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黃牛從出生到出欄要養需要兩年時間。
1、黃牛
黃牛是中國固有的普通牛種。角短,皮毛黃褐色或黑色,也有雜色的,毛短。用來耕地或拉車,肉供食用,皮可以製革。其在中國的飼養頭數在大家畜中或牛類中均居首位,飼養地區幾乎遍佈全國。在農區主要作役用,半農半牧區役乳兼用,牧區則乳肉兼用。其體形和效能上因自然環境和飼養條件不同而有差異可分為3大型別,北方黃牛、中原黃牛和南方黃牛。黃牛被毛以黃色為最多,品種可能因此而得名、但也有紅棕色和黑色等。頭部略粗重,角形不一,角根圓形。體質粗壯,結構緊湊,肌肉發達,四肢強健,蹄質堅實。中國的黃牛大約有25種,排在前五名的有:南陽牛、秦川牛、魯西牛、延邊牛和晉南牛,合稱為中國五大良種黃牛。
2、生活習性
黃牛是長期繁衍在甘肅最西端的蒙古牛型別的役用地方品種。全縣均有分佈,但以踏實、橋子、布隆吉地區所產最優良。故又名 “ 橋子牛 ” 、 “ 踏實牛 ” 。對環境條件有特殊的適應性。二十多年來向河南、河北、陝西、山西、山東、安徽、浙江、新疆等省區和本省的慶陽、平涼、天水、定西、臨夏、張掖等地(州)輸出近萬頭各種用途的牛。由於有耐熱、耐寒、耐牧、抗病、耐粗飼,較廣的適應性等特點。 1982 年 8 月被甘肅畜禽品種志編委會和甘肅省畜牧廳已正式確定為甘肅省優良地方品種,列入《甘肅省畜禽品種志》。 1984 年 4 月在中國畜禽品種志定稿會上列入《中國牛品種志》。被正式確定為全國優良地方品種。
黃牛適應能力強,耐粗飼,放牧效能好,瓜州夏季最高氣溫 45 度,冬季最低氣溫零下 29 度,全年有七級以上大風 70 天以上,蒸發量是降雨量的 70 倍。但黃牛在炎熱季節不懼日光照射,不怕酷熱,正常採食,放牧和反芻。在寒冷季節,不畏嚴寒,不懼大風,一如既往地採食牧草殘根枯枝。溫長的冬春季掉膘少,春乏少,死亡少。在植被稀疏的荒漠,草場上只靠放牧即能復膘體壯。不僅有較強的抗病能力,而且對不少疾病也有特殊的抵抗力。
3、養殖技術
黃牛存在生長速度慢、後軀發育不良、母牛泌乳量少等缺點,直接影響了其肉用生產效能。中國黃牛均屬於中等體型的晚熟品種,6月齡以內的哺乳犢牛生長髮育較快,6月齡至
4歲生長髮育減慢,日增重明顯降低。產肉效能良好,平均淨肉率高。
選優淘劣,提高繁殖力。為了提高母牛的繁殖力,要嚴格進行選育,選擇外貌特徵良好、健康,性情溫順,哺育效能好,發情症狀明顯,第1情期受胎率高、產後第1次發情時間短、流產率低、分娩率高等繁殖成績良好的優質母牛。淘汰體型小、母性差、有惡習、性情粗暴、神經過度敏感,發情症狀不明顯,連續返情3次以上,患有疾病或傷殘、年齡偏大、生產效能下降,繁殖成績差的劣質牛。透過改良和選優淘劣,逐步建立繁殖效能優良的母牛群。
加強飼養管理,抓好母牛的膘情。營養水平過高或過低,都會對母牛的發情、受胎、胚胎質量、生殖系統功能、內分泌的平衡、分娩時的各種併發症等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根據母牛不同生理特點和生長生產階段要求,實行科學飼養,進行以粗飼料為主,精飼料、青飼料和粗飼料合理搭配,嚴格控制體重,促使母牛正常發情配種,提高母牛受胎率。
