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剖腹產記錄
15日,因為一大早就要空腹抽血化驗,昨天10點後就禁食禁水了,不確定今天是否能確定手術,萬全準備下,抽血結束後也沒吃早飯,已經餓得兩眼發暈了,醫生突然過來要求家屬簽字,說上午手術,於是慌忙聯絡爸媽和老公,護士來要求買冰敷袋,醫生又不停地問家屬何時到,上陣打仗一樣的慌亂,焦急等待中護士給備皮和插管,然後就拎著尿袋彆扭的站在門口等著爸媽和老公,本來的緊張全都化成了焦急~終於家人都來了,我也被護工運送進手術室,在進手術室分別的那一刻我故作鎮定的揚揚手“BYEBYE”,等手術室的門關上的那一刻,心想終於要一個人面對這一切了,默默的給自己打氣。
上了手術檯後是各種準備工作,右手插了針管,記得護士還跟我說“會有點疼哦”但其實完全不疼,麻醉的部分比較有意思,側身抱腿做準備,塗上大片涼冰冰的消毒水,然後在脊椎上進針,沒過多久,下身就一股暖意,非常舒服了,因為手術室真的非常冷,之前冷得腿都打顫,這下可好了,很溫暖,接著下半身就木木麻麻的,準備手術用的時間很久,感覺有40分鐘,劃開肚皮的第一瞬間我聞到了肉燒糊的味道,好的,雖然下半身麻醉了,但上半身的各種功能還是很靈敏,尤其是嗅覺,
我深吸一口氣,心想不能把注意力放在正在進行的手術上,想想別的,但發覺沒有心思想別的事情,只能靜靜的躺著,時間一點點的過去,不知道主刀醫生在搗鼓點什麼,事後才知道剖腹產是要先把腸子拿出來才看得到子宮的,總之過了很久,護士壓著我的肚子順勢往下推,隨著她的動作,一聲嬰兒的啼哭劃破安靜的產房,聽到護士說“10點11分”“啊,我的孩子出來了”這麼想著的時候情緒很激動,有點想哭,聽著寶寶嗷嗷的在旁邊哭,
我一邊默默平復著情緒,護士抱著露著蛋蛋的寶寶問我男孩女孩,然後象徵性的貼了下我的臉就拿出去了,根本看不到臉。事後聽家人說,護士抱著寶寶出來,說XXX家屬,孩子出來了,雙眼皮。結果只有我老公看到了寶寶睜著大眼睛。
好了,回到手術室,寶寶出來後,又過了很久很久,真的是很久,我好像是做了夢,在鄉村的小土路上有很多人走著走著,就是這麼個夢。我想怎麼手術還沒好呢,聽到麻醉師說,在補一點,那之後推進去的麻醉劑很不愉快了,心臟很難受,只能默默的承受著,祈禱快點結束,終於我感覺到醫生在縫合傷口了,最後兩個護士給我綁上束縛帶,嗯,很有安全感,就被推出來了。那時候身體非常累,
只想閉眼睡覺,精神到時有點亢奮,出了手術室,看到家人,還說了幾句話,推到病房時就呼呼大睡了,到了下午4點多才醒來,一睜眼,面前的嬰兒車裡就是我的寶寶,它攥著小手,閉著眼睛,嘟著小嘴,偶爾會牽動嘴角,懵懵的躺著,家人說是雙眼皮,如我所願了。
手術就是這樣了,總體感覺是痛感度很低,也比較輕鬆,反而是手術後壓肚子和哺乳痛苦不堪。
最後跟大家說一下女人坐月子守住5個底線,健康不落病受益一生:
❤️第一個底線:飲食講究
在很多人的觀念力,女人生完孩子後就該大補,其實大錯特錯。產後的飲食是有講究的、分階段的。若是一味的大補,只會增加消化系統的負擔,導致肥胖。在產後的第一週,此時寶媽還有惡露排出,最好暫時別喝下奶湯,宜清淡飲食為主;生孩子最耗女人氣血,在第二週以補氣血為主,同時促進乳汁分泌,多喝水湯;到了3周以後,建議飲食多樣化,最好少食多餐,避免肥胖,同時也要注意運動。
第二個底線:凡事不必親力親為
女人生孩子是最耗體力的一件事,而且恢復也不是一下子的事情,因此在坐月子的這42天裡,雖以靜臥為主,適當的走動也是可以的,不必所有的事都親力親為,容易落下腰痠背痛的毛病。婆婆能幫忙的,月子期間就多幫幫忙,若是條件允許的,也可以請月嫂料理,作為老公,此時也要多體貼妻子,主動承擔家務事。
第三個底線:做好衛生清潔
寶媽產後不僅會出汗,而且此時也會有惡露排出,若是不及時做好清潔,導致外陰不清潔,很容易滋生細菌。因此,產後也要堅持洗澡洗頭、清洗外陰,只不過要保證水的溫度,防止孕媽感染風寒。
第四個底線:及時收腹
產後腹部要管理很多寶媽認為,產後肚子會自然恢復。如果這樣想,就錯了。產後肚子一下子空了,會出現子宮下垂的情況,肚子看起來會鼓鼓的,屁股也會看起來更大。此時利用生產的機會來調整體型,是一個很重要的時機,所以很多人會在這段期間用束縛,套裝,達到調整體型的目的!
