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打一些蒼蠅來餵它,或者買一些黃粉蟲,把黃粉蟲剪成兩段來餵它,效果不錯。
注意,每天喂兩三滴水就行了,多了容易拉稀。 另外注意保溫。
你可以拿根牙籤,頂端插上蒼蠅或黃粉蟲在小鳥嘴邊逗弄,一般它會啄食的,如果不行,就要掰開嘴喂,時間長了就會慢慢適應。
麻雀是人們最熟悉的鳥類,可能也是在中國引起爭議最大的鳥類。1958年,人們曾一度將它列為四害之一,
政府動員全國城鄉居民,在規定的日期和時間內,掏窩、捕打以及敲鑼、打鼓、放鞭炮,轟趕得它們既無處藏身,
又得不到喘息的機會,最後累得墜地而死。一年以後,各地陸續發現園林植物出現蟲災,有些還是毀滅性的。這迫
使科學家以及決策機關不得不重新尋求更好的對策。在問題沒有弄清之前,人們先用臭蟲頂替四害之一的麻雀,把
麻雀從四害的罪名下解放出來,還它以清白和自由。而遺留下的問題,將透過科學家長期研究來慢慢澄清。
30年過去了,人們不時聽到為麻雀平反的呼籲。難道麻雀不是食穀類鳥嗎?全國性的消滅麻雀運動究竟錯在哪
裡?這自然涉及如何評價鳥類的益害以及如何正確地興利除弊。還是讓我們先從麻雀談起吧。
麻雀是一類鳥的通稱,它們都主要以穀物為食。其中分佈最廣、適應能力最強的有兩種,它們遍佈北半球,這
就是在歐、美最常見的、數量最多的家麻雀以及在亞洲最常見的樹麻雀。中國廣大平原地區的棲息的麻雀就是樹麻
雀。麻雀屬於文鳥科,這一科的大多數種類生活在非洲,屬於熱帶鳥類,其中一些文鳥已被馴化培育成許多品種,
成為名貴的籠鳥。文鳥科鳥類有叢集築窠的習性,它們的窠都有頂蓋,也就是以乾草等在樹枝間編織成球狀的窠,
窠口開在側面。也有些種類是在樹洞裡築窠的。樹洞本來就是鳥和鳥窠的良好保護屏障,所以在樹洞內編的窠就比
較簡單,一般只是碗狀的鋪墊物。家麻雀在樹洞裡築巢,隨著人類建築物的出現,它們很快適應在房洞內築窠繁殖,
到附近的果園、菜地和田間去覓食。文鳥科鳥類都以植物的種子為主食,其中許多種類嗜食穀物。在熱帶地區作物
一年四季都成熟的情況下,它們造成的損失異常嚴重。
大多數雀形目鳥類在育雛期都是以昆蟲或它們的幼蟲飼餵雛鳥的,麻雀也不例外。在溫帶地區,麻雀每年可繁
殖3 ~4 窩,每窩平均有雛鳥4 ~6 只,每隻雛鳥要經過親鳥飼餵12天左右才離窠,這段時期內所吃掉的昆蟲數量
當然是十分可觀的。因而有些科學家認為,麻雀在每年4 ~8 月的繁殖季節,有利於消滅田間害蟲,應該加以保護。而待到秋季它們危害作物的時候,再進行控制。
這個想法當然不壞,但真要實行,恐怕還必須回答以下幾個問題。首先,麻雀喂雛時所捕殺的昆蟲中,有沒有專門捕食害蟲的益蟲呢?其次,即使假定它所捕食的全是害蟲,田間害蟲的總量中究竟有多少被麻雀所吃掉,剩下的害蟲還能不能興風作浪?這個問題很重要,因為不論是化學防治還是生物防治害蟲,人們一般的興趣不在於每天或每月消滅多少蟲子,更關心的是透過這種防治措施,田間的害蟲密度是否降低到不致引以為患的水平。如果麻雀專門吃田間害蟲,也能抑制它們所取食區域內的害蟲密度,那麼,麻雀在田間捕蟲的時候是均勻地分散在大田的各個角落,還是僅僅集中在田邊地腳臨近住房的窠址附近呢?
