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雨溼衣

    對於兩軍交戰先放箭的鏡頭,我在電視中經常看到,我認為是為了有效減少對方的人員,降低對方的戰鬥力,使得對方人員減少,給己方創造優勢,

    而對於能不能射穿鎧甲,我認為是可以的,在古代,只有將軍和軍官才能穿帶好的盔甲,而士兵大多沒有盔甲的,所以我認為可以射穿對方身體,減少對方士兵數量。

  • 2 # 看史界

    在古代弓箭是最主要的武器裝備之一,弓箭具有射程遠、驅趕敵軍、心理威懾的作用,在古代兩軍對陣時為何有陣前放箭的習慣。我覺得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在中國古代並不是所有計程車兵都穿盔甲,那個時候計程車兵都是臨時招募的農民,連統一的制服都做不到,更別說價格昂貴的盔甲,實際上只有少量的“親信部隊”才有盔甲和制服,所以弓箭是可以對普通士兵造成傷害的;

    第二、黑壓壓的箭雨從天而降,在氣勢上給敵軍以壓力,鼓舞己方計程車氣,在後面的短兵相接的時候能夠勝券在握,且箭雨可以控制戰場不讓敵軍騎兵靠的太近,以免衝散自己的隊伍;

    第三、弓箭製造起來是很廉價的,它的取材廣造價低工時短,而鎧甲就非常的昂貴,不可能人人都能穿的起。

    至於弓箭能不能射穿盔甲,其實並不重要,因為盔甲是不可能將全身防護的天衣無縫,在龐大箭雨中裸露在外的部位都會成為目標,一旦被射中,在古代的醫療條件下,可能會致殘和死亡。

  • 3 # 冷兵器研究所

    首先,要明確一個事情,古代打仗不是所有人都有鎧甲或盾牌防護的。其次,就算是穿了鎧甲也有薄弱處,命中了也很危險。

    所以簡單的想法就是:大力出奇跡,拼命放箭,或者能儘量消滅敵人那些缺乏防護的炮灰雜兵,這樣己方就能以多打少了;或者消耗敵人那些防護精良的精銳,雖然未必能射死,但射傷了也降低戰鬥力不是?

    說到這裡要科普下古代軍事上所謂“一箭之地”的概念。古代打仗,變換戰鬥隊形、調整部署肯定要儘量在敵人火力打擊的範圍外,發動衝鋒時也是希望儘快透過敵人的火力打擊範圍。而這個範圍就是一箭之地。這個距離是動態的,其實就是雙方弓弩的有效打擊範圍。所以對於己方來說,自己的一箭之地越長越好,這樣敵人衝鋒時的損耗就會更大,自己所擁有的安全距離也更大,免得被對方突然殺到跟前猝不及防。相對應的,對於己方來說,敵人的一箭之地越短越好。

    具體作戰中,拼命射箭肯定是有很多作用的。

    比如宋夏三川口激戰,西夏軍以盾蔽人,弓箭手於陣後射箭阻遏宋軍的衝擊,大量宋軍步兵被射傷,就連主將劉平也被射中了左耳朵和右小腿,全軍進攻速度大受遲滯。(《涑水紀聞》卷11)

    同在三川口之戰,大將任福的兒子任懷亮被夏兵射中咽喉,這一箭傷勢極其嚴重,任懷亮直接從馬上墜下,掙扎著到父親馬前告知傷情,不料任福也是個悍將,嚴令兒子繼續作戰。任氏父子勇則勇矣,但有傷在身還怎麼作戰,任懷亮最終被夏兵擊成重傷、墜崖而死。任福則被射中十箭後失去戰鬥力,臉頰被夏兵戳破兩處,陣亡於當場。(《涑水紀聞》卷12)

    明末,清軍為了增強殺傷效果,也採取大規模齊射的戰術,以求提高斃傷數量。據明朝遺民顧炎武《聖安本紀》載,閻應元守江陰時,清軍攻城不計成本的往城內放亂箭,守軍無處躲避,只好舉著鍋蓋擋箭,膽大的還隨手接箭,接的多的一天內竟能得三、四百枝。

    又比如,唐軍與薛延陀作戰。對方一齊發箭,將唐軍大部分戰馬射傷,導致唐軍騎兵多數失去衝擊力(可能因為長途奔襲而沒有披馬甲)。所幸唐軍主帥李世勣當機立斷,下令戰馬受傷的著甲騎兵們下馬作戰,手執長槊,以數百人為隊,一同突擊薛延陀部,才反敗為勝,將薛延陀打得大敗潰逃。

    總之,古代士兵們也並不把希望寄託在一箭就能斃敵上。一枝箭射不死人,怎麼辦?那就多射幾箭唄!射不死你也能讓你失去戰鬥力,最起碼是士氣大跌!

    比如,南宋岳家軍部將楊再興於小商河力戰,金兵騎兵拼命射箭才要了這位猛將的命。戰後宋軍焚燒楊再興的遺體,得箭鏃二升。

  • 4 # 薺菜糰子

    第一個問題,為什麼放箭,當然是殺傷敵人。古代一副優質的鎧甲價值不菲,軍隊裡只有精兵才能成為甲士,炮灰雜兵可能無甲,也可能半甲或甲冑質量低劣。就算是全身甲冑,也存在薄弱環節。所以放箭是有可能殺傷削弱敵人的。

    第二個問題,能不能射穿鎧甲。這要看是什麼鎧甲,以及距離有多遠。比如戰國的皮甲,防箭能力就很一般。金屬鱗甲、札甲、板甲就具有較好的防禦力。鍊甲防箭能力就差一些。比如克雷西戰役英軍長弓手射殺了成千上萬的法軍,包括大批全身鎖甲的貴族騎士。但之後的阿金庫爾戰役,在50米外對法軍騎士的板甲基本無效,50米內也很少能造成致命殺傷,不少長弓手只能瞄準面罩的縫隙希望箭支能幸運地穿透。但密集的箭雨還是對法軍造成了部分傷害,對打亂法軍隊形並打擊其士氣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不過此後英國長弓畢竟失去了壓制法軍騎士的優勢。英國最終失去大陸領地與板甲普及導致的長弓式微不無關係。

    下圖,遠距離上板甲可以有效抵禦英格蘭長弓

    命中面罩的縫隙是個渺茫的事兒。

    不知襠部算不算個薄弱環節哈?畢竟說鎖甲擋不住長弓。

    據說這是藏地白蘭王使用的盔甲,元代。沒說明的話八成會以為是滿清的甲冑。其實元明清均有此風格的盔甲

    個人看法感覺單講正面防箭能力應該不亞於板甲。但甲葉的縫隙以及防護面積導致總體防禦力還是略遜一籌。

  • 5 # 初心穩立

    弓箭的應用屬於遠射程兵器,具有極強的震懾和殺傷戰果。因此,在古此場有效的遠兵應用,戰場效能極高,不亞於一戰時的重機槍的火力壓制。故此,古代將領們,無不重視遠兵的建設和戰場應用,以求戰果最大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農戶在菜園裡種植的西紅柿為什麼形狀不圓,而且容易裂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