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小饅頭經歷的發燒有三次,回想起來第一次是回老家溫差太大受寒引起;第二次是打預防針引起;第三次是貪涼玩水。
第一次我們最緊張,體溫特別高,又是在高速路上難以處理,真是挺揪心的,沒想到推拿了兩次當天半夜就退燒了。第二次是有點糊塗,當時就沒和打預防針聯絡起來;第三次處理起來已經得心應手了。
在寶寶三次發燒的前前後後補了很多關於發燒的知識,所以,我想把其中自身體會和學習得來的經驗整理出來,希望寶爸寶媽們遇上寶寶發燒,不要過於緊張。
寶爸寶媽最應當瞭解的是哪種發燒?
有三種吧:
1.打完預防針可能會出現38度左右的低熱,持續約1天左右,因為疫苗就是減低了活性的病毒,我家小饅頭髮燒溫度超過39,持續不只一天。
2.長牙時也容易發熱,因為長牙的寶寶牙癢,到處咬、含東西,細菌容易侵入口腔。
3.出疹子也比較常見。學名是「嬰兒急疹」,特徵就是“燒退疹出”,突然的高燒持續2-3天然後退燒,接著寶寶的身上出現紅色疹子,這種情況寶寶狀態一般很好,不用刻意的治療,等燒退了就沒事了。
為什麼會發燒?
病毒啊、細菌啊往人體裡面鑽,人體進行反擊,免疫細胞攻擊細菌、病毒的同時,會導致人體發熱。發熱很難受,但是也有那麼幾個作用:
一是說明免疫系統已經發現細菌病毒侵入,並在對抗它們;
二是燒起來以後,細菌就沒得好日子過了,因為大多數細菌的生長、繁殖不適合在37度以上的環境進行。
這麼說,發燒就不用管了嗎?
不是的。引起發燒的原因很多,普通感冒可以不去看醫生,但是比如菌血症、敗血症、腦膜炎、肺炎、川崎病、麻疹、猩紅熱、結核、皰疹性咽峽炎、手足口病、風溼熱等不及時治療是不行的,如果拿不準,就得看醫生。另外,人體對於發熱的耐受程度是有底線的,一旦逾越了這個底線就有可能引起嚴重後果。比如,高熱時間持續太長,嬰兒由於腦功能不完善,會出現驚厥。
萬一發生驚厥怎麼辦?
讓寶寶側身,鬆開衣服,保持呼吸通暢,清理嘔吐物。記錄驚厥持續時間和身體的反應,以便提供給醫生,並記住絕對不能往嘴裡放任何物品(家長主要怕孩子的舌頭被咬傷,會塞手指或者板子進去,這樣容易堵塞呼吸道,或者弄傷牙齦)。
是不是低燒不用看醫生,高熱就要去?
要不要去看醫生,不是看發燒的溫度高不高。比如感冒常常導致高熱,惡性腫瘤的病人卻常常是低熱,即使同一種疾病,不同的人發熱溫度也不盡相同,身體好也可能燒的更厲害。
那什麼情況下一定要去看醫生?
沒有食慾和精神,神情呆滯;發抖、驚厥;囟門凹陷;伴有咳嗽、耳痛;12小時仍無尿;連續發燒72小時;服用退燒藥2小時以後體溫未下降等等任何一種情況下。
退燒藥是幫助治病的好東西?
發燒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免疫系統與外來入侵的病毒和細菌戰鬥,一般都要持續幾天,給寶寶用退燒藥並不是幫助治病,而是讓寶寶舒服一些,如果精神狀態尚好,吃喝睡玩都正常,我自己是暫時不給寶寶用藥的。
退燒藥很多,該怎麼選?
被譽為“中國第一藥師”冀連梅的推薦兩種退燒藥是:對乙醯氨基酚(泰諾林)和布洛芬(美林),這也是世界衛生組織、美國兒科學會的推薦用藥。
泰諾林是發燒首選,適用於3個月以上的兒童和成人,美林適用於6個月以上的兒童和成人。使用泰諾林無效時,可以選擇布洛芬,因為退燒作用比較強,因此布洛芬不適用於有嘔吐、脫水症狀的寶寶。另外,換用藥時注意不要混淆了劑量。
用藥以後多久就會有效果?
