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舊書齋

    這個問題問的有些複雜,我先說一下我個人的看法,首先,肥之戰並不是李牧功成名就之戰,在肥之戰以前,李牧已經功成名就。其次,在肥之戰以前,秦軍並不是全勝。最後,在肥之戰以前四百年,秦軍的確遭遇了歷史上唯一一次全軍覆沒之戰。以下,逐條進行說明。

    秦晉崤之戰

    崤之戰,秦軍唯一一次被全殲的戰役

    肥之戰發生於公元前233年,秦王政十四年,秦軍唯一一次被全殲的戰役,叫做崤之戰,發生於周襄王二十五年,公元前627年,從時間上看,的確相差了將近四百年,這一點,題主說的並無問題。

    崤之戰是秦國和晉國發生的一場大規模決戰,秦國的國君是著名的秦穆公,晉國的國君是當時還未摘孝的晉襄公。公元前627年,晉文公去世,中原第一強國晉國舉國哀悼。但秦國卻看到了一次問鼎中原的大好時機,秦穆公將目光投向東方的鄭國。

    兩年前,秦國和晉國的聯軍,幾乎要滅掉鄭國,因為燭之武的一番話,秦穆公宣不退軍,並且安排人駐紮鄭國。晉文公吃了一個啞巴虧,也無奈退軍。晉文公去世後,駐紮在鄭國的秦國眼線,認為鄭國很容易被攻破,於是,向秦穆公提出建議。

    極度渴望大出於函谷關的秦穆公,無視蹇叔叩馬強諫,安排西乞術,孟明視,白丙乙三員大將,帶領秦軍主力,東出函谷關。秦國大軍的動向,引起晉國警惕,但因為國喪,晉國始終保持沉默。

    而東方的鄭國,一個叫鄭高的商人,無意中撞見了秦國大軍。一股愛國主義精神油然而生。鄭高決定,把自己要賣的十二頭牛,假意獻給秦軍,並故意讓秦國知道,鄭國已經做好了充分準備。孟西白三大將領,本來就把這次行動當成突襲,如今鄭國有防備,秦國勞師襲遠,必然難以取勝。於是,秦軍退卻,為了不至於空手而歸,秦國在中途,滅了一個叫滑的小國。

    秦國的軍事行動,徹底惹惱晉國,或者說,是讓晉國找到了出兵的理由。因為滑國的國君也姓姬,於是,晉襄公以此為理由,下令晉軍主力,在崤這個地方埋伏,以逸待勞,大破秦軍。

    這是唯一一次秦國全軍覆沒的戰例,因為史料真真實實的記錄了,“並無一人得脫。”孟西白三大主將被活捉,可見秦軍敗的有多慘。

    秦滅六國之戰

    四百年後肥之戰,無論是規模還是戰果,都不如崤之戰

    近四百年後的肥之戰,其實只是史料中一場並不起眼的戰鬥,在秦始皇本紀中,這一年只是一掠而過:

    “十四年,攻趙軍於平陽,取宜安,破之,殺其將軍,桓齝定平陽、武城。”

    未提失敗之事,而在趙世家中,記錄的肥之戰,相對來說比較詳細,趙世家記載道:

    趙謬幽王三年,秦攻赤麗、宜安,李牧率師與戰肥下,卻之。

    在趙世家中,記錄了肥之戰,但對於這一戰,他只說卻之。意思是擊敗的秦軍,或者讓秦軍無功而返。這的確算是一場勝仗,所以李牧被封為武安君。但從措辭看,這場戰役規模並不大。

    在《廉頗藺相如傳》中,司馬遷也為李牧立了一傳,這裡面,對於肥之戰,記錄的更加詳細:

    趙乃以李牧為大將軍,擊秦軍於宜安,大破秦軍。

    這次用詞,就非常明確,大破。那就是秦軍慘敗。於是,肥之戰就出現了三種版本,一次小規模軍事衝突,所以沒必要記載,一次防禦戰,所以只是卻之,一次大勝仗,所以叫大破之。我們不能否認肥之戰的存在。但也不必誇大其詞。

    從趙國封武安軍看,肥之戰的確是一場勝仗。只是戰果有限,在肥之戰前一年,趙國慘敗,被斬首十萬,而李牧這次勝仗,一定程度安定了人心,所以趙君才會大加封賞。而對於秦國來說,這場戰役的失敗,並不影響整體攻勢。

    所以說,肥之戰和崤之戰相比,無論是規模還是結果,都無法相抗衡。

    一代名將李牧

    再說最後一個問題,李牧的成名之戰

    肥之戰,或許可以成為李牧升職的一戰,但並非成名之戰。我們看任何一本歷史書,或者任何一個網文,寫李牧的故事,也都將主要筆墨放在對陣北方匈奴方面。即使在正史中,幾百字李牧傳中,有一般的筆墨放在李牧守衛北方邊關時候的功績。可以說,李牧真正成名,不是以為肥之戰,而是對抗匈奴之戰。

    “大破殺匈奴十萬騎。滅襜襤,破東胡,降林胡,單于奔走。其後十餘歲,匈奴不敢近趙邊城。”

    無論是正史中,還是後世評價,甚至是網路文字,都將這場戰鬥,作為李牧的巔峰之戰,至於肥之戰,顯得黯然無光。

    另外,再閒言一句,秦國商鞅變法之後,並不只是肥之戰這一場敗仗,在李牧出場之前,單秦趙兩國交鋒,秦國就吃過兩次慘敗,一次是秦趙闕與之戰,一次是秦趙邯鄲之戰,這兩場戰役,無論是規模和秦軍損失程度,都遠超過肥之戰,而在秦本紀中,也記錄頗為詳細,由此也可以看出,肥之戰的失敗,對於秦國來說,並不算什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word2010檢視方式有哪幾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