縮短空懷時間,提高繁殖率。母牛發情後正確判斷髮情的各個階段,選擇最適宜的時間適時輸精配種。根據牛的生殖生理特點,最理想的是1年能產1次犢牛,母牛產後子宮恢復一般需要30~40天。所以,產後40天是母牛繁殖至關重要的時期,應集中加強管理,如在母牛分娩後進行藥物處理,促進子宮復原和卵巢生殖機能恢復,提供科學的飼養管理條件和創造適宜的環境等。如果發現母牛產後經過50天仍不發情,應及時對母牛的健康、營養狀況、卵巢和子宮進行檢查和治療,預防空懷和不孕。還可採用藥物等方法進行催情,提高母牛的受配率。
加強懷孕母牛的飼養管理,提高產犢率。母牛妊娠兩個月內,胚胎在子宮內呈遊離狀態,逐漸完成著床過程,胎兒由依靠子宮內膜分泌的子宮乳作營養,過渡到靠胎盤吸收母體的營養。這個時期如果懷孕母牛的飼養水平過低,尤其是飼料質量低劣時,子宮乳分泌不足,就會影響胚胎的發育,造成胚胎死亡;在妊娠後期的母牛,由於胎兒急速生長髮育,對營養物質的需求大量增加,如此期不注意加強飼養,日糧中營養物質缺乏或不全,極易造成母牛流產、早產。若飼養水平過高,則會引起母牛產弱犢、死胎或發生難產。在營養物質中,以蛋白質、礦物質和維生素營養物質的滿足尤為重要,要防止喂腐爛變質、酸度過大、霜凍、有毒等飼料和冰冷飲水;懷孕母牛管理要合理,運動要適當,嚴防驚嚇、滑跌、鞭打、頂架等,對有流產經歷的更要加強保護措施,必要時可服用安胎藥或注射黃體酮等藥物保胎。
科學飼養管理,提高犢牛成活率。加強妊娠母牛的飼養管理,尤其是懷孕後期,有助於提高犢牛的初生重和成活率。初生犢牛沒有免疫力,只有吃到初乳後,初乳中免疫球蛋白經腸道吸收進入血液,犢牛才具有免疫力,所以生後吃初乳的時間應越早越好。為降低犢牛的死亡率,培養健康犢牛,就必須讓初生犢牛在產後兩小時內吃上初乳並儘量多吃。犢牛出生7~10天后即可訓練採食精飼料和優質粗飼料,促進犢牛腸胃的發育和機能健全,為斷奶提前做好準備。避免犢牛臥在冷溼地面,採食不潔食物,防止拉稀等疾病的發生,提高犢牛成活率。
一般來說,農村散養的黃牛要長成四百公斤左右的成年牛,至少需要兩年。即使是商品養殖,也需要18個月,也就是一年半。
土黃牛從出生到出欄要養需要兩年時間。
1、黃牛
黃牛是中國固有的普通牛種。角短,皮毛黃褐色或黑色,也有雜色的,毛短。用來耕地或拉車,肉供食用,皮可以製革。其在中國的飼養頭數在大家畜中或牛類中均居首位,飼養地區幾乎遍佈全國。在農區主要作役用,半農半牧區役乳兼用,牧區則乳肉兼用。其體形和效能上因自然環境和飼養條件不同而有差異可分為3大型別,北方黃牛、中原黃牛和南方黃牛。黃牛被毛以黃色為最多,品種可能因此而得名、但也有紅棕色和黑色等。頭部略粗重,角形不一,角根圓形。體質粗壯,結構緊湊,肌肉發達,四肢強健,蹄質堅實。中國的黃牛大約有25種,排在前五名的有:南陽牛、秦川牛、魯西牛、延邊牛和晉南牛,合稱為中國五大良種黃牛。
2、生活習性
黃牛是長期繁衍在甘肅最西端的蒙古牛型別的役用地方品種。全縣均有分佈,但以踏實、橋子、布隆吉地區所產最優良。故又名 “ 橋子牛 ” 、 “ 踏實牛 ” 。對環境條件有特殊的適應性。二十多年來向河南、河北、陝西、山西、山東、安徽、浙江、新疆等省區和本省的慶陽、平涼、天水、定西、臨夏、張掖等地(州)輸出近萬頭各種用途的牛。由於有耐熱、耐寒、耐牧、抗病、耐粗飼,較廣的適應性等特點。 1982 年 8 月被甘肅畜禽品種志編委會和甘肅省畜牧廳已正式確定為甘肅省優良地方品種,列入《甘肅省畜禽品種志》。 1984 年 4 月在中國畜禽品種志定稿會上列入《中國牛品種志》。被正式確定為全國優良地方品種。
黃牛適應能力強,耐粗飼,放牧效能好,瓜州夏季最高氣溫 45 度,冬季最低氣溫零下 29 度,全年有七級以上大風 70 天以上,蒸發量是降雨量的 70 倍。但黃牛在炎熱季節不懼日光照射,不怕酷熱,正常採食,放牧和反芻。在寒冷季節,不畏嚴寒,不懼大風,一如既往地採食牧草殘根枯枝。溫長的冬春季掉膘少,春乏少,死亡少。在植被稀疏的荒漠,草場上只靠放牧即能復膘體壯。不僅有較強的抗病能力,而且對不少疾病也有特殊的抵抗力。