一般半小時至兩小時以後溫度就會有所下降了,要是不降,可以考慮去醫院。
打針豈不是效果更好?
有些醫生喜歡用地塞米松針劑,提醒媽媽們,千萬別這樣做,真的得不償失。地塞米松不是退燒藥,是激素的一種,此藥能起到暫時退燒作用,但同時會削弱人體免疫系統功能。
怎樣物理降溫?
減少衣物、穿更輕薄的衣物,注意通風但不要受涼,用溫水擦拭手腳、後背、脖子,寶寶如果喜歡,也可以洗溫水澡,時間控制在10分鐘左右。
聽說酒精擦拭和冰敷輔助降溫效果更好?
絕對不能這麼幹。寶寶面板嬌嫩,冰敷過於刺激,酒精可能被面板滲透吸收進入血液,造成寶寶酒精中毒。
「捂汗」這種方法可行嗎?
不建議嬰兒這樣做,發燒本身就是產熱大於散熱,所以捂著容易導致熱量更排不出去,溫度越來越高,就容易產生更大的傷害,還會造成一些複雜的綜合症。
退熱貼能防止腦子被燒壞?
退熱貼是利用凝膠吸熱降溫,我們說溫水擦拭全身的效果都不一定好,所以巴掌大的一個地方貼上也不會有特別大的效果。一般的發熱不會引起大腦或神經系統損傷,要是有損傷,更有可能是病菌同時進入了大腦導致的。另外,即使要用,也要選好的退熱貼,否則貼合處容易過敏、癢癢。
去醫院檢查,寶寶太受罪,不想去?
不做檢查,很難確診;不確診,很難用藥。前面已經說過,多種原因都能導致發燒,如果是細菌才用抗生素。而實際當中透過症狀鑑別致病原是程式複雜的,透過血常規檢查只能大機率判斷出是細菌還是病毒導致的,還需要進一步檢查,比如咳嗽比較嚴重還要拍胸片,腹瀉還要查胃腸道……採取對比、分析、排除等方法才能做出綜合推斷,然後才能決定用哪種藥……所以,我老公說,再難也要學推拿,這才是增強人體正氣,防病、治病的根本。
我家小饅頭經歷的發燒有三次,回想起來第一次是回老家溫差太大受寒引起;第二次是打預防針引起;第三次是貪涼玩水。
第一次我們最緊張,體溫特別高,又是在高速路上難以處理,真是挺揪心的,沒想到推拿了兩次當天半夜就退燒了。第二次是有點糊塗,當時就沒和打預防針聯絡起來;第三次處理起來已經得心應手了。
在寶寶三次發燒的前前後後補了很多關於發燒的知識,所以,我想把其中自身體會和學習得來的經驗整理出來,希望寶爸寶媽們遇上寶寶發燒,不要過於緊張。
寶爸寶媽最應當瞭解的是哪種發燒?
有三種吧:
1.打完預防針可能會出現38度左右的低熱,持續約1天左右,因為疫苗就是減低了活性的病毒,我家小饅頭髮燒溫度超過39,持續不只一天。
2.長牙時也容易發熱,因為長牙的寶寶牙癢,到處咬、含東西,細菌容易侵入口腔。
3.出疹子也比較常見。學名是「嬰兒急疹」,特徵就是“燒退疹出”,突然的高燒持續2-3天然後退燒,接著寶寶的身上出現紅色疹子,這種情況寶寶狀態一般很好,不用刻意的治療,等燒退了就沒事了。
為什麼會發燒?
病毒啊、細菌啊往人體裡面鑽,人體進行反擊,免疫細胞攻擊細菌、病毒的同時,會導致人體發熱。發熱很難受,但是也有那麼幾個作用:
一是說明免疫系統已經發現細菌病毒侵入,並在對抗它們;
二是燒起來以後,細菌就沒得好日子過了,因為大多數細菌的生長、繁殖不適合在37度以上的環境進行。
這麼說,發燒就不用管了嗎?
不是的。引起發燒的原因很多,普通感冒可以不去看醫生,但是比如菌血症、敗血症、腦膜炎、肺炎、川崎病、麻疹、猩紅熱、結核、皰疹性咽峽炎、手足口病、風溼熱等不及時治療是不行的,如果拿不準,就得看醫生。另外,人體對於發熱的耐受程度是有底線的,一旦逾越了這個底線就有可能引起嚴重後果。比如,高熱時間持續太長,嬰兒由於腦功能不完善,會出現驚厥。
萬一發生驚厥怎麼辦?
