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與郭沫若是文壇上的兩個宿敵,一生不見面,還互相纏鬥。我有這兩位的全集,基本上認真看完過,我發現魯迅郭沫若二人在文壇上的鬥法真是有趣得很。魯迅在小說和散文方面的才華,郭沫若是沒有辦法相比的,但郭沫若在詩歌與戲劇方面的才華,魯迅又是望塵莫及的。魯迅的小說集《吶喊》與《彷徨》,是開現代小說風氣之先,無論今天可以指出它這樣那樣的缺陷,它畢竟是新文化啟蒙文學的開山之作。魯迅的散文集《野草》與《朝花夕拾》,是現代美文的典範,至今還很難有哪個文化人的散文集能與其媲美。郭沫若的詩集《女神》與《星空》,前者是現代詩歌最早的詩集之一,後者是現代詩歌最成熟的經典作品。無論郭的晚年寫了多少臭不可聞的口號詩,他早年詩集的狂飆文學意義絕對不能抹煞。郭沫若的戲劇《三個叛逆之女性》與春秋戰國四大悲劇,是現代戲劇的傑作,後來很少有包含詩劇與悲劇美學戲劇作品產生過巨大的影響力。誠然,魯迅的後期是令人扼腕嘆息的,郭沫若的後期更是悲哀可笑。不過這也是中國文化特色造成的結果。魯迅成為左的犧牲品,雜文幾乎全是罵人的文字。郭沫若更成為左的炮灰,詩歌變成專制文化的招魂幡。當然,今天來談這兩位的得失,如果不糾纏在意識形態方面的惡意成見,那麼對於二人在早期新文化運動中所作出的貢獻,還是應該一分為二進行中肯的評價。但魯迅郭沫若二人在早期的文學創作中卻互相不服氣,於是開始了一系列的惡鬥。魯迅寫了一篇關於老子的《出關》短篇小說,郭沫若也就寫一篇有關老子的《柱下史入關》短篇小說,跟魯迅對著幹。你寫老子出關,我偏偏寫他入關。魯迅寫了一篇關於莊子的《起死》,郭沫若也寫一篇關於莊子的《漆園吏遊梁》。你寫莊子戲人生,我寫莊子戲權力。當然,也有人說是郭沫若先寫,魯迅與其對著幹。考據著作年表,似乎都各有先後追著鬥法的例子。郭沫若寫了女媧創世紀的《女神之再生》,魯迅就寫女媧造人類的《補天》。郭沫若出版了歷史小說集《豕蹄》,收八個短篇小說。魯迅也跟著出版了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也收八個短篇小說。郭沫若寫得最好的小說就是歷史小說,但也無法與魯迅的歷史小說媲美。又比如:魯迅寫了對新文學運動的“一瞥”,郭沫若就寫了新文學運動的“十年”。魯迅罵郭沫若是“才子加流氓”,郭沫若罵魯迅是“小丑加封建餘孽”。魯迅說“抗日民族戰爭文學”這個口號好,郭沫若就說“國防文學”這個口號好。再比如,針對曹植寫有所謂的“七步詩”,魯迅寫有“反七步詩”,題為《替豆萁申冤》: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泣;我燼你熟了,正好辦教席!郭沫若不甘落後,也寫了一首“反七步詩”:煮豆燃豆萁,豆熟萁成灰。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不為同根生,緣何甘自毀?當然,這兩首詩先後寫作時間不同,而且都有為豆萁申冤的意思。魯郭這種文鬥,倒也是一段佳話。(圖)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的古文化底子非常好,考據工作也做得好,《漢文學史綱要》和《中國小說史略》,成為學術方面的代表作。於是郭沫若也非要在學術上做出一番成就才罷休,果然辛苦一段時間就搞出了《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和《十批判書》。魯迅稽考魏晉古籍和唐宋傳奇,郭沫若就考證甲骨文和金文,都作出了非凡卓越的成就。然而兩人的著作都被人疑為有剽竊之嫌,不過又被學界辯誣正解。郭沫若(1892一1978)。1892年11月16日出生於四川省樂山縣銅河沙灣,畢業於日本九州帝國大學,現代文學家、歷史學家、新詩奠基人之一。郭沫若外語基礎很好,會英語、德語、日語、俄語等幾門語言,翻譯了不少名著,計有歌德的詩劇《浮士德》、長篇小說《威廉?6?