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月笑平生

    三者肯定是有不同的。要想說明這個問題先要簡單的瞭解一下什麼這三種制度:

    一 察舉制

    西漢建立之初為了打破從周以來實行的“世祿世卿制”,補充戰國時的軍功制。漢高祖首下詔求賢要求郡國推舉賢才士大夫,開了察舉制的先河。之後漢惠帝和呂后執政時詔求“孝弟力田”,察舉制開始有了科目。之後到漢文帝時,下詔要求“舉薦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並規定了對策(考試)和“等第”。察舉制基本確立。到武帝時察舉制徹底建立出現了我們現在熟悉的“茂才”、“孝廉”等級別並一直沿用到漢末。

    二 九品中正制

    漢末三國時期由於察舉制已經被地方大族所把持,他們操縱鄉間民眾的輿論,為自己家族的子弟營造“賢良方正”的名聲,甚至出現了“舉秀才,不識書。舉孝廉,父別居。”的情況。察舉制實際已經名存實亡。

    有鑑於此,曹丕建立魏國之後採納了陳群的建議,建立了選拔人才的“九品中正制”,具體措施是在天下各州郡設立中正官,中正官只能有在京都任職的某州郡本地人兼任,負責推薦本州郡的賢才。

    這種制度雖然在實行的早期確實選拔了一些人才,但從本質上來說是曹丕代漢自立後為了換取地方世家大族的的支援進行的一次妥協,最後也必然被世家大族所把持,形成了世家門閥,“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一直延續了魏晉南北朝,甚至延續到唐。

    三 科舉制

    隋朝統一天下之後,隋文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下召規定六品以下官吏任命需要由尚書省吏部統一透過考試選拔,廢除地方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實際並不徹底),考試科目主要有明經科、秀才科。隋煬帝時又加入了進士科。這種制度的確立,使得一般的寒門學子有了進身之階,打破了以往由世家大族把持政權的局面,為後世王朝所沿用。

    從上文可以看出,察舉制、九品中正制這兩種制度是自下而上的一種選拔人才的制度,選拔權更多的把持在地方豪門,名士,官吏的手中,他們操縱輿論,欺上瞞下。使得真正賢明之士不能得用,雖然打破了之前周秦時的貴族世襲制,但是卻造就了世家門閥這一個新興的利益團體。

    而科舉制由於將人才選拔權收歸中央,設立考試,不論門第。給了天下所有有心入仕的學子一個相對公平的上升機會。雖然依舊可能有各種不公平的情況出現,但是相比於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來說是一種極大的社會進步。 殿試圖

  • 2 # 微微光

    要論不同,先說相同。這三者能放在一起比較,是因為他們都是中國古代社會實行過的選官制度(政府人才選拔)。管理學上一般講領導產生有四種類型:委派制、推舉制、考試製、招聘制。沒有萬能的方法,每種都是有利有弊。

    委任制是由上級領導組織直接確定、考察任命。優點是效率高,任命快,選的人更容易服從上級,缺點是範圍狹窄,而且容易形成裙帶關係。招聘制透過公開發布招聘公告、要求、任職條件,擴大選聘範圍,讓更多的人來應聘,自然更能選到人才。當然不足也有,招聘考試範圍有限,單位難以透過很短的時間全面瞭解一個人。考試製能針對性檢測,我想要什麼就考什麼。優點更多,公開公正,透過考試準備倒逼人才進行專業學習,當然不足也明顯,很多管理能力不是考試能考查出來的,比如品行、實踐等。選舉制是由下往上推選領導,更能反映民意,而且有實踐檢驗,但是侷限性也很明顯,村民可以選村長,選縣長基本自己瞭解的就很少,受限於瞭解,推選實效性和操作性都很難。而且好的環境選出來的是良官,壞的環境選出來可能就是惡霸呢。

    以上來看中國古代的幾種選官制度,基本循著一個邏輯,隨著政權的穩定,新貴(軍功和文官)逐漸成舊族,能力下降,政府需要新的活力,有能力的人來充任官吏解決強大的治理壓力。

    察舉制就是漢武帝時期,打破了貴族世襲,向民間吸收有能者嘗試。其開始時更像招聘,面向民間招“賢良”,提出時政問題“策問”,希望有能力的人來解答。比較知名的董仲舒就是被推舉為“賢良”答漢武帝的“策問”提出了影響深遠的《舉賢良對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立太學等,並被委以官職重用。這個辦法確實能讓很多基層人才冒出來,所以朝廷索性就固定要來,變成工作任務,按照“孝”“廉”標準由下向上推薦人才。所以,察舉制更像是從招聘開始的推舉和委派的混合制度。

    經過長期發展一方面孝廉標準模糊,慢慢的推舉就被基層權力家庭壟斷呢。漢末三國一亂到了魏晉南北朝,新政權治理壓力更大,舊辦法選出來的人用不了,就開始細化——九品中正。設箇中正官,按照更細的科目對人進行打分(分上中下三品,每品三級)在根據打分結果進行任命。這就是典型的組織委派呢,好處就是效率高,但是壞處慢慢也顯出來,品級和身份地位掛鉤呢,世族無下品,寒門無上品。

    隋唐創設的科舉制打破了這個僵局,採用考試的形式,和今天的高考採取同一個思路——分數面前人人平等。考試製的好處就是公平(儘管也不公平,畢竟個人的學習資源不一樣)但是已經是最大化的給予底層上升機會,在實踐發展中也確實是這樣。至於科舉考試內容狹窄、禁錮人的思想和社會發展,那是另外的話題呢。

    所以,總的來說,作為選官制度。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邏輯相似度高,都是以委派為主,結合了底層推薦;只不過考察的重點,評人的標準不同。科舉制和前兩者邏輯大不相同,以考試為主,儘可能強調客觀選拔,減少主觀因素,來減弱官僚集團出於自身利益考量對於選拔新人的干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