讓寶寶側身,鬆開衣服,保持呼吸通暢,清理嘔吐物。記錄驚厥持續時間和身體的反應,以便提供給醫生,並記住絕對不能往嘴裡放任何物品(家長主要怕孩子的舌頭被咬傷,會塞手指或者板子進去,這樣容易堵塞呼吸道,或者弄傷牙齦)。
是不是低燒不用看醫生,高熱就要去?
要不要去看醫生,不是看發燒的溫度高不高。比如感冒常常導致高熱,惡性腫瘤的病人卻常常是低熱,即使同一種疾病,不同的人發熱溫度也不盡相同,身體好也可能燒的更厲害。
那什麼情況下一定要去看醫生?
沒有食慾和精神,神情呆滯;發抖、驚厥;囟門凹陷;伴有咳嗽、耳痛;12小時仍無尿;連續發燒72小時;服用退燒藥2小時以後體溫未下降等等任何一種情況下。
退燒藥是幫助治病的好東西?
發燒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免疫系統與外來入侵的病毒和細菌戰鬥,一般都要持續幾天,給寶寶用退燒藥並不是幫助治病,而是讓寶寶舒服一些,如果精神狀態尚好,吃喝睡玩都正常,我自己是暫時不給寶寶用藥的。
退燒藥很多,該怎麼選?
被譽為“中國第一藥師”冀連梅的推薦兩種退燒藥是:對乙醯氨基酚(泰諾林)和布洛芬(美林),這也是世界衛生組織、美國兒科學會的推薦用藥。
泰諾林是發燒首選,適用於3個月以上的兒童和成人,美林適用於6個月以上的兒童和成人。使用泰諾林無效時,可以選擇布洛芬,因為退燒作用比較強,因此布洛芬不適用於有嘔吐、脫水症狀的寶寶。另外,換用藥時注意不要混淆了劑量。
用藥以後多久就會有效果?
一般半小時至兩小時以後溫度就會有所下降了,要是不降,可以考慮去醫院。
打針豈不是效果更好?
有些醫生喜歡用地塞米松針劑,提醒媽媽們,千萬別這樣做,真的得不償失。地塞米松不是退燒藥,是激素的一種,此藥能起到暫時退燒作用,但同時會削弱人體免疫系統功能。
怎樣物理降溫?
減少衣物、穿更輕薄的衣物,注意通風但不要受涼,用溫水擦拭手腳、後背、脖子,寶寶如果喜歡,也可以洗溫水澡,時間控制在10分鐘左右。
聽說酒精擦拭和冰敷輔助降溫效果更好?
絕對不能這麼幹。寶寶面板嬌嫩,冰敷過於刺激,酒精可能被面板滲透吸收進入血液,造成寶寶酒精中毒。
「捂汗」這種方法可行嗎?
不建議嬰兒這樣做,發燒本身就是產熱大於散熱,所以捂著容易導致熱量更排不出去,溫度越來越高,就容易產生更大的傷害,還會造成一些複雜的綜合症。
退熱貼能防止腦子被燒壞?
退熱貼是利用凝膠吸熱降溫,我們說溫水擦拭全身的效果都不一定好,所以巴掌大的一個地方貼上也不會有特別大的效果。一般的發熱不會引起大腦或神經系統損傷,要是有損傷,更有可能是病菌同時進入了大腦導致的。另外,即使要用,也要選好的退熱貼,否則貼合處容易過敏、癢癢。
去醫院檢查,寶寶太受罪,不想去?
不做檢查,很難確診;不確診,很難用藥。前面已經說過,多種原因都能導致發燒,如果是細菌才用抗生素。而實際當中透過症狀鑑別致病原是程式複雜的,透過血常規檢查只能大機率判斷出是細菌還是病毒導致的,還需要進一步檢查,比如咳嗽比較嚴重還要拍胸片,腹瀉還要查胃腸道……採取對比、分析、排除等方法才能做出綜合推斷,然後才能決定用哪種藥……所以,我老公說,再難也要學推拿,這才是增強人體正氣,防病、治病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