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內做隔聲處理主要是將噪聲侷限在小範圍空間內,或者遮蔽外界噪聲不被侵擾,從而提供舒適的聲環境。聲音在建築內傳播有很多途徑,可以透過牆壁、門窗、樓板、天花板以及各類管道進行傳播,總的來說可以歸納為空氣傳聲和固體傳聲。
題主家庭彈奏鋼琴更多的是空氣傳聲,不過也不排除鋼琴琴絃震動經由地板傳輸的固體傳聲,所以我這邊就把兩種聲音都做隔聲處理一起介紹下。
目前對於空氣聲隔絕的措施均是在噪聲傳播路徑上加以考慮,即在瞭解聲源與受影響地點的基本情況後,在路徑上設計合理的隔聲結構或者隔聲最佳化結構(針對原有結構)。
值得注意的是:
1、隔聲是系統工作,特別是針對建築內隔聲,需要精細到室內的各個角落,否則效果不佳;
2、隔聲工程是對細節要求極高的專業施工作業。
提高隔聲量主要是對以下建築構件提高隔聲量:
室內:牆體、吊頂(天花)、地面、門、窗;
室外:隔聲屏障(也可用於室內)、消聲器;
以上各類隔聲結構均由專業聲學材料和常規材料配合才能完成,不同隔聲效果的隔聲結構用材也有所區別。民用建築隔聲量主要依據國家標準《民用建築隔聲設計規範 GB50118-2010》(強制性規範)進行執行。
1.牆體隔聲:
目前大量使用的牆體材料為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用該砌塊砌牆後採用水泥砂漿雙面1.5mm以上厚度的抹灰,現場隔聲量約為42dB左右,幾乎在所有的標準中均無法滿足使用要求。為此需在該牆體基礎上增加適當的隔聲結構。為減輕建築自重,縮短施工週期,輕鋼龍骨+紙面石膏板牆體越來越被廣泛的採用。該型別牆體在設計時採用某些專業的隔聲材料,例如專業阻尼隔聲板、隔聲氈、減振墊、非硬化隔音密封劑,並進行構造上的最佳化,可獲得很高的牆體隔聲量。
2.天花板/樓板隔聲
一般原建築天花板或樓板為120mm左右的現澆鋼筋混凝土,密度約為2.3-2.5t/m?,換算面密度約為360kg/㎡,其空氣聲隔聲量計算約為50dB,可以滿足辦公、住房的空氣聲隔聲要求,但無法滿足機房等產生較大噪聲(撞擊聲、腳步聲等),此時需增加隔聲結構來提高整體的隔聲量,可以在原建築天花下安裝一層或多層隔聲吊頂來解決噪聲問題;同時對於房間內產生的噪聲以低頻為主時,隔聲吊頂上應採取適當的減振構件(如吊式彈簧減振器)。
3.門板隔聲
門板本身的隔聲能力、門周邊的縫隙密封情況決定了門整體的隔聲能力,提高門的隔聲量,主要還是從上述兩個方面進行考慮:門板及密封情況。門板主要考慮採用厚重材料、或阻尼結構、或多層符合結構疊合而成。門板周邊縫隙,可採用橡膠密封條、三元乙丙密封條、泡沫塑膠等材料,單開門一般比雙開門更容易獲得較高的隔聲量。
4.窗戶隔聲
窗戶是外牆和圍護結構隔聲最薄弱的環節。可開啟的窗戶往往很難有較高的隔聲量,要提高窗的隔聲量,主要考慮一下幾點:
a.採用雙層或三層玻璃,這比使用一層厚玻璃隔聲效能要好很多。為了避免吻合效應,各層玻璃的厚度不宜相同。雙層玻璃之間應留有較大的間距,若有可能,兩層玻璃不要平行放置,以免引起共振和吻合效應,影響隔聲效果。在兩層玻璃之間沿周邊填放吸聲材料,把玻璃安裝於彈性材料上,如軟木、海綿、橡膠條等,可進一步提高隔聲量。保證玻璃與窗框、窗框與牆壁之間的密封,還需要考慮便於保持玻璃的清潔。
b.臨街的窗戶可以改裝成“隔音窗”採用斷橋鋁合金雙層中空玻璃,能夠有效降低噪音30分貝左右,對於臨街的牆壁可加一層紙面石膏板,牆面和石膏板之間用吸音棉填充,然後在石膏板上塗上牆面塗料。
5.管道隔聲
管道從使用功能上分類一般為水管(生活用水、汙水、消防用水)、風管(暖通系統)、橋架(電纜、電線、網線等)。沿著這些管道傳播的噪聲主要有三類:
1.機電裝置產生的振動沿管道傳播;
2.管道的振動透過與穿越牆體、樓板時產生的剛性連線以及支架(聲橋)傳播至牆體、樓板等建築主體結構;
3.裝置執行時產生的空氣聲噪聲在管道(風管)內傳播至終端房間內。
因此針對管道噪聲的治理方向即為:
1.解決裝置本身的振動,並避免其傳播至管道中,例如安裝撓性軟接頭;
2.管道支架採取有效減振措施;管道穿越牆體、樓板時做柔性密封處理;
3.對管道進行隔聲包裹,或安裝消聲器(僅對風管);
4.對暖通風管進行合理的佈局。
對於複雜環境需要專業的聲學公司進行現場勘測,透過對精細化資料進行準確分析才能做出最合理的室內隔聲設計方案。
