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電影博士教育觀
-
2 # 吳偉2361
應試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一部分,怎麼能分開呢?參與教學改革,二者兼得,有不想要的家長嗎?
教育的高境界是素質教育,條件是應試教育高效率。目前中國的中小學教學有很大的問題,導致應試效率過低,難以給素質教育提供足夠的時間。為了解決問題,教學必須改革開放。
中小學教學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形成智慧學習習慣,為今後的創新打好基礎。智慧學習具有開放性、包容性和快樂感。
中小學教學儘快進行改革開放,不要拖國家偉大復興的後腿。理由和建議如下:
當下學校教學讓學生形成了記憶學習習慣,而記憶學習具有封閉性、排他性,生理痛苦。教學改革目的是幫助學生形成智慧學習習慣,而智慧學習具有開放性、包容性,生理快樂。
無用的作業太多,傷害了學生。中小學教學必須改革,提高應試效率,推動素質教育。三分之一的時間在應試,三分之一的時間在運動場,三分之一的時間在自然或社會中。
中小學教學壟斷太糟糕,原因是當下的教學模式有問題,不適合新時代的要求。
教育界必須改革開放,創新教學形式,提高教學效率。
教育界被僵化的陳舊理念和既得利益者控制,誤人子弟。中小學教學需要改革開放,幫助學生形成智慧學習習慣,擯棄記憶學習習慣,推動素質教育。
中小學教學改革,雙向選擇,想跟誰學就跟誰學。中小學教學必須改革開放,引進競爭機制,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中小學教學改革刻不容緩
改革開放四十年了,各行各業都取得了驚人的變化和進步,唯獨中小學的教學模式似一潭死水,顯然不適應新時代的要求。
很多人抱怨中小學學生是“勞動模範”,超時工作 沒有節假日;睡眠不足,近視率居高不下;書沒讀多少,身體卻弱不禁風。授課老師認為一撥不如一撥,“你們是我教的最差的一屆。”學生苦水一肚子,“吃奶的力都用上了,怎麼還說我不努力呢?”家長心急如焚,求爺爺告奶奶,“為了你的學習,操碎了心。”學生累,老師累,家長累,這說明了什麼?
中小學能不能雙向選擇,學生自主選擇老師,願意跟誰學就跟誰學。老師雙向選擇可能性不大,因為有義務教育法。在中小學中引進競爭機制會怎樣呢?適度競爭會提高效率,各行各業如此,中小學教學亦如此。據統計,目前有數萬名中小學生選擇了體制外學習,他們不參加中高考,不參加中小學的考試,結果如何呢?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說法不一,總歸是一個選擇吧。曾經有人邀請我去體制外的“私塾”授課,被我拒絕,理由是不認可不參加中高考的觀點。我認為可以不必每天去學校上學,但考試必須參加,這是社會層面的競爭,結果被社會記錄並承認。
我傾向每位學生都參加中高考,這是難得的人生經歷,不可或缺。我的一位學生參加了高考(我要求他),在國內一流大學讀了兩年,帶著學分在美國的大學再讀兩年,畢業後立刻被美國LinkedIn公司(現為微軟)錄用,在矽谷。他比較成功,心想事成,為他驕傲。我的一個小學生,不是每天上學,最少的一學期上學天數是19天(老師的統計),別人上學時,他去了遊樂場、游泳池、圖書館……很“悠閒”,但期中期末考試都去,各科都在90分以上,數學幾乎都是滿分。今年上初中(北京一流的“附中”),分班考試成績很好,進了所謂的好班(科技班),數學提優“混進”了A班(年級前30名)。我在想:是他的小夥伴“讓著他”,還是我的教學新法效率高。段子:“豬八戒成佛是因為跟對了人。”
小學數學教學的內容和手法說是數百年前的模式不為過(可以考證),特別是所謂奧數的教法不倫不類,搞得小學生神魂顛倒,痛苦不堪,家長談“奧”色變,社會驚慌失措,大喊取消。一件簡單的事情人為複雜化了,是故弄玄虛“撈錢”,還是另有所圖,不得而知。奧數是數學的初級部分,初一初二數學提優課中隨處可見。授課老師試圖用“生活類語言”替代“數學語言”講解數學問題,如同用中文教英語,結果能好嗎?我們二十年的教學研究和實踐得出結論:授課“語言”的偏差導致學生思維混亂,學習效率低下,形成記憶學習的習慣(記題型)。記憶學習具有“封閉性”,後患無窮,想想華人為什麼鮮有獲得諾貝爾獎?