邁斯特》、中篇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席勒的戲劇,拜倫雪萊的詩歌,普希金泰戈爾詩歌,尼采的哲學著作《查拉圖是如拉鈔》,托爾斯泰的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屠格涅夫的長篇小說《處女地》,日本短篇小說集,以及多部科學鉅著如《生命之科學》、《美術考古發現史》等等。魯迅的日語、英語、俄語也不錯,於是也迫不及待的想在翻譯領域搞出些明堂,相繼翻譯了果戈裡的長篇小說《死魂靈》,法捷耶夫的長篇小說《毀滅》,廚川白村的文藝論文集《苦悶的象徵》,《愛羅先珂童話集》,《近代美術史潮論》,凡爾納科幻小說《月界旅行》、《地底旅行》,以及俄國詩歌和日本現代小說集,等等。郭沫若的翻譯比較靈活,但是太隨意,有時幾乎等於自己在重新創作;而魯迅的翻譯則顯得比較生硬,號稱直譯或硬譯。不過,二人給翻譯界帶了個很好的頭,就是重視翻譯,重視引進外國文學和外國思潮。這也算是為新文化運動作出的另一大成績。再如,郭沫若早年因為母親包辦婚姻,與原配張瓊華結婚,之後由於不滿封建婚姻,在R本與安娜小姐結婚,後來因抗戰拋妻別子回國,又與青年演員於立群結合。魯迅早年因為母親包辦婚姻,與原配朱安結婚,之後由於婚姻不幸福,就想學郭沫若,也找一個自己喜歡的女子。於是與學生許廣平走在了一起。在私生活方面,二人都這麼較勁,可想在文字方面,二人相鬥的厲害程度了。但無論怎樣,這二人的激烈競爭,終為中國現代文學史留下不少會心而笑的花邊文學。儘管後來魯迅承認自己本來想寫詩,但因郭沫若的詩風橫吹,他說自己就得金盆洗手。又說郭沫若的考古研究值得佩服。而後來的郭沫若更是恭維魯迅,大呼“孔子之前一無孔子,孔子之後無一孔子。魯迅之前一無魯迅,魯迅之後無數魯迅”。這二人生前如仇敵,魯迅死後郭沫若態度大變。當然,建國後,郭沫若的文學生命也死了,學術生命雖然還存息,但也是殘疾人生了。如今,像魯迅郭沫若那樣又搞創作,又搞學術研究,又搞翻譯的作家,幾乎絕無僅有了。是絕了種,還是制度使然,還是時代因素,已經很難用語言來釐清了。
魯迅與郭沫若是文壇上的兩個宿敵,一生不見面,還互相纏鬥。我有這兩位的全集,基本上認真看完過,我發現魯迅郭沫若二人在文壇上的鬥法真是有趣得很。魯迅在小說和散文方面的才華,郭沫若是沒有辦法相比的,但郭沫若在詩歌與戲劇方面的才華,魯迅又是望塵莫及的。魯迅的小說集《吶喊》與《彷徨》,是開現代小說風氣之先,無論今天可以指出它這樣那樣的缺陷,它畢竟是新文化啟蒙文學的開山之作。魯迅的散文集《野草》與《朝花夕拾》,是現代美文的典範,至今還很難有哪個文化人的散文集能與其媲美。郭沫若的詩集《女神》與《星空》,前者是現代詩歌最早的詩集之一,後者是現代詩歌最成熟的經典作品。無論郭的晚年寫了多少臭不可聞的口號詩,他早年詩集的狂飆文學意義絕對不能抹煞。郭沫若的戲劇《三個叛逆之女性》與春秋戰國四大悲劇,是現代戲劇的傑作,後來很少有包含詩劇與悲劇美學戲劇作品產生過巨大的影響力。誠然,魯迅的後期是令人扼腕嘆息的,郭沫若的後期更是悲哀可笑。不過這也是中國文化特色造成的結果。魯迅成為左的犧牲品,雜文幾乎全是罵人的文字。郭沫若更成為左的炮灰,詩歌變成專制文化的招魂幡。當然,今天來談這兩位的得失,如果不糾纏在意識形態方面的惡意成見,那麼對於二人在早期新文化運動中所作出的貢獻,還是應該一分為二進行中肯的評價。但魯迅郭沫若二人在早期的文學創作中卻互相不服氣,於是開始了一系列的惡鬥。魯迅寫了一篇關於老子的《出關》短篇小說,郭沫若也就寫一篇有關老子的《柱下史入關》短篇小說,跟魯迅對著幹。你寫老子出關,我偏偏寫他入關。魯迅寫了一篇關於莊子的《起死》,郭沫若也寫一篇關於莊子的《漆園吏遊梁》。你寫莊子戲人生,我寫莊子戲權力。當然,也有人說是郭沫若先寫,魯迅與其對著幹。考據著作年表,似乎都各有先後追著鬥法的例子。郭沫若寫了女媧創世紀的《女神之再生》,魯迅就寫女媧造人類的《補天》。郭沫若出版了歷史小說集《豕蹄》,收八個短篇小說。魯迅也跟著出版了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也收八個短篇小說。