照片,可以是擺拍的,可以是抓拍的,可以……
這個,只要是街頭拍攝的,都是街頭攝影。
不存在什麼歧義。
無論是人文攝影和街頭攝影這些稱謂,最終都是屬於紀實性攝影的範疇當中,只是根據一些普遍特點而被人為地再去分。
紀實攝影首先,我覺得有必要去理解紀實攝影的含義是什麼,不做長篇大論,大概有以下這些特點。
對人類社會的真實記錄(切記是人類社會,人類是主體,對山川湖泊的真實記錄則變成了風光攝影,但一座山上站了一個人,和人有關聯了,則又變成了人文攝影)
本身具備了社會意義和時代意義,就比如你父輩傻瓜相機拍了一張1980年北京工人的照片,你水平再高你也拍不了那張了,你父輩拍的那張就具有了時代意義和從照片中反映社會。
紀實攝影的重點便是:真實
像新聞攝影其實就是典型的紀實攝影特點,只是因為是即時新聞這範疇的內容,在前頭加了“新聞”二字
人文攝影簡單地聊了一下什麼是紀實攝影,現在就來說下這個也不清楚是什麼時候冒出來的詞彙:人文攝影。
我私認為,這應該是從二戰後才開始在歐美產生了這樣類似意思的詞彙,在西方國家逐步擺脫了戰爭的危機以及戰後各種問題的出現時,部分攝影師的目光從戰地中轉移到了普通社會里,開始關注各種的社會問題,開始關注人本身了,畢竟和戰爭年代不同,秩序的建立,人不再是如戰時那樣是不值錢的東西了。。。而中國的人文攝影這一塊應該是改革開放後才真正燃燒起來,而萌芽是新中國成立後。(這裡說的人文攝影其實更多的也是紀實攝影本身,不需要過多區分)
八十年代後日新月異的社會,需要被紀錄的東西太多了。像呂楠、盧廣等這些紀實攝影
大家也是多在這個年代起來(這時候都是二十來歲的年紀)
而為什麼又要單獨挑出一個詞“人文攝影”來說紀實攝影呢?其實我是這樣理解的。
紀實攝影太真了!特點是更為粗獷的風格,不加修飾。
人文攝影也真,但是風格卻是多變,可能更富有美學,如構圖的更講究,光影運用地更細膩,“人文攝影”較之“紀實”二字,是更為內斂一些,這可能是單獨拎出來給它賦予一個詞彙的原因吧。
街頭攝影顧名思義,一切發生在街頭的影像都可以稱之為街頭攝影。我認為街頭攝影必須是要有人為元素,即使不是主體,但必須是主題的一部分。
為何?
我的理解如下:
街頭本身就是人類文明的一部分,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都有街頭,這些由人類創造出來的東西缺少了人,那稱之為“靜物”更為貼切。而人的加入,她才活了過來,才屬於街頭攝影。
人可以是街頭攝影的主體,也可以是點綴之筆,但缺“人”不可。但這裡的人我們可以抽象地去看待。如人的影子、部分的肢體入鏡,更寬鬆的,比如在街道晾曬的衣服短褲、一副在吧檯的假牙(這樣的話,我覺得我不會放棄旁邊假牙的主人入鏡的,這樣更有聯絡性了,而不是一副假牙,這樣看起來更像是被人遺棄的,就變得少了情感了。個人見解。)
總結一下,無論是紀實攝影也好,記錄攝影也好,人文攝影、街頭攝影也罷。這些五花八門的名字都有個共同點,就是對人類社會的注視,由自己的主觀感受去誕生一張靜態的影像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