當然,要滿意地回答上述問題是不容易的,需要進行人力浩大的長年、大規模研究才行,我們目前還沒有這種條件。但是,僅僅以個別地區的小規模觀察和實驗來看,問題確實很複雜。科學家們在北京順義地區小麥地內所做的有關麻雀在繁殖期捕蟲的實驗證明,當麻雀主要以田間蚜蟲飼餵雛鳥的時候,它們取食區內的蚜蟲數量並沒有因為麻雀的捕食而顯著減少。而且從北京、上海以及新疆廣大麥田地區的實地觀察發現,麻雀在田間的活動個體的數量是跟距離居民點的遠近成正比的,離居民點愈遠,麻雀數量愈少。所以到目前為止,還拿不出確鑿證據證明麻雀在繁殖期間能有效地抑制田間害蟲,同樣也不能證明它對消滅害蟲不起作用。看來這隻有透過不斷深入的研究才能尋得答案。
在遠離農作區的城市園林及森林、草原等地區,麻雀的主要食物不是糧食,而且它們在繁殖期間銜蟲喂雛,秋冬季節能消滅大量雜草種子。特別是在目前城市鳥類愈來愈少,麻雀能帶來生機,是大自然的點綴,應該說是益大於害的。還必須強調的是,以往考慮麻雀或其他動物的益和害時,眼光比較窄小,往往專去追究它吃什麼,它能不能吃,毛皮值多少錢。然而,從生態學的角度看,就會感到問題比這複雜得多。這就要求把一個物種作為生態系統中的成員加以考慮,瞭解它在生態系統穩定以及能量流轉方面的作用。特別對於像麻雀這樣分佈廣、數量多的種類,更應慎重對待。例如,荷蘭的雀鷹每年所捕食的樹麻雀,佔實驗研究地區數量的30~50%.科學家們在歐洲所調查的一種貓頭鷹(倉鴞)中有14% 是家麻雀。同時發現許多其他猛禽也經常捕食麻雀。猛禽是重要的益鳥,在清除自然界的汙染方面有重要作用。而麻雀在冬季是猛禽賴以生存的基本食物。如果從整個生態系統良性迴圈以及所帶來的益處來說,麻雀的重要性是顯然可見的。
可以打一些蒼蠅來餵它,或者買一些黃粉蟲,把黃粉蟲剪成兩段來餵它,效果不錯。
注意,每天喂兩三滴水就行了,多了容易拉稀。 另外注意保溫。
你可以拿根牙籤,頂端插上蒼蠅或黃粉蟲在小鳥嘴邊逗弄,一般它會啄食的,如果不行,就要掰開嘴喂,時間長了就會慢慢適應。
麻雀是人們最熟悉的鳥類,可能也是在中國引起爭議最大的鳥類。1958年,人們曾一度將它列為四害之一,
政府動員全國城鄉居民,在規定的日期和時間內,掏窩、捕打以及敲鑼、打鼓、放鞭炮,轟趕得它們既無處藏身,
又得不到喘息的機會,最後累得墜地而死。一年以後,各地陸續發現園林植物出現蟲災,有些還是毀滅性的。這迫
使科學家以及決策機關不得不重新尋求更好的對策。在問題沒有弄清之前,人們先用臭蟲頂替四害之一的麻雀,把
麻雀從四害的罪名下解放出來,還它以清白和自由。而遺留下的問題,將透過科學家長期研究來慢慢澄清。
30年過去了,人們不時聽到為麻雀平反的呼籲。難道麻雀不是食穀類鳥嗎?全國性的消滅麻雀運動究竟錯在哪
裡?這自然涉及如何評價鳥類的益害以及如何正確地興利除弊。還是讓我們先從麻雀談起吧。
麻雀是一類鳥的通稱,它們都主要以穀物為食。其中分佈最廣、適應能力最強的有兩種,它們遍佈北半球,這
就是在歐、美最常見的、數量最多的家麻雀以及在亞洲最常見的樹麻雀。中國廣大平原地區的棲息的麻雀就是樹麻
雀。麻雀屬於文鳥科,這一科的大多數種類生活在非洲,屬於熱帶鳥類,其中一些文鳥已被馴化培育成許多品種,
成為名貴的籠鳥。文鳥科鳥類有叢集築窠的習性,它們的窠都有頂蓋,也就是以乾草等在樹枝間編織成球狀的窠,
