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平衡車特搜
-
2 # 推廣策劃朱小墨
還是要看具體情況的分析,嚴重程度,才能更好的找到解決辦法。當然,這會是一個很長的時間。更多的還是要陪伴和鼓勵。
-
3 # 劉669108
在物質文化日益發展的今天,我們的心理承受能力越來越低落,尤其是青少年學生的心理健康面臨著更大的危機。因此對中學生心理問題進行及時的干預是非常必要的。下面就我教學實踐中的案例談談心理干預的方法:
個案基本情況
陳某是八年級的學生,女,15 歲,學習生活習慣較懶散,性格倔強,有過激語言,缺乏自信,逆反心理十分嚴重,經常和父母、老師發生衝突,有很強的牴觸情緒。你越是反對的事情,她就越和你對著幹。
一、主要心理問題分析
我用一個月的時間對她進行觀察,發現她有以下表現: 自卑心理、孤獨心理、壓抑心理。
二、 輔導過程
1、樹立信心,激起動力,和她進行情感溝通。
我利用課餘時間找她談心,瞭解她心裡都在想些什麼,學習上有什麼目標;對於她存在的缺點,就給予安慰;並給她指出她的優點,而且給予表揚,幫她樹立信心。
2、尋求家長配合,加強家長與孩子的交流。
透過家長會的形式讓家長了解學生在學校的基本情況。同時還要透過家訪,家長學校講座等方式,勸說她的父母和孩子多交流,及時瞭解她的學習生活情況。
3、鼓勵同學多關心她。集體的力量是無窮的,我注意發揮集體和夥伴的作用,為她營造一個平等友愛的學習環境。
4、多元評價,促進自信。
開展形式多樣的評比活動,用激勵的方式使其揚長避短,我們讓她自主設立了自己的成長檔案,每月評一次,讓她透過自評、小組評,把自己所取得的進步記錄下來,在評價中,陳某從他人的肯定中得到了滿足,獲得了自信;在自我批評中,學會反省,逐步完善自己。為了調動她的自我教育意識,每個月都給她以正確的評價,把陳某突出的個人事蹟在班集體中、家長會上集體表揚。這樣充分調動了她的積極性,使她在評價中自我激勵,迸發個人力量,不斷自律、自信、自強。
三、 輔導效果
進行了一段時間的心理輔導後,該同學的性格有所改善,經常看到她溢滿笑容的面孔。沒有了心理問題的困擾,她的學習更得心應手了。作業書寫工整、乾淨,上課時也能積極舉手發言了,在校內,能和老師進行交流,下課有時還會主動找老師交流。以前,她孤獨,自卑,現在有了一群知心朋友,平時也能主動去幫助同學。因為有了良好的交際關係。家長反映她不再孤僻、難管了,能主動和父母談學習上的事。
四、輔導感悟
1.學生的不良習慣,都是日積月累逐漸形成的,而教師在工作中要化被動為主動,在平時的工作中要及時發現,及時輔導,以促進其儘快轉變。
2.在輔導過程中要向學生傾注更多的愛,努力構建起師生之間信任的關係。加強教師與家長的聯絡,共同督促形成良好的氛圍,這樣的教育和輔導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學生的心理輔導的工作,需要老師、學校、家長的共同努力,共同配合。
-
4 # 八陳先生
首先,要看孩子是因為什麼原因遭受了心理創傷。因為不同的創傷,引導的方式是不同的!
要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當在遭受心理創傷時,比肉體上的痛苦更難治癒,嚴重者會抑鬱,自閉!所以給予足夠的關愛和安全感尤為重要!
其次,要試著引導孩子走出陰影,可以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帶他去從來沒有去過的地方,看一些美景!去做一些積極有意義的事情,比如幫助別人,幫助那些有需要的人。可以去福利院和養老院,試著讓孩子在幫助別人的同時救助自己!
多和孩子說說話,儘管他可能不會理你。但是耐心地說,他總會迴應。
總之就是,少讓他單獨一人!多給他溫暖!
-
5 # 默心理
孩子對所謂的心理創傷是沒有概念的,就像留守兒童不會覺得自己可憐,在他們心中爺爺奶奶或從小陪伴自己的人就是至親,而對父母的概念就簡單的是書本上的“父母”
真的想幫助一個孩子走出陰影,就多給他點真實的關懷(根據孩子的創傷原因對症下藥,孩子的心理創傷容易被時間癒合,只要不反覆對孩子造成同樣傷害),如果是外人——不要整天嘴上重掛著可憐、同情,這會產生心理暗示,讓孩子覺得自己可憐,產生人們都應該去幫助他,這樣錯誤的思想。
回覆列表
1、父母放下焦慮,耐心陪伴。
父母首先疏解好內心,不必刻意迴避創傷,也不必故意反覆提起,甚至不需要刻意的更愛、更關注孩子,就像往常跟孩子自然相處,多點時間陪伴。
2、與孩子共情。
如果孩子有意願表達,無論ta流露出什麼情緒,家長一定不要指責,不要批判,也不要急於提意見。
而是堅定地告訴ta,我瞭解你的痛苦,瞭解你的感受,你受委屈了。
_
3、脫敏治療。
等孩子情緒平復了,可以和他進行情景演練等方式,讓他回到創傷中,並在演練當中告訴他,遇到這種情況應該怎麼做保護自己。
一遍遍的演練,會慢慢讓孩子對創傷脫敏,而且也學習到了新的東西。
4、如果父母還是無法幫助孩子,請求助專業的心理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