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小別離》生動地反映了中國家長的普遍焦慮,和遭遇的現實問題。真切地反映出了許多爸媽送孩子出國的初衷:減輕學習壓力。希望孩子進入世界一流的大學,未來出人投地,把自己從現有的階層上,再拔高一個臺階。 但是,在讓孩子出國之前,家長們必須想清楚這些問題:出國是不是真能得到快樂教育?放出去了是不是回得來?孩子的自律能力有沒有那麼強?以及鉅額的學費……
7
回覆列表
  • 1 # 鯨魚電影

    《小別離》中,有三個不同階層的家庭,富產家庭、中產家庭、平民家庭,三個家庭經濟實力懸殊,在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卻有一個心照不宣的選擇—送孩子出國。

    考託福,被中介篇錢,即將到來的心酸離別,使得許多煩心事也應運而生。

    學霸琴琴,是平民家庭的女兒,她很爭氣,每次成績都是靠前,琴琴爸就曾激動地表示:“我們家是祖墳冒青煙,才出了琴琴那麼好的孩子!”

    然而,琴琴媽對美國有著一種執念,她一心一意想把女兒送到國外留學,不顧孩子的意願,不顧家庭的經濟壓力,可以賣房換學費,甚至可以為了孩子的將來選擇“拋棄”。

    芳妮給琴琴媽打來電話,表示自己願意資助琴琴出國,但唯一的要求就是要把琴琴過繼過來,琴琴媽對這個“交易”很心動。

    大家都出國,憑什麼自己的學霸女兒就沒這個機會?別人都有螃蟹吃,為什麼自己只能眼巴巴盯著?

    孩子是否適合出國,國外的風土人情孩子是否適應得了,國外的教育模式孩子是否能夠遊刃有餘,家裡的經濟實力是否足夠支撐孩子學成歸來?她們對這些,都未曾深思熟慮過。

    《小別離》究竟值不值,不要問別人,問問自己的內心。

  • 2 # 思語國際教育

    個人覺得送孩子出國留學是好事,既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也能增長孩子的見識。只是家長在孩子留學期間需要做好溝通交流工作,尤其是孩子不在家的這段時間,家長也要處理好自己焦慮的心情。

    小編的朋友小z最近也比較苦惱:“我說累或者困的時候真的只是累了或者困了,要說壓力是有的,但是完全沒有爸媽想象的那麼大。他們每次打電話總是在刻意鼓勵我或者開導我,好像我受了多大打擊一樣,雖然是好意,但這非但沒有減輕我的壓力,反而可能讓我壓力更大了。”

    看來太平洋實在是太寬廣,不僅擴大了父母與孩子們的地理距離,連心裡的距離都一併擴大了好幾倍。

    在這種情況下,孩子一點點的風吹草動可能都會在父母心裡掀起巨浪,從而造成各種誤解與偏差,讓聊天效果變得非常不好,換句流行的話說,聊天體驗極差

    想要避免這種現象,家長們必須首先分清楚一件事情,那就是:遇到的問題到底是孩子身上客觀存在的問題,還是自己的主觀判斷。

    看起來簡單,實際上做起來就比較困難了。因為畢竟遠隔重洋,家長們很難具備條件奔赴孩子身邊去調查,這個時候就需要藉助孩子自身的表現來判斷了。

    舉個例子吧,當孩子就某個學科比如生物太難等問題進行抱怨的時候,一般會有兩種表現:1、抱怨完了,該怎麼學還是怎麼學。2、抱怨完了,對這個科目的熱情下降,對學習有牴觸。

    一般情況下,大部分學生都會是第一種情況,也就是他們只是想跟自己的父母發發牢騷。發完牢騷後該幹啥幹啥,吃嘛嘛香。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父母在心裡放大了該問題的嚴重程度,盲目地對他們進行教導與鼓勵,很可能會讓孩子一頭霧水:我的成績真的這麼差嗎?這個時候父母最正確的做法是先壓住自己的擔憂,輕鬆地聊聊關於該學科的一些事情,

    如果孩子也能比較輕鬆地聊一聊,那真的沒什麼可擔心的。

    如果孩子一提到生物這個學科就極不情願或者語氣消沉,那麼一般就是第二種情況了,表明這個問題的確是客觀存在的。這種情況也是非常棘手的一個情況,因為不在孩子身邊所引發的過分擔心會讓家長也陷入一種焦慮與被動之中,他們可能為了急於弄清問題的根源對孩子來一串連環問,這反而讓孩子產生了更大的牴觸情緒。

    這種情況下的正確做法就是,父母千萬不要被孩子的負面情緒帶著走。這個時候第一要給孩子“圍魏救趙”式的鼓勵,其次才是透過各種渠道全面地瞭解這個問題。

    什麼是“圍魏救趙”式的鼓勵?

    還是那上面的例子,當孩子對生物這個學科的課程興趣降低的時候,一些公式化的鼓勵方法比如“你其實很聰明”“在加加油”等是沒有什麼用處的。原因就在於這些鼓勵實在是太空洞了,孩子從中得不到什麼進取的力量。在處於負面情緒的孩子看來,你的鼓勵可能是這樣的:

    你其實很聰明——可我生物不好啊,我真的聰明嗎?

    再加加油——意思是我還不夠努力嗎?可我明明已經很努力了。

    既然這樣針對問題的生硬鼓勵沒用,那就只能另闢蹊徑了。比如家長可以從其他方面入手,誇誇孩子的其他優點,比如雖然你的生物現在學得不如意,但是你的數學學得好呀。這樣效果就比較突出,一方面肯定了孩子的聰明,另一方面也撫慰了孩子焦慮的情緒。

    其實要求父母們在碰到孩子在國外出現問題的時候不出現焦慮,的確也是強人所難,畢竟這份深沉的愛力量實在是太強大。但是小思還是希望家長們能將這份焦慮儘量控制在一定程度之內,然後分析下問題的具體情況再有所行動。

    焦慮會讓我們自己製造問題,同時也會使得我們放大問題,讓我們的行為變形。說到底,焦慮是一種對未來的災難性想象,是潛藏在家長心中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也正是因此,解決所有遠距離溝通的起點不是遠在天邊的國外,而恰恰就在每位家長的內心之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液壓機電磁閥故障怎麼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