還是我朋友推薦給我買了這個套裝,穿著我第一感覺就是不勒,不勒我就能堅持,而且穿上把大肚子都收起來了,產後的大肚子經常收的話,慢慢就會變小,面板變緊緻,把我多餘的肉肉收起來了,重在堅持穿!它還有個好處就是不會卷,以前我肚子肉這麼多,坐在那裡肚子不會一節一節的,站那裡什麼樣坐那裡就什麼樣,這也是我比較喜歡的。現在堅持穿了一段時間後肚子幾乎平了,減重15金,身材恢復的跟以前差不多了!
第五個底線:漏尿別大意
不少女人生完孩子後或多或少都會有漏尿的情況,這是由於女人分娩會帶來盆底肌鬆弛、陰道鬆弛等問題,若是持續有漏尿的情況,可別大意,不僅尷尬,也會影響健康,特別是順產的寶媽要多關注。
我的剖腹產記錄
15日,因為一大早就要空腹抽血化驗,昨天10點後就禁食禁水了,不確定今天是否能確定手術,萬全準備下,抽血結束後也沒吃早飯,已經餓得兩眼發暈了,醫生突然過來要求家屬簽字,說上午手術,於是慌忙聯絡爸媽和老公,護士來要求買冰敷袋,醫生又不停地問家屬何時到,上陣打仗一樣的慌亂,焦急等待中護士給備皮和插管,然後就拎著尿袋彆扭的站在門口等著爸媽和老公,本來的緊張全都化成了焦急~終於家人都來了,我也被護工運送進手術室,在進手術室分別的那一刻我故作鎮定的揚揚手“BYEBYE”,等手術室的門關上的那一刻,心想終於要一個人面對這一切了,默默的給自己打氣。
上了手術檯後是各種準備工作,右手插了針管,記得護士還跟我說“會有點疼哦”但其實完全不疼,麻醉的部分比較有意思,側身抱腿做準備,塗上大片涼冰冰的消毒水,然後在脊椎上進針,沒過多久,下身就一股暖意,非常舒服了,因為手術室真的非常冷,之前冷得腿都打顫,這下可好了,很溫暖,接著下半身就木木麻麻的,準備手術用的時間很久,感覺有40分鐘,劃開肚皮的第一瞬間我聞到了肉燒糊的味道,好的,雖然下半身麻醉了,但上半身的各種功能還是很靈敏,尤其是嗅覺,
我深吸一口氣,心想不能把注意力放在正在進行的手術上,想想別的,但發覺沒有心思想別的事情,只能靜靜的躺著,時間一點點的過去,不知道主刀醫生在搗鼓點什麼,事後才知道剖腹產是要先把腸子拿出來才看得到子宮的,總之過了很久,護士壓著我的肚子順勢往下推,隨著她的動作,一聲嬰兒的啼哭劃破安靜的產房,聽到護士說“10點11分”“啊,我的孩子出來了”這麼想著的時候情緒很激動,有點想哭,聽著寶寶嗷嗷的在旁邊哭,
我一邊默默平復著情緒,護士抱著露著蛋蛋的寶寶問我男孩女孩,然後象徵性的貼了下我的臉就拿出去了,根本看不到臉。事後聽家人說,護士抱著寶寶出來,說XXX家屬,孩子出來了,雙眼皮。結果只有我老公看到了寶寶睜著大眼睛。
好了,回到手術室,寶寶出來後,又過了很久很久,真的是很久,我好像是做了夢,在鄉村的小土路上有很多人走著走著,就是這麼個夢。我想怎麼手術還沒好呢,聽到麻醉師說,在補一點,那之後推進去的麻醉劑很不愉快了,心臟很難受,只能默默的承受著,祈禱快點結束,終於我感覺到醫生在縫合傷口了,最後兩個護士給我綁上束縛帶,嗯,很有安全感,就被推出來了。那時候身體非常累,