我們主張小學教學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形成“智慧學習”的習慣(先入為主,尤為重要)。智慧學習具有開放性、包容性和愉悅性,有利於今後的創新。偉人說“從娃娃抓起”,那中小學教學改革就從小學開始吧。承認“錯誤”,改正錯誤,俊傑也。
-
3 # A鄧學理律師A
你們搞素質教育吧!你們減負吧!你們快樂吧!我只想培養一個有理想有抱負有責任心不怕吃苦意志堅強的男子漢!培養一個對自己負責任,對家庭負責任,對自己所愛的人負責任,對社會對國家負責任的男子漢!
-
4 # 隨便看看微笑不語
這個問題問的真是夠了!
什麼是應試教育?什麼是素質教育?
在我來看,那些動輒拿“應試教育”說事兒的人無外乎只有如下幾類人:
有寫論文、寫報告需要的人!這種事兒可以理解,畢竟是為了生存嘛!
隨便寫寫,把事情“理想化”、“極端化”、“空想化”之後,寫出一篇“烏托邦”式的論文來,是以發表為目的的、是以“態度”為目的的!
能力不夠的人這部分人是主力!
他們自己無法適應現有條件下的教育,卻把責任甩鍋給教育體制。
這些人最喜歡用的就是“為什麼沒有培養出諾貝爾”、“為什麼那些天才最後沒有成為科學家”、“扼殺了孩子們的創造力”、“填鴨教育”……
對了,他們還喜歡拿那些道聽途說的國外教育怎樣怎樣來證明國內教育的失敗!
我這裡不做一一點評了,這些年無論是生活中還是網上已經說過很多了,你會發現,有些人你是根本叫不醒的!
我只想說:如果你覺得自己又或者是自己孩子適應不了,那麼“職業教育”,你值得擁有!
階級固化的始作俑者這部分人我們很難確定誰誰就一定是。
這主要不是因為他們偽裝的好,更多的時候是因為他們的條件尤其是物質條件決定了他們能給孩子提供的教育資源和他們教育孩子的目標!
舉幾個最簡單的例子:
你還在糾結要不要給孩子報一個一小時100元的英語課的時候,有些家庭的孩子在他們還沒上學的時候就已經能夠流利的用一口純正的英式英語對話了,是的,他們不需要糾結要不要去報班,因為他們可以直接把職業的教師、外教請到家裡來。但是他們對外的說法卻是“我只希望他能夠快樂的成長”……
你在糾結到底是去公立小學還是去每年兩三萬的私立小學的時候,有些人直接送到了貴族學校或者你需要讓孩子透過層層篩選的名校。但是他們對外的說法卻是“我只希望他能夠快樂的成長”……
你在糾結為什麼普高名額就不能多一些,為什麼要讓那麼多孩子直接去中職教育,而且等到他們畢業的時候都還沒成年!有些人早就準備好把孩子送出國了。他們對外的說法卻是“我只希望他能夠快樂的成長”……
親,“素質教育”是學校能給你的嗎?根本就不是!不給你留作業就是素質教育了?給孩子開設各種各樣的非學習類的就是素質教育了?讓孩子做各種手工、手抄報什麼的就是素質教育了?讓孩子整天表演這個、參觀那個就是素質教育了?……
素質教育最重要的前提是作為父母你有沒有這個能力!——思想意識、學識、表達能力,還有最最重要的物質基礎!
一群人喊著孩子累,要減負,這麼多年了,結果怎樣?誰的負擔輕了?除了家庭條件好的、孩子天賦好的、又或者是父母會教育的之外,那個人感受到了負擔減輕了?
