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雍城之困解除時,趙姬含淚質問秦王嬴政,為什麼他就不能學學他的祖父昭襄王。宣太后同樣與義渠王有染並有兩個私生子,為何昭襄王能夠繼續孝順宣太后,而嬴政卻容不下她。
的確,從表現上來看,趙姬和宣太后的情況似乎很相似。都是因兒子幼小而成監國太后,也都在做太后期間有自己的情慾愛戀,也都與他人生有子嗣,但昭襄王卻始終和宣太后一條心,尊重宣太后的選擇和決定,而嬴政卻容不下她的情人,容不下她與情人的孩子,甚至不欲與她相見。但世間事往往都是這般差之毫釐謬以千里,那些表面看上去相似的情形,在不同人身上也會有完全不同的結局。
大型歷史古裝劇《大秦賦》終於迎來了劇情的重要節點。之前一直處在忍無可忍重頭再忍狀態的秦王嬴政,終於在李斯的幫助下用連環計一舉收拾了擋在自己君臨天下道路上的三座大山:太后、相邦和宗室,為自己贏得了絕對主動權。
在這三者中,對於相邦呂不韋和宗室的結局並不使人意外。因為秦國自從秦孝公商鞅變法以來,歷任相邦都是當世英才,同時也幾乎沒幾個有好下場,而宗室也總是被秦王不斷打壓的物件,總會付出些血的代價。但作為太后,趙姬的下場之慘倒是在秦國曆史上少有。或者說,趙姬本身就是秦國王后和太后中的異數。
首先,趙姬以一介舞姬的身份成為秦國的王后、太后本就是秦國曆史中的異數。秦國贏姓雖起於周天子的Wrangler,但自從秦國立國以來歷代先王的王后也都來自公卿貴族。比如秦穆公的君後是晉文公的姐姐與周天子同姓,又比如宣太后和華陽太后都出自羋姓宗室。左右看看只有趙姬的出身最為低微。她曾是呂不韋的舞姬,後來當作禮物送給嬴異人。若不是嬴異人此人當時是在落魄,為人又重情義,趙姬也不可能成為嬴異人的王后。當然,還得感謝她生了個好兒子,讓她能母憑子貴,一路登上秦國權力之巔。
其次,秦國的王后從來都會從自己的血緣至親中挑選得力能臣來幫襯自己,鞏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像趙姬這樣外無有能力的男性親族鼎力相助,內乏女性親族照應而執掌權柄的還真少見。
比如就拿宣太后來說,正是由她開始帶來了楚國羋姓在秦國的勢力,並透過不斷促成羋姓宗室女與贏氏子孫的婚姻從而加強與秦國宗室的融合。華陽太后便是由宣太后牽的紅線,而嬴政的羋夫人則是由華陽太后特意安排的。再看看趙姬,朝中沒有一個與之同姓的男效能臣。好不容易收養了冬姐,老說要將冬姐許配給嬴政,可總是光說不練,空頭支票。最後找了和自己八竿子打不著的齊國公主許給嬴政,目的卻是與華陽太后鬥氣,而非牽制嬴政。
從這兩點看,趙姬能在秦國順風順水地做王后、太后,只能說運氣太好,老天眷顧。有時天大的福分也需要享福之人有福消受。不懂惜福的人,哪怕手握著一把好牌,最後也打得稀爛,賠得精光。呂不韋曾嘲笑趙姬,握有這世間最大的權柄,卻完全不知該如何使用。而這也恰恰是趙姬與宣太后同人不同命的根因。
宣太后雖然風流,雖然也有自己的情與欲,但始終對權力的本質有十分清醒的認識。她明白自己的權力從何而來,也知道自己手中的權力終歸何處。她始終是秦國權力遊戲的終極玩家,主動掌控著遊戲規則。因此儘管與義渠王有肌膚之親,甚至育有子嗣,但從未有一刻疏忽自己的職責,也從未有一刻敢將手中的權柄假人之手。即使在懷孕生子之時,宣太后也沒怠慢過國事。在其執政的那幾十年中,她總是牢牢地將秦國的權柄掌控在自己手中,直到生命的盡頭才平穩移交給自己的兒子昭襄王。
