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藝術留學小師姐

    來給大家講個故事吧:

    江湖傳言,十年前,中央美院本科招生校考時,一門色彩考試中,十幾個考生圍坐在一個模特面前,現場寫生模特的半身像。所有的考生都畫的是模特正襟危坐的樣子,只有一個考生捕捉到了模特偷瞄別處的一瞬間,在畫面中,模特的頭稍微側歪,眼珠向左看去,神情中帶有一絲狡黠。

    這張現場寫生作品交到招生官手裡時,引發了不小了的震動,稽核試卷的老師覺得這張“斜著眼睛”的人像十分生動,在眾多中規中矩的畫中格外出眾,給了90分的超高分數。

    次年,中央美院優秀試卷刊印,這張試卷同樣有震動的效果,各大考前班、畫室奔走相告、爭相臨摹。待到下一年的入學考試後,老師們審閱卷子時,發現無數張“斜眼”的試卷......再後來,各大院校招生時不拘於寫生這一種考試方式,默寫、創作、組合靜物花樣百出。

    問題一:申請壓力逐年增大如何尋找突破口?

    近年來,藝術留學的申請也有類似情況——作品集中很多出現的“手勢字型設計”、大批次mockup貼圖、文書中的雷同“設計初衷”。與我們一直有合作的海外導師——哈佛大學景觀設計的教授也笑談道,“60%-70%的PS(個人陳述)中的首段,都寫著’我是從我外婆的花園裡初步認識的景觀設計’”。

    國外的大學也在面對申請人材料同質化現象時,也衍生出各種不同的申請材料:

    上傳video essay(錄自己解讀設計的影片-Emily Carr要求)

    提交自己做手工的影片(RISD要求)等等

    在水漲船高和申請人數上升的趨勢下,早已不是前些年整合一本冊子就可以提交所有學校了。

    即使是在藝術留學,也逐漸露出“應試化”的端倪。到底怎樣可以避開留學申請的套路,和掌握反套路的“打法”是目前準藝術留學生非常關心的問題。

    問題二:留學作品集需不需要找機構輔導?

    許多學生和家長可能會將作品集“同質化”歸咎於獲取資訊相對單一的學校教育,殊不知作品集培訓機構的“小班教學”和一個老師帶太多學生的現象,也可能導致類似的申請材料產生。

    藝術留學作品集,可不可以不找機構輔導?答案是:當然可以,舉幾個例子。

    1.你的學校裡畢業設計導師正好是從你的Dream School畢業的,他的一個建議真是重千金,他可以不僅從專業領域、還可以從學校風格、培養方向上給你指導。

    2.你實習的單位同事剛好曾經做過student helper(類似於院系兼職助理)有參與過招生的流程,那真是再好不過,在申請流程方面,應該會給你很好的建議。

    問題三:哪些學生適合尋求輔導機構?

    1.基礎薄弱或轉專業學生

    例如近年來非常大熱的互動設計,國內開設相關專業的學校相對少、行業尚不成熟。大多數是由工業設計、視覺傳達、數字媒體轉專業去學習。這就需要重新做一本4-6個專案的作品集,或者單做幾個專案補充。其實這一部分人是申請的大多數。

    時間成本▼

    一般需要半年以上的準備時間;完全零基礎或者從非藝術類專業轉過來的學生提前1年準備。這裡說的時間僅僅是作品集準備的時間,還不算是語言考試、推薦人的溝通、成績單、認證、證明的開具等等。

    我們在去年收穫的耶魯錄取的例子,就是完全跨專業,從工商管理轉為平面設計,用了8個月學習,從基礎的軟體到設計理念,最後拿到多個錄取和獎學金。

    2.高中申請國外本科的學生

    我在本科期間一直在畫室為國內高中生開設考前設計課,而在碩士畢業後一直在做留學申請的作品集輔導和留學諮詢師。經歷過了國內藝考考前輔導和國外本科申請的區別後,對兩者的區別有了更多的認識。

    確實有許多孩子是在高中學習階段中不太適應傳統的造型訓練,在無數的重複練習後有些喪失信心,被藝考班的老師說“沒天賦”,淹沒在應試的素描頭像、水粉靜物中了。講真,其實也許換一個角度就可以有更多的機會。

    以美國為例,我們之前的學生,有用豆腐做立體構成,也有用廢舊的塑膠棍做立體模型,最後錄取到羅德島、UIUC等名校。

    (用豆腐做成的立體構成作品)

    這些學生其實造型基礎並沒有很好,而是在思維課程中打開了自己的思路,嘗試用一些新鮮的介質去表達自己。國外的招生官在稽核時,比起現階段的能力來說,更看重的是潛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影金礦真實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