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元任在《漢語口語語法》( 呂譯本)就曾指出:
如果有一個第三聲的字在原調為第三聲的輕聲字前邊,它可能變為半三聲像在其他輕聲前一樣,也可能升高為第二聲,像在任何重讀的第三聲前邊一樣。 大體上如果兩個字在一個詞之內,結果就是第一種模式,即 如“ 癢· 癢” “ 姐· 姐” “ 寶· 寶” “ 椅· 子” 以及其他詞,根為第三聲而詞尾為“ 子” 的名詞。 如果兩個字組成一個短語或重疊式動詞 如“ 咬· 你” “ 買· 點(兒)” “ 養· 養(兒) ” “ 想· 想(兒) ” 那麼第一個音節就像在第三聲前的第三聲變化一樣, 要升高為第二聲.....採用這種變調的不但有短語,也有複合詞 如“ 打· 掃” “ 火· 把” 。
魏鋼強(2000)認為:“應區分調值的輕聲和調類的輕聲,可以把這種“ 起第三聲的作用” 的輕聲看成是讀得很“ 輕” 實際上主要是短的第三聲。 “ 輕” 是從調值上說的 從調類看仍是第三聲即上聲。 事實上 這類輕聲字即使讀得再輕,說話的人在潛意識裡還是把它們當成上聲字的。 真要不明原調它們對前面的音節就不可能起到第三聲的作用。 正因為這類輕聲字原調的面目非常清楚所以很容易重又讀回正常重音。引文列舉的“ 打· 掃” 和“ 火· 把” 《現代漢語詞典》就不作輕聲詞處理。”
林茂燦(1980)則指出:
1兩字詞裡後字讀輕聲時字音長度比它在重讀時大大縮短。
2讀這個輕聲字音所用能量顯著地減少。
3兩字詞的後字讀輕聲時失去原有的聲調,字音的音高隨前面重讀字的聲調而變化
4輕聲的音色變化是由於輕聲字長度縮短和讀輕聲時所費能量減少而引起的。
也就是說,輕聲也有聲調變化,如(21)等,但是本質上與輕聲音節無關,而是與前音調有關。
從聲學語音學角度:
(2)將多餘的載調單位與最後一個聲調聯接
(3)將多餘的聲調與最後一個載調單位聯接
如上例所示,聲調和母音不是一一對應的,一個高調(H)可以聯結多個母音,同樣的,一個母音也可以聯接多個聲調,只是要符合對應規則。因此,我們很好理解,漢語的上聲HL(H)的H作為一個浮游調(floating tone),時常會與下一個音節的母音聯接在一起,如“女(HL)孩(LH)”時,浮游調脫女(ny)中的母音y進入後一個音節。而在後一個母音為輕聲時,浮游調“H”由於WFC(1)需要做AC(2)聯接到輕聲音節的母音上,如“姐HL(H)姐0——姐HL姐H”。(當然浮游調在最後的時候會消失,破壞WFC(2)這點也是爭論很多的。)
而另一種情況中,語流中已經出現連上變調,如“想HLH-HL想HL(H)”,而後一個母音在語流中變為輕聲,破壞了WFC(1),這時,需要將前一個母音的最後一個音調聯接到輕聲音節母音上,即“想LH想H”,這時候H同時聯接兩個母音。
至於為何會出現兩種不同的情況,有多種觀點,除了魏鋼強提出的調值輕和調類輕的區分,也可能是“想想“這類構形和”走起“、”水裡“出現在句法操作中,因此全部使用了第二種操作(LH,H),而”姐姐“、”餃子“、”老鼠“、”把手“這種是在詞庫完成的,而複合詞存在向心、離心、並列等多種結構其權重也不同,所以出現了不同的情況。
趙元任在《漢語口語語法》( 呂譯本)就曾指出:
如果有一個第三聲的字在原調為第三聲的輕聲字前邊,它可能變為半三聲像在其他輕聲前一樣,也可能升高為第二聲,像在任何重讀的第三聲前邊一樣。 大體上如果兩個字在一個詞之內,結果就是第一種模式,即 如“ 癢· 癢” “ 姐· 姐” “ 寶· 寶” “ 椅· 子” 以及其他詞,根為第三聲而詞尾為“ 子” 的名詞。 如果兩個字組成一個短語或重疊式動詞 如“ 咬· 你” “ 買· 點(兒)” “ 養· 養(兒) ” “ 想· 想(兒) ” 那麼第一個音節就像在第三聲前的第三聲變化一樣, 要升高為第二聲.....採用這種變調的不但有短語,也有複合詞 如“ 打· 掃” “ 火· 把” 。