而趙姬本就對權力的本質毫無清醒的認識,也從來沒有把這滔天的權力放在心上。自己高興的時候,隨隨便便就給了自己最喜歡最親近的人。自己不高興時就利用手中的權勢濫罰濫賞,根本沒有考慮是否有動搖國本之危。她的情夫嫪毐明明是呂不韋送給她的玩物,是個大字不識幾個的莽夫粗人,卻能讓趙姬步步淪陷。為了能與這個繡花枕頭雙宿雙飛,她竟丟掉朝政國事,與嫪毐躲到雍城去過自己的小日子,根本不管自己的兒子嬴政的日子過得有多艱辛。最後甚至聽信了嫪毐的甜言蜜語,起了謀反之心,完全忘了自己的榮華富貴是從何而來。
在宣太后看來,自己身邊的男人來來去去,兒子昭襄王才是骨肉至親,不允許任何人威脅到兒子昭襄王。儘管她並非與義渠王無情,但觸及昭襄王這個底線,也不得不對自己的情人痛下殺手,以確保秦國的國本穩固。
可對趙姬而言真正是應了那句,通向女人心的道路通向陰道。當嫪毐佔據了她的身體,她便身份也不顧了,兒子也不管了,一門心思地為自己的情愛肝腦塗地。當嫪毐異想天開地想用他們的私生子來取代秦王時,她竟然一時找不到言語反駁,甚至還覺得很有道理。反倒是對這個從小與她相依為命的兒子嬴政越來越不耐煩,越來越疏遠。其實嬴政何嘗不希望得到母親溫暖的懷抱安撫他心靈的創傷,但母親卻總是讓他傷上加傷。最終這樣的傷害磨光了小時候相依為命的情分。
當趙姬恬不知恥地質問嬴政為什麼不能容下她和她的情夫時,不僅劇中的嬴政怒了,彈幕中的觀眾也在大罵,你還有臉和宣太后相比?血緣的情分也需要相互付出來不斷加深。宣太后能為昭襄王犧牲掉自己的情夫,犧牲掉自己的私慾,才換來了昭襄王對母親風流韻事的接納與隱忍。而趙姬雖嘴上說為了政兒,樁樁件件都在傷害兒子,滿足自己。因此,最後哪怕是自殺,嬴政也堅持讓她換把劍,因為秦王劍她不配。
趙姬是為了自己的私慾讓嫪毐霍亂秦國,危害了秦國的利益;而宣太后是為了秦國的利益色誘義渠王,最後殺死義渠王,把義渠國劃入秦國,為秦國增加了版圖。
當雍城之困解除時,趙姬含淚質問秦王嬴政,為什麼他就不能學學他的祖父昭襄王。宣太后同樣與義渠王有染並有兩個私生子,為何昭襄王能夠繼續孝順宣太后,而嬴政卻容不下她。
的確,從表現上來看,趙姬和宣太后的情況似乎很相似。都是因兒子幼小而成監國太后,也都在做太后期間有自己的情慾愛戀,也都與他人生有子嗣,但昭襄王卻始終和宣太后一條心,尊重宣太后的選擇和決定,而嬴政卻容不下她的情人,容不下她與情人的孩子,甚至不欲與她相見。但世間事往往都是這般差之毫釐謬以千里,那些表面看上去相似的情形,在不同人身上也會有完全不同的結局。
大型歷史古裝劇《大秦賦》終於迎來了劇情的重要節點。之前一直處在忍無可忍重頭再忍狀態的秦王嬴政,終於在李斯的幫助下用連環計一舉收拾了擋在自己君臨天下道路上的三座大山:太后、相邦和宗室,為自己贏得了絕對主動權。
在這三者中,對於相邦呂不韋和宗室的結局並不使人意外。因為秦國自從秦孝公商鞅變法以來,歷任相邦都是當世英才,同時也幾乎沒幾個有好下場,而宗室也總是被秦王不斷打壓的物件,總會付出些血的代價。但作為太后,趙姬的下場之慘倒是在秦國曆史上少有。或者說,趙姬本身就是秦國王后和太后中的異數。
首先,趙姬以一介舞姬的身份成為秦國的王后、太后本就是秦國曆史中的異數。秦國贏姓雖起於周天子的Wrangler,但自從秦國立國以來歷代先王的王后也都來自公卿貴族。比如秦穆公的君後是晉文公的姐姐與周天子同姓,又比如宣太后和華陽太后都出自羋姓宗室。左右看看只有趙姬的出身最為低微。她曾是呂不韋的舞姬,後來當作禮物送給嬴異人。若不是嬴異人此人當時是在落魄,為人又重情義,趙姬也不可能成為嬴異人的王后。當然,還得感謝她生了個好兒子,讓她能母憑子貴,一路登上秦國權力之巔。
