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魏保良

    這個問題我們可以這樣想,如趙孟頫、康裡巎巎日書萬字甚至日書數萬字,對他們而言,寫一幅多字數書法作品,如無意外,自然不用分多次完成。當然古人書毛筆字,就如同當今寫硬筆字。所以,在速度上,除了趙康二人外,其他書家書寫速度自然也不會慢太多。我們可以粗略得出結論,古人作多字數書法作品,一般情況下,是一氣呵成的。如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稿》、蘇軾《寒食帖》等,這些作品看不出是分時間段完成的。康裡巎巎作品(一)一

    當然也有例外,但這並不是就證明古人不能一口氣完成,大概出於其他原因。舉例如顏真卿《顏勤禮碑》、孫過庭《書譜》等,很明顯可以看出前半部分書風和後半部分有明顯差別。這大概是,不是一天完成的原因。明代董其昌作品《臨王羲之樂毅論》,也不是同一天完成。康裡巎巎作品(二)

    最後,書法作為瞬間藝術,無論古人今人,如無其他事,應該會一氣呵成的。康裡巎巎作品(三)

  • 2 # 墨海書童

    這個要看兩個方面:1:是什麼書體,2:看字數。

    古代大書法家趙孟頫據說是日書萬字,我感覺有點誇大(行草書有可能),書寫也是要體力的,你可以拿鋼筆寫一萬個字你是什麼感受?

    如果一篇這不完也是正常的事。你可以合理的安排幾天寫完,儘量減少一些瑣碎的事,保持相同的狀態下書寫。

    反觀古代拿毛筆書寫是天天的事,熟練度那是我們現在不易達到,分幾天書寫我們也不易發現的。

    如果能一天寫完那自然是好事。

  • 3 # 子衿書法

    這要視篇幅到底有多大。還要看書者的身份。如果是職業寫經生或是專職抄寫者,他們的抄寫量巨大。一次寫完一部數十萬字的經書是不可能的。這類書手長年從事抄寫工作,字型一成不變,具有超強的穩定性,一部經書抄寫下來,從頭至尾字型一致。如敦煌寫經裡面的經書。有的甚至是兩人或數人合寫。

    而一般成名的大家,如趙孟頫抄寫的《高上大洞玉經》,他抄的是其中的三十一至四十,大約五千餘字。這個數量的篇幅對趙孟頫來說,可以喝著茶,吃著點心一次搞定。現在存世篇幅最長的是文徵明的《南華經》外七篇。大約兩萬多字。以文徵明練字時一天十遍千字文的速度來看,加把力一天寫完也不是不可能。南華經的字相當小 ,從字勢上來看,書寫的速度極快 。以文徵明深厚的書寫功底,一次寫完完全有可能。

    書聖王羲之為山陰道士寫的《道德經》,也僅僅是一個上午,五千餘字的《道德經》便換走一群白鵝。歷史上的大書法家,他們的職業是官員。寫字是他們的工作需要,但是長篇累牘的抄寫整部書籍並未見有誰這麼做。萬字左右的作品,也不是說寫就寫的。古人寫字講求風格統一。一字之始,乃終篇之準。所以他們在書寫時會一次性寫完,以保證字型統一。

    我們現在寫小楷,一天寫一千字的人都很少。寫二三百字的人就覺得是件巨大工程似的。以此看來,速度是制約現代書法水平的一個重要因素

  • 4 # 翰墨書道

    無論古代亦或是現代的書法家書寫字數較多的小字作品,有一次或一天分兩此或多次完成的,這主要還是看字數的多寡。比如說抄寫《唐詩三百首》或佛教經書,一天是不可能書寫完成的,即便象敦煌的專業的經生,書寫高度熟練,一兩千個字一天或許可以完成,但字數太多的,就不可能了。

    按照書法的創作流程看,如選內容,撿字,試創作,正式創作的過程來看,也不可能一次完成。

    這就面臨一個書法風格或書寫狀態差異的問題。一般情況下,人們進行多字作品的創作,會專門幾劃好時間,以利於心無旁騖的創作,就像陳忠實創作長篇小說那樣,去鄉間,幾乎將自己封閉起來。古代也有書家在創作作品時,甚至把自己反鎖到屋子裡,專心致志創作作品的,據說傅青主就是那樣做的。

    如象經生的創作,可以說幾乎無需考慮這個風格統一的問題,一是他們是專職,天天的事情就是超經,二是他們的書法也多是程式化的書寫,就像印刷體字一樣,同字同樣,幾乎不變模式,就是館閣體那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尿尿會分叉是什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