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劉永根78

    東亞病夫(Sick man of East Asia)一詞為清朝末年中國知識分子自鑄、自稱、自辱的貶抑詞,從“東方病夫”或“亞洲病夫”演變過來。“亞洲病夫”(Sick man of Asia)本為清末時期外國對當時已衰落的滿清政府的形容,與“歐洲病夫”(Sick man of Europe,通常指當時同樣已衰落的奧斯曼帝國)相對應,後來經梁啟超等人的宣傳與曲解,誕生“東亞病夫”,成了在華人想像裡外華人對華人的貶稱,與激發中國民族主義情緒的用詞。

    清朝末年,中國吸鴉片者吞雲吐霧,麻桿身體,面黃肌瘦。1895年,甲午戰爭敗給日本後,全國上下反思中國文化的聲音開始萌發。

    改良派思想家,後來擔任過京師大學堂校長的嚴復在天津《直報》發表《原強》稱:“今之中國,非猶是病夫也。”“中國者,固病夫也。”

    這是中國第一次被當作“病夫”。嚴復可是華人,並非西方列強的代言人。嚴復主張“鼓民力”,對症下藥治療。

    嚴復以後,一大批覺醒的知識分子,紛紛沿用了他的這個提法。1905年,小說家曾樸在寫《孽海花》一書中,用的筆名就是“東亞病夫”,表明身體欠佳,“病夫國之病夫”,以此躲避政治迫害。由此,“東亞病夫”一詞正式出現並穿越時空至今。曾樸,地地道道的中國江蘇漢族人。

    外華人用“東亞病夫”一詞,據說是從上海的英文報上《字林西報》開始的。1896年月10月17日,英國《倫敦學校歲報》評價甲午戰爭一文被梁啟超主編的《時務報》譯發:“夫中國——東方病夫也,其麻木不仁久矣,然病根之深,自中日交戰後,地球各國始悉其虛實也。”

    梁啟超在《新大陸游記》中就作如是說:“而稱病態畢露之國民為東亞病夫,實在也不算誣衊。”魯迅、陳獨秀等思想家也多次稱中國為“病國”、“病夫”。這種並非侮辱和嘲諷的定位,反映了災難深重的舊中國的窘境。

  • 2 # 低調的小陳同學

    東亞病夫一詞來自清末民初時期外華人對中華民族的貶稱,形成的原因是清末鴉片盛行,華人吸食鴉片導致身體瘦弱,所以遭外華人輕視,也近似於人們所說的“鴉片煙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油性肌膚,老長痘痘,skii神仙水用著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