郭沫若寫得最好的小說就是歷史小說,但也無法與魯迅的歷史小說媲美。又比如:魯迅寫了對新文學運動的“一瞥”,郭沫若就寫了新文學運動的“十年”。魯迅罵郭沫若是“才子加流氓”,郭沫若罵魯迅是“小丑加封建餘孽”。魯迅說“抗日民族戰爭文學”這個口號好,郭沫若就說“國防文學”這個口號好。再比如,針對曹植寫有所謂的“七步詩”,魯迅寫有“反七步詩”,題為《替豆萁申冤》: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泣;我燼你熟了,正好辦教席!郭沫若不甘落後,也寫了一首“反七步詩”:煮豆燃豆萁,豆熟萁成灰。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不為同根生,緣何甘自毀?當然,這兩首詩先後寫作時間不同,而且都有為豆萁申冤的意思。魯郭這種文鬥,倒也是一段佳話。(圖)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的古文化底子非常好,考據工作也做得好,《漢文學史綱要》和《中國小說史略》,成為學術方面的代表作。於是郭沫若也非要在學術上做出一番成就才罷休,果然辛苦一段時間就搞出了《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和《十批判書》。魯迅稽考魏晉古籍和唐宋傳奇,郭沫若就考證甲骨文和金文,都作出了非凡卓越的成就。然而兩人的著作都被人疑為有剽竊之嫌,不過又被學界辯誣正解。郭沫若(1892一1978)。1892年11月16日出生於四川省樂山縣銅河沙灣,畢業於日本九州帝國大學,現代文學家、歷史學家、新詩奠基人之一。郭沫若外語基礎很好,會英語、德語、日語、俄語等幾門語言,翻譯了不少名著,計有歌德的詩劇《浮士德》、長篇小說《威廉?6?邁斯特》、中篇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席勒的戲劇,拜倫雪萊的詩歌,普希金泰戈爾詩歌,尼采的哲學著作《查拉圖是如拉鈔》,托爾斯泰的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屠格涅夫的長篇小說《處女地》,日本短篇小說集,以及多部科學鉅著如《生命之科學》、《美術考古發現史》等等。魯迅的日語、英語、俄語也不錯,於是也迫不及待的想在翻譯領域搞出些明堂,相繼翻譯了果戈裡的長篇小說《死魂靈》,法捷耶夫的長篇小說《毀滅》,廚川白村的文藝論文集《苦悶的象徵》,《愛羅先珂童話集》,《近代美術史潮論》,凡爾納科幻小說《月界旅行》、《地底旅行》,以及俄國詩歌和日本現代小說集,等等。郭沫若的翻譯比較靈活,但是太隨意,有時幾乎等於自己在重新創作;而魯迅的翻譯則顯得比較生硬,號稱直譯或硬譯。不過,二人給翻譯界帶了個很好的頭,就是重視翻譯,重視引進外國文學和外國思潮。這也算是為新文化運動作出的另一大成績。再如,郭沫若早年因為母親包辦婚姻,與原配張瓊華結婚,之後由於不滿封建婚姻,在R本與安娜小姐結婚,後來因抗戰拋妻別子回國,又與青年演員於立群結合。魯迅早年因為母親包辦婚姻,與原配朱安結婚,之後由於婚姻不幸福,就想學郭沫若,也找一個自己喜歡的女子。於是與學生許廣平走在了一起。在私生活方面,二人都這麼較勁,可想在文字方面,二人相鬥的厲害程度了。但無論怎樣,這二人的激烈競爭,終為中國現代文學史留下不少會心而笑的花邊文學。儘管後來魯迅承認自己本來想寫詩,但因郭沫若的詩風橫吹,他說自己就得金盆洗手。又說郭沫若的考古研究值得佩服。而後來的郭沫若更是恭維魯迅,大呼“孔子之前一無孔子,孔子之後無一孔子。魯迅之前一無魯迅,魯迅之後無數魯迅”。這二人生前如仇敵,魯迅死後郭沫若態度大變。當然,建國後,郭沫若的文學生命也死了,學術生命雖然還存息,但也是殘疾人生了。如今,像魯迅郭沫若那樣又搞創作,又搞學術研究,又搞翻譯的作家,幾乎絕無僅有了。是絕了種,還是制度使然,還是時代因素,已經很難用語言來釐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