窠口開在側面。也有些種類是在樹洞裡築窠的。樹洞本來就是鳥和鳥窠的良好保護屏障,所以在樹洞內編的窠就比
較簡單,一般只是碗狀的鋪墊物。家麻雀在樹洞裡築巢,隨著人類建築物的出現,它們很快適應在房洞內築窠繁殖,
到附近的果園、菜地和田間去覓食。文鳥科鳥類都以植物的種子為主食,其中許多種類嗜食穀物。在熱帶地區作物
一年四季都成熟的情況下,它們造成的損失異常嚴重。
大多數雀形目鳥類在育雛期都是以昆蟲或它們的幼蟲飼餵雛鳥的,麻雀也不例外。在溫帶地區,麻雀每年可繁
殖3 ~4 窩,每窩平均有雛鳥4 ~6 只,每隻雛鳥要經過親鳥飼餵12天左右才離窠,這段時期內所吃掉的昆蟲數量
當然是十分可觀的。因而有些科學家認為,麻雀在每年4 ~8 月的繁殖季節,有利於消滅田間害蟲,應該加以保護。而待到秋季它們危害作物的時候,再進行控制。
這個想法當然不壞,但真要實行,恐怕還必須回答以下幾個問題。首先,麻雀喂雛時所捕殺的昆蟲中,有沒有專門捕食害蟲的益蟲呢?其次,即使假定它所捕食的全是害蟲,田間害蟲的總量中究竟有多少被麻雀所吃掉,剩下的害蟲還能不能興風作浪?這個問題很重要,因為不論是化學防治還是生物防治害蟲,人們一般的興趣不在於每天或每月消滅多少蟲子,更關心的是透過這種防治措施,田間的害蟲密度是否降低到不致引以為患的水平。如果麻雀專門吃田間害蟲,也能抑制它們所取食區域內的害蟲密度,那麼,麻雀在田間捕蟲的時候是均勻地分散在大田的各個角落,還是僅僅集中在田邊地腳臨近住房的窠址附近呢?
當然,要滿意地回答上述問題是不容易的,需要進行人力浩大的長年、大規模研究才行,我們目前還沒有這種條件。但是,僅僅以個別地區的小規模觀察和實驗來看,問題確實很複雜。科學家們在北京順義地區小麥地內所做的有關麻雀在繁殖期捕蟲的實驗證明,當麻雀主要以田間蚜蟲飼餵雛鳥的時候,它們取食區內的蚜蟲數量並沒有因為麻雀的捕食而顯著減少。而且從北京、上海以及新疆廣大麥田地區的實地觀察發現,麻雀在田間的活動個體的數量是跟距離居民點的遠近成正比的,離居民點愈遠,麻雀數量愈少。所以到目前為止,還拿不出確鑿證據證明麻雀在繁殖期間能有效地抑制田間害蟲,同樣也不能證明它對消滅害蟲不起作用。看來這隻有透過不斷深入的研究才能尋得答案。
在遠離農作區的城市園林及森林、草原等地區,麻雀的主要食物不是糧食,而且它們在繁殖期間銜蟲喂雛,秋冬季節能消滅大量雜草種子。特別是在目前城市鳥類愈來愈少,麻雀能帶來生機,是大自然的點綴,應該說是益大於害的。還必須強調的是,以往考慮麻雀或其他動物的益和害時,眼光比較窄小,往往專去追究它吃什麼,它能不能吃,毛皮值多少錢。然而,從生態學的角度看,就會感到問題比這複雜得多。這就要求把一個物種作為生態系統中的成員加以考慮,瞭解它在生態系統穩定以及能量流轉方面的作用。特別對於像麻雀這樣分佈廣、數量多的種類,更應慎重對待。例如,荷蘭的雀鷹每年所捕食的樹麻雀,佔實驗研究地區數量的30~50%.科學家們在歐洲所調查的一種貓頭鷹(倉鴞)中有14% 是家麻雀。同時發現許多其他猛禽也經常捕食麻雀。猛禽是重要的益鳥,在清除自然界的汙染方面有重要作用。而麻雀在冬季是猛禽賴以生存的基本食物。如果從整個生態系統良性迴圈以及所帶來的益處來說,麻雀的重要性是顯然可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