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ulltpa84476127

    多數時候,作為正常人的我們,總是會考慮自己想要什麼、該是什麼、應該獲得什麼,雖然自私自利,但畢竟是人性本能。但有時候自私這件事情,轉向變成除了只顧自己以外,甚至只看見自己的好,並且也強迫你只能看見自己的好,那就會變得很怪了!

    想想看如果你身邊有一個人,他無時無刻都在說自己有多棒,他也不在乎你真實的回饋,他甚至表現出一定要影響你的企圖,那你會如何形容這樣的人呢?我們有一個很直接的詞,那就是“自戀”。和比較“自戀”的人相處時,你內心的評價肯定不會是好的,因為『自戀』的標籤代表著我已經把你歸類為只顧自己、自以為是、也不太想別人的人了。

    但當我們碰到自戀的人,我們有時候腦海會浮現一個疑問,那就是“為什麼”,“他到底以前是什麼樣的人,為什麼現在會是這個調調”。

    我們每個人都會對相處的人的心境有一些臆測,而想像他過去所經歷的或許可以說明他現在所呈現的,而一個人的自戀是不是因為他過去某段特殊經驗,導致而成的呢?當然既然“自戀”被我們定位成負面的特質,那過去或許應該也是難堪的。

    我們回顧自己人生中發生的事情,許多人會有正面與負面的想法,但多數人保持一種健康的自我感覺,或多一點點正面的內容。但自戀的人會傾向回顧大量的正面內容,並且要述說給你知道,這在每個人的心理上會產生某種效果,也就是當我們透過回憶去認識自己時,它事實上也是落實著我們想要讓當下的時刻成為什麼樣子,而久而久之那種偏向某處的回憶,會像複寫自己的人生故事一般,慢慢地改寫自己對生命的描述。

    自戀的人會講自己是最棒的、最好的、最成功的,並不令人意外。但他們也是用這樣的方式記住自己的人生的,許多關於“自戀”的心理學理論覺得,自戀的人為什麼總想要把自己描繪為最好的,因為他們過去記憶中的自己,在生活或許有許多空洞、或是沒有安全感,這種感覺強烈,以至於他們使用了透過記憶自我強化的方式,來掩飾這些內在的空洞與虛無,期望在表層的記憶之中,只記得自己的好,而不是那焦慮不安的自己。

    顯然如果你問自戀的過去的人生是什麼?那焦慮不安的情緒應該是基本的寫照,但有趣的事情是,在他們的口中你會問不到這樣的情緒,因為他們會表象地讓你認為:關於自己,正面的事情多到已經掩蓋那些小小地瑕疵。

    近期的心理學研究,學者Lara Jones用現象式的方式去討論,試著看看在自戀的人眼中,過去的人生到底是什麼樣子。他們邀請了一些比較自戀的人,回憶過去的諸多事件,想要了解他們是如何回憶、如何描繪自己過去的感官知覺、內心想象、想法、與身體感覺。

    他們把記憶分為四大類,1. 正面且跟自主有關的記憶(包含自己的才能、吸引力等等);2. 正面且跟群體有關的記憶(包含自己是合作的,浪漫的有同理心的等);3. 負面且跟自主有關的記憶(自己沒有才能、沒有吸引力等);4. 負面且跟群體有關的記憶(自己是粗魯、討人厭、不誠實的)。

    自戀的人不出意外,回顧較多面且跟自主有關的記憶,通常回憶那些讓自己感覺比較有才能、有吸印力、比較聰明的事件,而且回憶這些事情時比較快、比較迅速;但在也回憶出比較多跟自己有關在群體互動上負面的回憶,他們通常想到比較多自己粗魯、討人厭、不誠實的的事情。但奇怪的是,他們卻覺得沒什麼大不了,這就是他們自己,自己也很滿意現在跟別人互動的方式。當仔細看他們講話的內容時,他們提到比較多的“我”與“才能”。

    自戀的人記得比較多關於自己正向的事情,那還挺合情合理地,但我們以為他會忘記自己對別人的種種惡行,那你就錯了!顯然他們都記得,只是他們並沒有很在意,因為這或許才是真正的他們。而他們也會記得自己與群體有關的回憶,但研究顯示,這方面的描述比較多跟性有關,或是跟別人的浪漫關係有關,而非對一般大眾。

    這或許反映著在人際心理病理的理論中,自戀的人特別在所謂的“成就自我動機”上高,但在“人際親和動機”的動機上低。

    許多人會說,語言能塑造一個人的世界,這句話在這件事情上指得就是,當自戀者描述自己時,總是充滿著許多“我”,所以談自己當然比較多,想要保護自己的心也比較多。我們過去以為自戀的人只是特別愛提自己正向的成就,自己的才能、成就表現、與吸引力,總想讓你知道他到底有多棒,即便你久而久之覺得實在是夠了。但現在我們可以明白另外一個層面的事情,那就是他們事實上也知道自己做了很多讓別人不舒服、他們也知道自己是粗魯、討人厭、不誠實的,只是好像沒那麼在乎,或許還有個信念是隻有這樣才能突顯自己、才能讓別人知道自己是重要的。

    追根究底,自戀者很愛自己,因為他把自我放在一個超乎你想象的地位,也因此能夠忽略其他人的感受,或許在他們的世界中,人與人之間是階級排序的,而考量自己在群體之中的位階,遠勝於考量群體和諧要如何促進,因為他們或許沒辦法再想想人與人之間相處其實也有不同的模式,如互惠模式。

    那麼, 對於沒那麼自戀的我們普通人呢?或許你可以不用那麼逃避過去的失敗,不需要強調自己的成功,因為人際關係的相處或許互有階級,但也時常用互惠平等的方式運作,有時候我們或許很糾結成不成功,而逼自己往“自戀”的路上走,在回憶中強烈尋求成功經驗,把自己對別人的惡合理化,但如果你所處的環境沒那麼在乎成功與否呢?你是否也能平衡自己的心,自然地講出更多跟群體有關的記憶,即便你有很多跟自己成就有關的負面記憶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車螺芥菜湯怎麼做如何做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