鼓吹“素質教育”並且以此批判先有教育體制的人,在我看來這絕對就是在誤導普通大眾!讓光大的普通人們徹底迷失在根本沒有出路的道路上瞎走! -
5 # 海峰原創
好多年了,許多年輕人都記不得了,年齡稍大一些之家長,應該記得。毛主席曾經教導我們說:學生以學為主,兼學別樣。縱然時空變幻,基本原理依然能夠傳承。
1、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本來就是一個整體。強行劃分成要分數還是要素質,原本就蠻勉強,從理念上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高素質人才是教育最佳呈現。
然而,一個人精力有限,時間也有限。在一段時間,集中時間,集中精力,專心致志學習和鑽研,才有可能取得好成績,好效果。尤其是處於義務教育階段青少年,更要抓時間,強化基礎知識學習,為以後繼續求學,或者出社會工作,打下一個比較堅實之基礎才是正解。
2、作為一個普通家庭之普通孩子,最重要便是學習,要把學習成績拉上來,儘管許多人說這說那。但我始終認為,對於普通家庭之普通孩子,首先要學會拿分,要學會考試,要先能衝上去,否則就一切免談。
我們沒有權力也沒有金錢,沒有能力為孩子提供更好之平臺,孩子只能靠自己拼。學習好,分數高,也許並不能說明太多,甚至有人傳說是死讀書。然而死讀書,至少可以讓孩子先衝上去,先贏得緩衝期,有了調整時間,有了補短板之機會。
3、個人素質,從常理來說,好像比分數更重要。但從實際操作來說,確實很難把握。就像好些年前,我們吃米飯時,只要份量夠,吃得飽就可;而現在,我們已經不再講吃得飽,而是講吃得好了。可是我們不要忘記,沒有吃得飽,哪來吃得好。
同樣道理,沒有好成績,好學習,去搞一些玩概念之素質,就失去了基礎。好多家長被一些所謂潛力所忽悠,認為自己孩子潛力無限,只要能啟用,就會有飛躍。實際上,絕大多數孩子,都沒有這種能力,能夠把書讀好,已經很累了,也很不錯了。
4、應試教育培訓也好,素質教育培訓也好。既然是培訓,就需要付費。那麼做為普通家庭之普通家長,如何選擇,我先說素質教育培訓。我孩子字一直寫得不好,體質也不是很好。就有老師跟我說,要加強孩子素質培訓。我也沒怎麼在意,就讓孩子去學習學習。就這樣,孩子跟著老師學了一年書法,一年藍球。
過了好一陣子,我才明白,培訓班裡那些寫得好之學生,都是從小就開始培訓,有些是準備考藝術生,有些是老師請來客串拉人氣。藍球培訓,就更讓人弄不清楚,每次上課,老師都會請專業人士拍照、錄影。後來我才知道,老師評職稱要用這些材料。
5、再說應試教育培訓,最為常見就是各種補習班了。儘管許多家長一直抱怨課外補習,然而如果在課堂內沒有掌握,能夠在補習班中弄明白,也不錯。至少能讓人把基礎知識學好,能夠跟上教學進度。
每個孩子成長環境不同,天賦也不同,但透過努力,向前進步之精神相同。做為家長,我們要為孩子成長過程負責,集中注意力,突破一點是一點。
6、學生之分數,猶如工人之產品,農民之產量。沒有產品,工人如何定工資,沒有產量,農民如何養家。同樣如此,沒有分數,學生如何知道自己學到了多少。唯分數論不對,但沒有分數之依據,更不對。
在依分數為基準,再強化其他教學內容,才稱得上素質教育。而不是顧此失彼,這不是我們想要之素質教育。
7、回到毛主席之教導,學生以學為主,兼學別樣。在學校,孩子成績好,自信心就強,就更願意參加學校和社會各種實踐活動。實踐多了,自然許多事理就明白了。反觀一些成績相對較差之孩子,要麼自己感到不自然,要麼是家長要求先學習,參加實踐活動就少得多。
一個孩子,因為學習暫時落後,連信心都受到打擊,還有什麼素質可談。
8、再回到問題,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培訓—我們是要分數還是要素質?
我個人認為,對於家庭條件比較好之孩子,可以進行素質教育培訓,可以要素質。素質教育培訓,給我之感覺,更像是教育產業化之拓展,是需要大投入才能看到效果。而對於普通家庭普通孩子,必須進行應試救育培訓,必須要分數。因為只有分數,在目前情況下,還可以拿公平、公正來說。如果比綜合實力,去拼爹,怎麼拼。
朋友:看完了,順手關注;是積善之舉,必有福祐!
回覆列表
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本不該是衝突的,而是相互補充的,相互統一的,但被我們誤讀了。兩者都很重要,前者可以提升孩子的文化水平和知識儲備,同時能夠體現社會公平。後者可以提升孩子的綜合能力和各項素質,同時能為社會培養出複合型的全面人才。
從現狀來說,我們偏重於應試教育,素質教育更多時停留在口號上,難有學校會真正付諸於行動,因為高考指揮棒,分數是應試教育的直接表現,而素質教育難以量化,所以高校錄取為了體現公平和低成本(包括經濟成本、風險成本和精力成本),採用分數錄取。
但是,唯分數錄取的導向下,對素質教育影響很大,對於國家人才的培養也是危害很大。只有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結合發展,才是真正的教育。
另外補充一點,素質教育包括德智體美勞群全面發展,特別強調群,因為我們把它忽視了,群教育就是在集體中如何發揮自己的價值,包含團隊精神,但不僅僅是團隊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