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軍武最前哨
-
2 # 釣魚倌
維新變法,變的是國家的根本體制。
伊藤博文是日本維新變法的先驅,而以康有為為代表的維新派非常向往日本的明治維新,想在中國複製日本的變法模式。十九世紀末,伊藤博文來到中國,康有為等人激情高漲,伊藤博文把康有為等人當成自己的學生,並給出改革建議,英國傳教士也向維新派表示讓清廷聘請伊藤博文擔任變法顧問,維新派甚至上書光緒帝重用伊藤博文。
中日甲午戰爭,清廷戰敗,給中國國內各種政治勢力以可乘之機。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人便在各地極力宣傳變法維新,《公車上書記》就是以康有為為代表的維新派的變法自強的書撰。1898年1月29日,康有為維向光緒皇帝上書《應詔統籌全域性折》,明確提出要中國參考日本明治維新推行變法。4月12號,康、梁等人在北京成立保國會,並迅速在全國設立分會,大肆營造變法之勢。
在康有為等維新派的鼓吹下,支援維新變法的官員上書清廷,奏請取消中國和日本的名稱,兩國合併為大東合邦。這使得以慈禧太后為首的保守派終於坐不住了,發動政變制止了變法,除戊戌六君子決意以死抗爭外,其他維新派重要人士在伊藤博文的幫助下逃亡海外。
在伊藤博文的蠱惑下維新派所謂的大東合邦之國,其意為透過變法作廢政府框架之現狀,由康有為、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伊藤博文等人挑選外國顧問,全面接管中國的政治、軍事、財政和外交等一切事務。
伊藤博文的來訪,對變法圖強的主導者康有為來說是一個重大的機會,在康有為等人的鼓動下,維新變法的背後支持者光緒帝接見了伊藤博文,這次接見,便是一場政治遊戲的開始——康黨透過這次機會順勢上揚;而伊藤博文的陰謀便是利用這次機會讓日本控制中國。
-
3 # 山高水遠初心不改
伊藤博文下野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到政壇暗流湧動的清國"遊歷"。此前,英、日等國為了和沙俄爭奪在華權益,曾表示願意"幫助"中國變法。康有為等維新派輕易地相信了他們的謊言,稱讚英國是"救人之國",並專摺奏請聯合英、日,企圖藉以對抗頑固派。當維新變法運動日趨高漲的時候,英、日加緊活動。
9月14日,伊藤博文到達北京,想乘機博取光緒帝和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人士的信任,以便日後操縱清國政治。作為一名東亞近代史上叱詫風雲,並顛覆了舊有東亞政治格局的人物,雖然以私人名義的訪華,卻引發了清廷的一片熱議。刑部主事洪汝衝,曾向光緒提出,如果任用華人實行維新,則受舊勢力牽絆太多,倒不如讓伊藤這位有過現代化改革實踐經驗,且卓有成效的外華人主持,倒可以更有利於維新推行。而維新派領袖人物康有為也在伊藤到京後主動登門拜訪,並進行了長時間的交流。
9.20日,光緒帝召見了伊藤博文,希望聘請他為顧問,以幫助清政府推行維新變法。對此,伊藤欣然接受。但當他看到維新派敗局已定,便無意再支援光緒和維新派,只對光緒虛表同情。然而,就在第二天,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囚禁了光緒帝,開始捕殺維新派。康有為在英國保護下,逃往香港。梁啟超則在伊藤博文庇護下化妝出京,由天津逃亡日本。
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英國的李提摩太、日本的伊藤博文等人對清國維新運動的所謂"關心""支援"是有政治目的的。
回覆列表
回看歷史,康有為和伊藤博文之間似乎有著許多相同之處:他們同為各自國家的維新變法先驅、二人同樣都貪戀於美色;但兩人最終的命運卻大相徑庭,伊藤博文被日本人視為千古不朽的民族英雄,而康有為則淪為革命者眼中的“保皇餘孽”。
圖為康有為及其書法
1895年4月17日,隨著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的簽署生效,標誌著甲午戰爭正式結束。至此,半殖民地半封建這根楔子在中國大地上越插越深,而日本卻藉助割地和鉅額賠款夯實了日後其躋身列強的根基。當時簽署條約時日方代表正是伊藤博文!
中日簽署《馬關條約》的訊息傳到北平後,康有為隨即組織一千三百多名士子舉人聯名上書光緒帝請願變法,史稱“公車上書”。雖然最終聯名書未能送到光緒手裡,但這也算是康有為和伊藤博文命運中一次間接的交集。
上書諫言行不通,維新派便打算透過政變實現自己的救國抱負。可誰曾向就在政變前一天,康有為作為維新領袖卻選擇了秘密潛逃,而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在臨刑前還不忘仰天長嘆: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圖為戊戌六君子油畫作品
但在伊藤博文看來,對於當時積極尋求對外擴張的日本而言,一個腐朽混亂的清政府才是最符合日本利益的存在,而伊藤博文恰恰需要康有為這幫“心有餘而力不足”的維新派成為清廷不穩定因素的製造者。他既不想清廷安穩度日,又不想維新成功,所以只給了康有為一個支援維新的空口承諾,倒是對合邦之事頗感興趣。
圖左為伊藤博文
政變前臨陣退縮的康有為後來在伊藤博文的幫助下先是前往日本,並在日本受到極高規格的對待。清廷雖然對康有為留日之事提出過嚴正交涉,但伊藤博文並沒有將其遣返,而是命日本外務省撥發旅費助其前往加拿大。
綜述而言,伊藤博文雖然對康有為個人有過庇護和資助,但對於扶持戊戌變法這種“自設路障”之事卻置若罔聞。其實,康有為在清政府守舊派面前總是擺出一副維新的姿態,但當孫中山、陳少白這些真正的革命者時邀其共行革命大業時,他卻又成了一個頑固的守舊保皇派。
圖為康有為(左)和梁啟超(右)
所以,其維新的目的並非推翻落後腐朽,而是期待給奄奄一息的封建皇權注入一絲可以續命的新鮮血液,充其量只能算是一個不那麼迂腐的守舊派。
我是軍武最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