只想閉眼睡覺,精神到時有點亢奮,出了手術室,看到家人,還說了幾句話,推到病房時就呼呼大睡了,到了下午4點多才醒來,一睜眼,面前的嬰兒車裡就是我的寶寶,它攥著小手,閉著眼睛,嘟著小嘴,偶爾會牽動嘴角,懵懵的躺著,家人說是雙眼皮,如我所願了。
手術就是這樣了,總體感覺是痛感度很低,也比較輕鬆,反而是手術後壓肚子和哺乳痛苦不堪。
最後跟大家說一下女人坐月子守住5個底線,健康不落病受益一生:
❤️第一個底線:飲食講究
在很多人的觀念力,女人生完孩子後就該大補,其實大錯特錯。產後的飲食是有講究的、分階段的。若是一味的大補,只會增加消化系統的負擔,導致肥胖。在產後的第一週,此時寶媽還有惡露排出,最好暫時別喝下奶湯,宜清淡飲食為主;生孩子最耗女人氣血,在第二週以補氣血為主,同時促進乳汁分泌,多喝水湯;到了3周以後,建議飲食多樣化,最好少食多餐,避免肥胖,同時也要注意運動。
第二個底線:凡事不必親力親為
女人生孩子是最耗體力的一件事,而且恢復也不是一下子的事情,因此在坐月子的這42天裡,雖以靜臥為主,適當的走動也是可以的,不必所有的事都親力親為,容易落下腰痠背痛的毛病。婆婆能幫忙的,月子期間就多幫幫忙,若是條件允許的,也可以請月嫂料理,作為老公,此時也要多體貼妻子,主動承擔家務事。
第三個底線:做好衛生清潔
寶媽產後不僅會出汗,而且此時也會有惡露排出,若是不及時做好清潔,導致外陰不清潔,很容易滋生細菌。因此,產後也要堅持洗澡洗頭、清洗外陰,只不過要保證水的溫度,防止孕媽感染風寒。
第四個底線:及時收腹
產後腹部要管理很多寶媽認為,產後肚子會自然恢復。如果這樣想,就錯了。產後肚子一下子空了,會出現子宮下垂的情況,肚子看起來會鼓鼓的,屁股也會看起來更大。此時利用生產的機會來調整體型,是一個很重要的時機,所以很多人會在這段期間用束縛,套裝,達到調整體型的目的!
還是我朋友推薦給我買了這個套裝,穿著我第一感覺就是不勒,不勒我就能堅持,而且穿上把大肚子都收起來了,產後的大肚子經常收的話,慢慢就會變小,面板變緊緻,把我多餘的肉肉收起來了,重在堅持穿!它還有個好處就是不會卷,以前我肚子肉這麼多,坐在那裡肚子不會一節一節的,站那裡什麼樣坐那裡就什麼樣,這也是我比較喜歡的。現在堅持穿了一段時間後肚子幾乎平了,減重15金,身材恢復的跟以前差不多了!
第五個底線:漏尿別大意
不少女人生完孩子後或多或少都會有漏尿的情況,這是由於女人分娩會帶來盆底肌鬆弛、陰道鬆弛等問題,若是持續有漏尿的情況,可別大意,不僅尷尬,也會影響健康,特別是順產的寶媽要多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