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番馬舞西風

    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呢,我個人較為認同,時勢造英雄。不是曾國藩要出現在最沒落的晚清王朝,而是晚清王朝的時勢造就了曾國藩這樣的人物。歷史雖不容假設,但我仍確信即使沒有曾國藩的出現,也會有像曾國藩一樣的人物出現,因為那個時代需要這樣的人物出現。接下來就是分析為什麼最沒落的晚清王朝一定會早就曾國藩式的人物?以下僅為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首先來看曾國藩所處的時代,1811年出生至1872逝世的61年,清朝已經開始了下坡路,一年不如一年。政治上,皇帝無心專政,官場結黨營私、賄賂成風;經濟上,國庫空虛、入不敷出;文化上,西方文化傳入中國,激烈碰撞;階級矛盾激化,民變四起。亂世出英雄,滿目瘡痍、風雨飄搖的清王朝需要一個力挽狂者。統治者為了維護封建王朝,需要的不是一個充滿新思想的革命者,需要的是信奉儒家思想,忠於封建王朝的改革者,曾國藩便在這樣的環境中凸顯出來,以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治國理念,以及以忠謀政的思路在朝野迅速崛起,並在剿滅太平天國後聞名於世。在後期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所以本人認為是晚清王朝的時勢造就了曾國藩這樣的人物,所以曾國藩出現在了最沒落的晚清王朝。最後附上本人最喜歡曾國藩的一句名言:“人苟能自立志,則聖賢豪傑何事不可為,何必藉助於人!”

  • 2 # 溫長卿

    且不管“儒聖”是什麼鬼,先說曾國藩是怎麼成為理學家的吧。

    晚清道光年間,出現了一個理學復興的勢頭。道光二十年(1840)著名理學家唐鑑入京擔任太常寺卿,聚集了一批官員一起講習理學。其弟子中便有後來鼎鼎大名的曾國藩,此外在政治史上最著名者還有被稱為“頑固派”首領的倭仁。日後曾國藩和倭仁都以“理學名臣”聞名。

    曾國藩為何會對理學感興趣呢?他二十八歲考中進士,在京城為官時經常縱慾行樂,自覺身體每況愈下,想收束自己的身心,便寄希望於理學中的修身之法。道光二十一年,他開始向唐鑑問學,後又與倭仁成為講學之友。

    【曾國藩像】

    在理學傳統中,透過讀書、靜坐、師友間講習、監督等方式進行的修身實踐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倭仁與曾國藩等人每天記錄《日課冊》,檢討一言一行的得失,深挖內心的“氣質”未達純淨之處,然後交給老師唐鑑及同學者,互相批閱。此外,曾國藩也開始精讀儒學經典,並練習靜坐功夫,體會心中沒有思維感情活動、心境澄明的“未發之中”的境界。

    日後曾國藩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時,也時時試圖運用理學的修養工夫讓自己鎮靜下來,並且把理學中宣講倫理教化民眾的辦法用來治軍。雖然曾國藩能獲得理學名臣之名,關鍵在於帶兵的“事功”,但根源則是三十多歲時在北京開始的理學修養。

    參考文獻:

    梁紹輝,《曾國藩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米3c和小米3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