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大大大大

    首先,你要明白什麼叫自己的見解吧,如果是正常的人,思維的當時應該都是根據自己現有的邏輯進行的,也就是我反對的知性的理解方式,但確實是符合現在的所謂的邏輯思維的方式,我不反對,然後,你所謂的獨特的見解,應當是我認為的你要做其他人都想不到的瞭解,你認為可能嗎?我感覺不可能,因為你從小所知道的邏輯都是建立在我們現在認知的範圍之內的,要是你真想有別的見解,請聯絡我,或許我有東西可以告訴你!

  • 2 # 孫志超說

    只需要閱歷和習慣即可。

    有一次朋友買海外的維生素片,我拿過來看了一眼,說這個不能多吃。他問為什麼?很顯然我不是健康專家,只不過我從小有一個喜歡看說明書的習慣,從第一次看見保健品開始就把每種成分研究清楚了而已。

    再如我現在的工作,我們公司的合夥人、其他一些基金的合夥人,經常發現他們對業務的判斷、行業的發展、經濟的形勢,有著非常獨到和精準的判斷,切入的著眼點也非常獨特,基本上是你從來沒有認真對待或者忽略的。為什麼會這樣?很顯然,因為長期的觀察、思考、判斷,見過了無數家公司的成長衰敗、創業者的人生起伏、若干個行業的興亡、數次經濟週期輪迴,加上灌注了悟性後復建立考察世界的模型後又反覆經歷驗證,必然形成準確且獨到的視角。

    再比如說作為一個曾經做過產品的人,幾乎難以擺脫用產品思維看待萬事的習慣。

    小時候家裡窮,一直被灌輸省電的生活習慣,不用的電器通通關掉。後來成長過程中又歷經各種省電作法,生活品質和習慣都受到影響。比如說,省電而經常拔插頭,會有使用安全的問題,當時就想插座為什麼沒有開關,後來便發現了每個插頭都有開關可控制的插線板。再比如,把空調溫度調高可省電,但是會熱,若給空調加上遮陽板降溫,溫度便可調高一點,再噴些水,多管齊下,可最大化省電。一旦從使用者角度理解了省電的原則,就能設計出不影響生活品質又省電的電器,甚至還可以透過改變使用者行為來促進省電。

    類似的,很多人和殘疾人相處時,經常會產生直接幫他們完成事情的想法。然而,很多時候,這樣的作法不一定是對他們好,也不一定是他們想要的。我們必須思考哪些東西和哪種作法是他們真正需要的,對他們是有幫助的。如果可以儘量扶他坐到輪椅,推他四處走走,減少臥床時間,不僅對身體有幫助,心情也肯定會感到愉悅;和盲人朋友用餐,他們只是眼睛看不見,仍有其思考能力,只要透過說明的方式,讓其知道有哪些食物,完全沒必要代其決定。這些人之中,還有很多不放棄生活、充滿希望、充滿鬥志的人。

    很多人已經習慣了從自我的角度去思考事情,以至於設計產品時候從“我覺得使用者會想要這樣”的角度出發,看似為使用者著想,但實際是自己需求或喜好的思考。真正要換位思考,必須累積對事物的觀察,讓自己產生“高度專注力”,不論是在哪一次路上觀察,或在何時、何地,都會將該種事物記下,累積到一定數量後,進行分類與分析,試著洞察出該事物背後隱含的意義或現象,培養“深度觀察力”。

    你在看《殺手:代號47》和《玩命速遞:重啟之戰》兩部電影的時候,是否有過會心的微笑?因為男主角開的都是奧迪。前者為RS7拍出超完美的效能展現,後者則連S8的細節功能及特色都展露無意,簡直讓人無言以對。可與之匹敵的恐怕只有《碟中諜》裡的寶馬,3系、6系、X5、S1000RR、油電混合……精銳盡出。

    這兩部爛片,所有劇情根本就是為了車子量身打造,令人側目。但如果從廣告角度來看,卻是極佳地將這兩輛新車的美感以及速度感詮釋得如此驚豔。作為反差,可以看到《實習大叔》中雖然Google的標誌無處不在,但故事中並沒有生硬套入品牌。

    如果你每部電影都認真觀察其中的植入廣告的話,其實會發現很多有意思的東西。大家都知道第一位007探員在《金手指》中說出:“Shaken, not stirred.”這句臺詞之後,Martini就一直是007電影中最經典的調酒。而直到《天幕殺機》邦德才第一次喝了喜力,最新一集的《幽靈黨》也只是點到為止,卻也非常醒目。然後你可以在去年搜到新聞,喜力在胡佛水壩搞了個Spyfie的活動,透過衛星相機拍攝貴賓的身影,創造出更多的公關話題。全方位的公關宣傳,才是成功的關鍵。一個成功的置入廣告,真的需要花費大量的心血與規劃,才能得到最好的效果。

    當然,兼聽則明,多獲取他人的觀點也可以幫助完善自己的框架,但對於沒交集的人、不對路的人、不瞭解全盤局勢的人,他們的觀點應該斟酌接受,沒道理的,就立馬丟棄。“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人的一生必須面對百百種人,人無完人,你的觀點再正確,一樣可能被罵的狗血淋頭,堅持住就好。

    尼采說,“沒有事實,只有詮釋。”這裡的“事實”,和科學中實驗得到的“事實”是不同的,與“真理”更是不能相提並論。舉例來說,歷史不是純然客觀的事件,也不是純然主觀的意識,而是歷史的真實和歷史的理解,兩者間的相互作用。因此,歷史總是含著意識,不是客觀的。歷史的真實是什麼? 每個人記載的都不同,這也就是思想、意識有百家爭鳴的有趣所在。不管是何種角度,能有獨特見解,絕對是一件幸事。

    ———————————————————————————————————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手上總是起倒根刺,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