3、養殖技術
黃牛存在生長速度慢、後軀發育不良、母牛泌乳量少等缺點,直接影響了其肉用生產效能。中國黃牛均屬於中等體型的晚熟品種,6月齡以內的哺乳犢牛生長髮育較快,6月齡至
4歲生長髮育減慢,日增重明顯降低。產肉效能良好,平均淨肉率高。
選優淘劣,提高繁殖力。為了提高母牛的繁殖力,要嚴格進行選育,選擇外貌特徵良好、健康,性情溫順,哺育效能好,發情症狀明顯,第1情期受胎率高、產後第1次發情時間短、流產率低、分娩率高等繁殖成績良好的優質母牛。淘汰體型小、母性差、有惡習、性情粗暴、神經過度敏感,發情症狀不明顯,連續返情3次以上,患有疾病或傷殘、年齡偏大、生產效能下降,繁殖成績差的劣質牛。透過改良和選優淘劣,逐步建立繁殖效能優良的母牛群。
加強飼養管理,抓好母牛的膘情。營養水平過高或過低,都會對母牛的發情、受胎、胚胎質量、生殖系統功能、內分泌的平衡、分娩時的各種併發症等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根據母牛不同生理特點和生長生產階段要求,實行科學飼養,進行以粗飼料為主,精飼料、青飼料和粗飼料合理搭配,嚴格控制體重,促使母牛正常發情配種,提高母牛受胎率。
縮短空懷時間,提高繁殖率。母牛發情後正確判斷髮情的各個階段,選擇最適宜的時間適時輸精配種。根據牛的生殖生理特點,最理想的是1年能產1次犢牛,母牛產後子宮恢復一般需要30~40天。所以,產後40天是母牛繁殖至關重要的時期,應集中加強管理,如在母牛分娩後進行藥物處理,促進子宮復原和卵巢生殖機能恢復,提供科學的飼養管理條件和創造適宜的環境等。如果發現母牛產後經過50天仍不發情,應及時對母牛的健康、營養狀況、卵巢和子宮進行檢查和治療,預防空懷和不孕。還可採用藥物等方法進行催情,提高母牛的受配率。
加強懷孕母牛的飼養管理,提高產犢率。母牛妊娠兩個月內,胚胎在子宮內呈遊離狀態,逐漸完成著床過程,胎兒由依靠子宮內膜分泌的子宮乳作營養,過渡到靠胎盤吸收母體的營養。這個時期如果懷孕母牛的飼養水平過低,尤其是飼料質量低劣時,子宮乳分泌不足,就會影響胚胎的發育,造成胚胎死亡;在妊娠後期的母牛,由於胎兒急速生長髮育,對營養物質的需求大量增加,如此期不注意加強飼養,日糧中營養物質缺乏或不全,極易造成母牛流產、早產。若飼養水平過高,則會引起母牛產弱犢、死胎或發生難產。在營養物質中,以蛋白質、礦物質和維生素營養物質的滿足尤為重要,要防止喂腐爛變質、酸度過大、霜凍、有毒等飼料和冰冷飲水;懷孕母牛管理要合理,運動要適當,嚴防驚嚇、滑跌、鞭打、頂架等,對有流產經歷的更要加強保護措施,必要時可服用安胎藥或注射黃體酮等藥物保胎。
科學飼養管理,提高犢牛成活率。加強妊娠母牛的飼養管理,尤其是懷孕後期,有助於提高犢牛的初生重和成活率。初生犢牛沒有免疫力,只有吃到初乳後,初乳中免疫球蛋白經腸道吸收進入血液,犢牛才具有免疫力,所以生後吃初乳的時間應越早越好。為降低犢牛的死亡率,培養健康犢牛,就必須讓初生犢牛在產後兩小時內吃上初乳並儘量多吃。犢牛出生7~10天后即可訓練採食精飼料和優質粗飼料,促進犢牛腸胃的發育和機能健全,為斷奶提前做好準備。避免犢牛臥在冷溼地面,採食不潔食物,防止拉稀等疾病的發生,提高犢牛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