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空山—卻吉

    餘秋雨的《泥步修行》值得一讀。各個年齡段的人都會從中讀出有用的東西。

    寫這本書時,餘教授已近古稀之年,他的人生經歷了無數次的“絕境歸來”,那個年代的風雲變幻、爾虞我詐、勾心鬥角,遠比晚輩們想象中的精彩;而從這其中悟出的人生哲理,的確會帶有某種“終極意義”。他能從紛繁的社會中堅持自我,獲得學界和讀者的認可,他的這些成就,非大智者所不能為。如今,他早已遠離曾經的喧囂,一心致力於創作,願意將他的個人經歷和修行感悟分享出來,對現在的讀者們而言,是一件好事。這本書,是那些雲譎波詭的往事的側影,從一種很高的思想高度上眺望人世,從中尋找我們每個人畢生應循的邏輯出路。而尋找邏輯出路這件事,任何年齡段的人去做,都不晚。老人之言,皆是心聲啊。

    再來說文筆。餘秋雨在著作《文化苦旅》中將夾敘夾議做到了極致,而這本書至今仍是各位中學生和青年偶像們奉為圭臬的作文範本。深厚的寫作功力,讓他的作品都散發著濃郁的浪漫情懷,這本書也不例外。下部“安頓”是他寫作風格的集中體現,作者將這一部分總結為“安放在路邊等候,決定奉陪到底的文字”,從詩詞歌賦到人生哲學,洋洋灑灑一氣呵成,其中不乏可以用進作文裡的金句。比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其實就是在一頁頁、一步步地確認“古代的自己”和“遠方的自己”......

    很多句子都飽含哲理,值得回味。餘秋雨的寫作風格和文學積澱,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可以佔據一席之地,他的作品,在中國出版史上也註定會留下濃墨重彩。客觀地講,單從他的學術成就和文學成就而言,當代作家中能與之比肩的人物屈指可數。

    談人生哲理,談身心修行,似乎成了當下的一股潮流,但沒有豐富人生閱歷和豐厚知識涵養的人來談這個話題總會顯得貧乏無力,難以讓人信服。即便是讀遍萬卷書、行遍萬里路的當代巨匠餘秋雨,也到此刻才敢拿起筆,在最合適的年紀推門而出,現身說法,探詢人生最美的出路到底在哪裡。餘秋雨說,“我修行大半輩子,破了那麼多惑,問了那麼多道,理應留下一些成果,否則就對不起那些惑,對不起那些道了。”

    餘秋雨的一生到達過風光之巔,也一度跌落至谷底。在仕途坦蕩時選擇了辭職,在盛譽如潮時受到了毀謗,錢財易得卻選擇了至樸至儉……在新書中,他一一回顧了自己破除每一個“惑”時的心路歷程:災難時期如何守住正覺?為什麼辭職是破解“官位之惑”的結果?如何看待“名惑”的虛妄?怎樣破除錢財的迷魂陣?如何不被潮流裹挾?怎樣以強大的心靈治癒仇恨?先“破惑”,再“問道”,最終,尋找到一種最自在、最簡約的精神圖譜,這就是心靈安駐的地方,謂之“安頓”。

    豐厚的經歷讓餘秋雨的人生感悟都帶有某種終極意義,他寫出來的句子也與那些年輕人的文筆有很大不同。《泥步修行》的問世,將讓這些善意但披著偽裝的“語錄”不攻自破,也讓人們得以一覽餘氏人生箴言的廬山真面目。

    據悉,全國各大書店對《泥步修行》的訂購非常踴躍,已對內容先睹為快的經銷商認為,“餘秋雨的《泥步修行》是他第一本談人生修行的書,文化底蘊深厚、文筆精簡優美、哲思性極強,很能引起讀者的共鳴和傳播,非常值得期待。”

  • 2 # 劉十勇

      《泥步修行》是餘秋雨教授系統闡釋人生修行的歸結性著作,用優雅的哲理散文寫成。他把修行分為“破惑”、“問道”、“安頓”三大環節,並由此構成本書的三個部分。

      “破惑”部分,仔細分析了人人都會遇到的“災之惑”、“位之惑”、“名之惑”、“財之惑”、“潮之惑”、“仇之惑”的引誘和危險。作者逐一回顧自己在破除這每一個“惑”而達到“不惑”的過程中,如何使艱難的修行變得切實可行。

      “問道”部分,作者從佛、道、儒和魏晉思想家的多重智慧中篩選出直接有助於修行的精神助力,這也使個人修行融入了千年共修。這一部分,又可看作是對中國宗教文化的當代萃取。

      “安頓”部分,是全部修行的總結,也就是追蹤修行者在經歷了重重“破惑”、“問道”之後如何實現心靈安頓。本書提出了“生存基點”、“因空而大”、“天地元氣”、“本為一體”、“相信善良”、“我在哪裡”、“日常心態”這七個方面,概括了一個修行者終於上升為一個覺悟者的精神構建。

    ]一個內心強大的人,需要有足夠的學識去正覺。《泥步修行》裡的餘秋雨像一個超然物外的修士,他閱盡繁華與苦難,嘗過高官厚祿平民百姓的辛酸苦辣,他以自身的求知好學灑脫的行於世間,不戀名,不貪權。看透世間形形色色的人與事,真真正正行於天地間。

    他以學識經歷為我們正覺之路,可在這泥濘的世間沒有多少人可以達到這種高度,生活使所有人困於世,困於柴米油鹽,上老下小和日漸遠去的理想。

    我願瀟灑走一遭,強大而自在!

      近年來網路上不斷湧現標有餘秋雨教授名字的大量詩句、美文、格言,內容全都有關人生修行。餘教授說,只有這一本才是真的。

    餘秋雨,出生於浙江省餘姚縣,中國著名當代文化學者,理論家、文化史學家、作家、散文家。

    1966年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

    1980年陸續出版了《戲劇理論史稿》《中國戲劇文化史述》《戲劇審美心理學》。

    1985年成為中國大陸最年輕的文科教授。

    1986年被授予上海十大學術精英。

    1987年被授予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的榮譽稱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待產包超實用的清單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