室內做隔聲處理主要是將噪聲侷限在小範圍空間內,或者遮蔽外界噪聲不被侵擾,從而提供舒適的聲環境。聲音在建築內傳播有很多途徑,可以透過牆壁、門窗、樓板、天花板以及各類管道進行傳播,總的來說可以歸納為空氣傳聲和固體傳聲。
題主家庭彈奏鋼琴更多的是空氣傳聲,不過也不排除鋼琴琴絃震動經由地板傳輸的固體傳聲,所以我這邊就把兩種聲音都做隔聲處理一起介紹下。
目前對於空氣聲隔絕的措施均是在噪聲傳播路徑上加以考慮,即在瞭解聲源與受影響地點的基本情況後,在路徑上設計合理的隔聲結構或者隔聲最佳化結構(針對原有結構)。
值得注意的是:
1、隔聲是系統工作,特別是針對建築內隔聲,需要精細到室內的各個角落,否則效果不佳;
2、隔聲工程是對細節要求極高的專業施工作業。
提高隔聲量主要是對以下建築構件提高隔聲量:
室內:牆體、吊頂(天花)、地面、門、窗;
室外:隔聲屏障(也可用於室內)、消聲器;
以上各類隔聲結構均由專業聲學材料和常規材料配合才能完成,不同隔聲效果的隔聲結構用材也有所區別。民用建築隔聲量主要依據國家標準《民用建築隔聲設計規範 GB50118-2010》(強制性規範)進行執行。
1.牆體隔聲:
目前大量使用的牆體材料為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用該砌塊砌牆後採用水泥砂漿雙面1.5mm以上厚度的抹灰,現場隔聲量約為42dB左右,幾乎在所有的標準中均無法滿足使用要求。為此需在該牆體基礎上增加適當的隔聲結構。為減輕建築自重,縮短施工週期,輕鋼龍骨+紙面石膏板牆體越來越被廣泛的採用。該型別牆體在設計時採用某些專業的隔聲材料,例如專業阻尼隔聲板、隔聲氈、減振墊、非硬化隔音密封劑,並進行構造上的最佳化,可獲得很高的牆體隔聲量。
2.天花板/樓板隔聲
一般原建築天花板或樓板為120mm左右的現澆鋼筋混凝土,密度約為2.3-2.5t/m?,換算面密度約為360kg/㎡,其空氣聲隔聲量計算約為50dB,可以滿足辦公、住房的空氣聲隔聲要求,但無法滿足機房等產生較大噪聲(撞擊聲、腳步聲等),此時需增加隔聲結構來提高整體的隔聲量,可以在原建築天花下安裝一層或多層隔聲吊頂來解決噪聲問題;同時對於房間內產生的噪聲以低頻為主時,隔聲吊頂上應採取適當的減振構件(如吊式彈簧減振器)。
3.門板隔聲
門板本身的隔聲能力、門周邊的縫隙密封情況決定了門整體的隔聲能力,提高門的隔聲量,主要還是從上述兩個方面進行考慮:門板及密封情況。門板主要考慮採用厚重材料、或阻尼結構、或多層符合結構疊合而成。門板周邊縫隙,可採用橡膠密封條、三元乙丙密封條、泡沫塑膠等材料,單開門一般比雙開門更容易獲得較高的隔聲量。
4.窗戶隔聲
窗戶是外牆和圍護結構隔聲最薄弱的環節。可開啟的窗戶往往很難有較高的隔聲量,要提高窗的隔聲量,主要考慮一下幾點:
a.採用雙層或三層玻璃,這比使用一層厚玻璃隔聲效能要好很多。為了避免吻合效應,各層玻璃的厚度不宜相同。雙層玻璃之間應留有較大的間距,若有可能,兩層玻璃不要平行放置,以免引起共振和吻合效應,影響隔聲效果。在兩層玻璃之間沿周邊填放吸聲材料,把玻璃安裝於彈性材料上,如軟木、海綿、橡膠條等,可進一步提高隔聲量。保證玻璃與窗框、窗框與牆壁之間的密封,還需要考慮便於保持玻璃的清潔。
b.臨街的窗戶可以改裝成“隔音窗”採用斷橋鋁合金雙層中空玻璃,能夠有效降低噪音30分貝左右,對於臨街的牆壁可加一層紙面石膏板,牆面和石膏板之間用吸音棉填充,然後在石膏板上塗上牆面塗料。
5.管道隔聲
管道從使用功能上分類一般為水管(生活用水、汙水、消防用水)、風管(暖通系統)、橋架(電纜、電線、網線等)。沿著這些管道傳播的噪聲主要有三類:
1.機電裝置產生的振動沿管道傳播;
2.管道的振動透過與穿越牆體、樓板時產生的剛性連線以及支架(聲橋)傳播至牆體、樓板等建築主體結構;
3.裝置執行時產生的空氣聲噪聲在管道(風管)內傳播至終端房間內。
因此針對管道噪聲的治理方向即為:
1.解決裝置本身的振動,並避免其傳播至管道中,例如安裝撓性軟接頭;
2.管道支架採取有效減振措施;管道穿越牆體、樓板時做柔性密封處理;
3.對管道進行隔聲包裹,或安裝消聲器(僅對風管);
4.對暖通風管進行合理的佈局。
對於複雜環境需要專業的聲學公司進行現場勘測,透過對精細化資料進行準確分析才能做出最合理的室內隔聲設計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