魏鋼強(2000)認為:“應區分調值的輕聲和調類的輕聲,可以把這種“ 起第三聲的作用” 的輕聲看成是讀得很“ 輕” 實際上主要是短的第三聲。 “ 輕” 是從調值上說的 從調類看仍是第三聲即上聲。 事實上 這類輕聲字即使讀得再輕,說話的人在潛意識裡還是把它們當成上聲字的。 真要不明原調它們對前面的音節就不可能起到第三聲的作用。 正因為這類輕聲字原調的面目非常清楚所以很容易重又讀回正常重音。引文列舉的“ 打· 掃” 和“ 火· 把” 《現代漢語詞典》就不作輕聲詞處理。”
-----------------------------過去的研究中,透過耳聽記錄,認為輕聲音高為單數值,並受前字音高影響,如羅常培(1957):陰平-2;陽平-3;上聲-4;去聲-1林茂燦(1980)則指出:
1兩字詞裡後字讀輕聲時字音長度比它在重讀時大大縮短。
2讀這個輕聲字音所用能量顯著地減少。
3兩字詞的後字讀輕聲時失去原有的聲調,字音的音高隨前面重讀字的聲調而變化
4輕聲的音色變化是由於輕聲字長度縮短和讀輕聲時所費能量減少而引起的。
也就是說,輕聲也有聲調變化,如(21)等,但是本質上與輕聲音節無關,而是與前音調有關。
從聲學語音學角度:
我們知道,音高(pitch)、語調(intonation)和音強(intensity)的互動影響很大,而輕聲是一個感知語音學概念,當然其聲學特徵最明顯的是時長變短,但其實它也與上文提到的三個引數相關,如上圖所示,如果我們認為輕聲只是輕聲讀、失去音調的話,那麼就無法解釋上圖中椅子和鐲子的“子”的pitch和intensity曲線了。按照林茂燦的分析,陰陽後接的輕聲都應為時長為一半的高降調(HL),上聲後接為高平調(H),去聲後接為低降調(HL),而我們在語圖中可以發現,其實“椅子”的“子”也出現了在詞末的下降,這是由於音強在邊緣枯竭,因此造成的intonation上的變化,也就是說,這是聲襞自然的阻尼震動結果。而我們應該關注的其實是前接聲調與輕聲的起始音高,如:陰平:H-H陽平:LH-H上聲:HL(H)-H去聲:HL-L這樣也能解答姜暉(1994)提出的天津話三字組輕聲現象:按天津話的“姐姐”,之前的“姐”的上聲為LH,則後一個“姐”也為“H”(如上表),而其後又因第三字,出現語流中的進一步變化。--------------------------------------以下分析是基於經典音系學的按照自主音段學派(Autosegmental Phonology)的觀點,WFC中指出:(1)每個母音至少要與一個聲調聯接(2)每個聲調至少要與一個母音聯接(3)聯接線不能交叉而聯接過程(AC)中:(2)將多餘的載調單位與最後一個聲調聯接
(3)將多餘的聲調與最後一個載調單位聯接
如上例所示,聲調和母音不是一一對應的,一個高調(H)可以聯結多個母音,同樣的,一個母音也可以聯接多個聲調,只是要符合對應規則。因此,我們很好理解,漢語的上聲HL(H)的H作為一個浮游調(floating tone),時常會與下一個音節的母音聯接在一起,如“女(HL)孩(LH)”時,浮游調脫女(ny)中的母音y進入後一個音節。而在後一個母音為輕聲時,浮游調“H”由於WFC(1)需要做AC(2)聯接到輕聲音節的母音上,如“姐HL(H)姐0——姐HL姐H”。(當然浮游調在最後的時候會消失,破壞WFC(2)這點也是爭論很多的。)
而另一種情況中,語流中已經出現連上變調,如“想HLH-HL想HL(H)”,而後一個母音在語流中變為輕聲,破壞了WFC(1),這時,需要將前一個母音的最後一個音調聯接到輕聲音節母音上,即“想LH想H”,這時候H同時聯接兩個母音。
因此,可以認為兩種情況發生的原因是(HL,H):第二個音節出現輕聲——浮游調由於WFC(1)做AC(2)操作(LH,H):連讀變調(HLH-LH)——第二個音節出現輕聲——由於WFC(1),H連線輕聲音節母音至於為何會出現兩種不同的情況,有多種觀點,除了魏鋼強提出的調值輕和調類輕的區分,也可能是“想想“這類構形和”走起“、”水裡“出現在句法操作中,因此全部使用了第二種操作(LH,H),而”姐姐“、”餃子“、”老鼠“、”把手“這種是在詞庫完成的,而複合詞存在向心、離心、並列等多種結構其權重也不同,所以出現了不同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