其次,秦國的王后從來都會從自己的血緣至親中挑選得力能臣來幫襯自己,鞏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像趙姬這樣外無有能力的男性親族鼎力相助,內乏女性親族照應而執掌權柄的還真少見。
比如就拿宣太后來說,正是由她開始帶來了楚國羋姓在秦國的勢力,並透過不斷促成羋姓宗室女與贏氏子孫的婚姻從而加強與秦國宗室的融合。華陽太后便是由宣太后牽的紅線,而嬴政的羋夫人則是由華陽太后特意安排的。再看看趙姬,朝中沒有一個與之同姓的男效能臣。好不容易收養了冬姐,老說要將冬姐許配給嬴政,可總是光說不練,空頭支票。最後找了和自己八竿子打不著的齊國公主許給嬴政,目的卻是與華陽太后鬥氣,而非牽制嬴政。
從這兩點看,趙姬能在秦國順風順水地做王后、太后,只能說運氣太好,老天眷顧。有時天大的福分也需要享福之人有福消受。不懂惜福的人,哪怕手握著一把好牌,最後也打得稀爛,賠得精光。呂不韋曾嘲笑趙姬,握有這世間最大的權柄,卻完全不知該如何使用。而這也恰恰是趙姬與宣太后同人不同命的根因。
宣太后雖然風流,雖然也有自己的情與欲,但始終對權力的本質有十分清醒的認識。她明白自己的權力從何而來,也知道自己手中的權力終歸何處。她始終是秦國權力遊戲的終極玩家,主動掌控著遊戲規則。因此儘管與義渠王有肌膚之親,甚至育有子嗣,但從未有一刻疏忽自己的職責,也從未有一刻敢將手中的權柄假人之手。即使在懷孕生子之時,宣太后也沒怠慢過國事。在其執政的那幾十年中,她總是牢牢地將秦國的權柄掌控在自己手中,直到生命的盡頭才平穩移交給自己的兒子昭襄王。
而趙姬本就對權力的本質毫無清醒的認識,也從來沒有把這滔天的權力放在心上。自己高興的時候,隨隨便便就給了自己最喜歡最親近的人。自己不高興時就利用手中的權勢濫罰濫賞,根本沒有考慮是否有動搖國本之危。她的情夫嫪毐明明是呂不韋送給她的玩物,是個大字不識幾個的莽夫粗人,卻能讓趙姬步步淪陷。為了能與這個繡花枕頭雙宿雙飛,她竟丟掉朝政國事,與嫪毐躲到雍城去過自己的小日子,根本不管自己的兒子嬴政的日子過得有多艱辛。最後甚至聽信了嫪毐的甜言蜜語,起了謀反之心,完全忘了自己的榮華富貴是從何而來。
在宣太后看來,自己身邊的男人來來去去,兒子昭襄王才是骨肉至親,不允許任何人威脅到兒子昭襄王。儘管她並非與義渠王無情,但觸及昭襄王這個底線,也不得不對自己的情人痛下殺手,以確保秦國的國本穩固。
可對趙姬而言真正是應了那句,通向女人心的道路通向陰道。當嫪毐佔據了她的身體,她便身份也不顧了,兒子也不管了,一門心思地為自己的情愛肝腦塗地。當嫪毐異想天開地想用他們的私生子來取代秦王時,她竟然一時找不到言語反駁,甚至還覺得很有道理。反倒是對這個從小與她相依為命的兒子嬴政越來越不耐煩,越來越疏遠。其實嬴政何嘗不希望得到母親溫暖的懷抱安撫他心靈的創傷,但母親卻總是讓他傷上加傷。最終這樣的傷害磨光了小時候相依為命的情分。
當趙姬恬不知恥地質問嬴政為什麼不能容下她和她的情夫時,不僅劇中的嬴政怒了,彈幕中的觀眾也在大罵,你還有臉和宣太后相比?血緣的情分也需要相互付出來不斷加深。宣太后能為昭襄王犧牲掉自己的情夫,犧牲掉自己的私慾,才換來了昭襄王對母親風流韻事的接納與隱忍。而趙姬雖嘴上說為了政兒,樁樁件件都在傷害兒子,滿足自己。因此,最後哪怕是自殺,嬴政也堅持讓她換把劍,因為秦王劍她不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