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經春秋史發天下
-
2 # 許我一筆歷史墨
第一,秦國有個叫張儀的,善於連橫之計。當時的六國諸王猜忌心很重,張儀便利用這點,一直在從中進行挑撥,讓六國互相殘殺,秦國坐收漁利。
第二,秦孝公時期,透過商鞅變法使得秦國日益強壯,無論是在經濟條件還是在軍事方面,都能供秦連續對外戰爭。
綜上所述,這就是六國會盟之後遲遲沒有攻打秦國的原因
第一,秦國有個叫張儀的,善於連橫之計。當時的六國諸王猜忌心很重,張儀便利用這點,一直在從中進行挑撥,讓六國互相殘殺,秦國坐收漁利。
第二,秦孝公時期,透過商鞅變法使得秦國日益強壯,無論是在經濟條件還是在軍事方面,都能供秦連續對外戰爭。
綜上所述,這就是六國會盟之後遲遲沒有攻打秦國的原因
戰國時期,在蘇秦主導的六國會盟之後為何遲遲沒有攻打秦國?其實這個問題不太對,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六國會盟的始末。蘇秦拜鬼谷子為師,學成後,外出遊歷希望出人頭地,然而多年過去,所學之能不能為當世所用,也不為各國所接受,處處碰壁故而窮困潦倒,無奈而回。於是找到一本書《周書陰符》,鑽研一年後,研究出“合縱連橫”之術,認為憑這個說動當世君主,從而一展所長,那麼揚名立萬、富甲天下不在話下。於是蘇秦再次出道。碰壁:蘇秦首先去見的人是周顯王。由於第一次出道失利,說服力不夠,導致別人都瞧不起他,周顯王的大臣同樣如此,故而不信任他。首戰失利。接著蘇秦來到秦國,遊說秦惠王統一天下,秦惠王認為時機還不成熟,況且秦國剛處死了商鞅,很討厭說客,所以沒有采納他的建議。再次失利。蘇秦再接再厲,來到趙國,可是當時的國相趙肅侯的弟弟趙成(安陽君)不喜歡蘇秦,遊說繼而破產。看來第一次遊歷給世人留下的非常不好的印象,讓人心有餘悸。
再接再厲:一而再,再而三的碰壁,蘇秦並沒有放棄,鍥而不捨的精髓還是學到了,於是,便去了下一站燕國,實施“合縱”術的理論,受到燕王的賞識。接著再去了趙國,此時趙成去世了,蘇秦然後繼續講述“合縱”理論和策略,趙肅侯大為感動,同意“合縱”之策。
成功:終於在公元前334 年,蘇秦以自己的“合縱”之策,說服了趙、燕、韓、魏、齊、楚六國,六國會盟於洹河之南,六國達成合縱聯盟,團結一致。蘇秦被任命為從約長(合縱聯盟的聯盟長),並且擔任了六國的國相,同時佩戴六國相印,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洹上之盟”,也叫“六國會盟”。蘇秦約定六國聯盟之後,回到趙國,趙肅侯封他為武安君。接著,蘇秦把合縱盟約送交秦國。從此秦國不敢窺伺函谷關以外的國家,長達十五年之久。這就是六國會盟的全過程。會盟內容:
假如秦國攻打楚國,那麼齊、魏就分別派出精銳部隊幫助楚國,南韓就切斷秦國的運糧要道,趙軍就南渡河漳支援,燕軍就固守常山以北。假如秦國攻打南韓、魏國,那麼楚軍就切斷秦國的後援,齊國就派出精銳部隊去幫助韓、魏。趙軍就渡過河漳支援,燕國就固守雲中地帶。假如秦國攻打齊國,那麼楚國就切斷秦國的後援,南韓固守城皋,魏國堵塞秦國的要道,趙國的軍隊就渡河漳挺進博關支援,燕國派出精銳部隊去協同作戰。假如秦國攻打燕國,那麼,趙國固守常山,楚國的部隊駐紮武關,齊軍渡過渤海,韓、魏同時派出精銳部隊協同作戰。假如秦國攻打趙國,那麼南韓的部隊駐紮宜陽,楚國的部隊駐紮武關,魏國的部隊駐紮河外,齊國的部隊渡過清河,燕國派出精銳部隊協同作戰。假如有的諸侯不照盟約辦事,便用其他五國的軍隊共同討伐他。假如六國結成一體共同抵抗秦國,那麼秦國一定不敢從函谷關出兵侵犯山東六國了。從蘇秦這一路走來,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蘇秦就是想施展一下自己的才華,根本不是為七國著想,更不是為天下著想;遊說各國只是想自己的才華得到認可,從而名利雙收。再說,六國本來就各懷鬼胎,然而秦國能保持十五年不出函谷關,估計是被嚇住了,不然合縱聯盟早就破解了。國家越多,各種慾望就越多,而且更不容易控制,所以合眾術很難有成效或者說不易長久,所以蘇秦先去的是有天下之主的周王室,再去秦國。由此可以看出,合縱(聯合各國,同結一心不被攻破的策略)不易施展或不易長久,而連橫(先聯合一部分,吞併其他部分的分而食之的策略)更容易實施或者說是天下大勢所趨,所以蘇秦先來到的是可以明正言順統一天下的周王室,接著才是有能力統一天下的秦國。蘇秦選擇的是先易後難,在容易的破產之後,才實施困難的合縱之術,足以看出蘇秦的聰明之處。那麼我們再回到問題來,六國會盟之後,為何遲遲沒有攻打秦國?其實這主要有以下幾點:
六國合盟的主張,是聯合六國統一戰線,不被秦國吞併,沒有主張攻打秦國的意圖。秦國不來攻打六國,大家相安無事;如果秦國來攻打六國,六國合力還擊。六國當時各懷鬼胎,大部分國家再想著多分點利益,並非真心實意的聯盟。如果蘇秦調動六國軍隊,同心一致,是可以打下秦國的。但是蘇秦不可能調動各國軍隊,實權肯定不會交給蘇秦的,讓他做各國的相,只是有利可圖敷衍他而已。就算蘇秦能調動了各國軍隊,那些軍隊很多肯定會偷奸耍滑,出聲不出力,最終的結果肯定不理想,還有可能大敗而歸。如果結果是這樣,那麼蘇秦將無法立足於七國,這不就死無葬身之地嗎?聰明的蘇秦肯定不會這麼幹。當時的秦國已經很強大,而且有函谷關可守,別國想去攻打可沒有那麼容易,甚至還有可能被拖死。所以只有秦國敢主動攻打其他的國家,別的國家只能被動還擊,不敢主動攻擊秦國,也就不存在六國會盟之後攻打秦國的可能了。在守約的那十五年裡,秦國發展更加迅速,綜合國力大大提升,以至於後來主動出擊,攻打六國,六國聯盟瞬間土崩瓦解。這就是天下一人之心易得,而六人之心難以滿足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