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麒麟,是仁慈和祥的象徵,瑞獸,是祥瑞之獸、吉祥神獸,主太平、長壽。在民間生活中常常會體現出它特有的珍貴和靈異。 常比喻為傑出之人,品德高尚、地位崇高,用麒麟的高潔祥瑞讚頌擁有者的高貴品質。
只在太平盛世出現,集祥瑞寓意於一身,神性通靈顯貴。又有“麒麟送子”之說,寓意麒麟送來童子必定是賢良之臣。麒麟可辟邪、並能招財進寶,既體現了贈予者的尊崇之心,又是為擁有者的財富及子嗣送上一片真情和吉祥,使其家庭和睦,事業昌隆。
玉麒麟——中國民眾生活中永遠的吉祥物
麒麟,亦作“騏麟”,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物,與鳳、龜、龍共稱為“四靈”,井居四靈之首位。
《禮記·禮運》有“出土器車,河出馬圖,鳳凰麒麟,皆在郊椰”(“椰”同“菽”,沼澤)。在中國眾多的民間傳說中,關於麒麟有故事雖然並不是很多,但其在民眾生活中部實實在在地無處不體現出它特有的珍貴和靈異。
一、麒麟的創造與華人的“集美”思想
麒麟,是按華人的思維方式複合構思所產生、創造的動物。
從其外部形狀上看,麋身,牛尾,馬蹄(史籍中有說為“狼蹄”),魚鱗皮,一角,角端有肉,黃色。這種造型是將許多實有動物肢解後的新合拼體,它把那些備受人們珍愛的動物所具備的優點全部集中在麒麟這一神獸的建構上,充分體現了華人的“集美”思想。
所謂“集美”,通俗地說是將一切美好的東西集中在一個事物上的一種表現。
這種理念一直是幾千年來華人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所追求實現的目標和願望。因而,麒麟所選擇的鹿、牛、馬、魚等吉祥動物進行組合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鹿崇拜在中國屬於原始動物崇拜,並在古代一種帝王的象徵,同時,還被納入神學政治的範疇之中。
《宋書·符瑞志》雲:“白鹿,王者明惠及下則至。”《瑞應圖》亦曰:“王者承先聖法度,無所遺失,則白鹿來。”後來,當人們祟拜神仙時,白鹿又被當作仙家的神畜。中國的蒙古族古代崇拜白鹿,在《蒙古秘史》一書中早有白鹿與始祖神誕生的神話傳說。滿族中有《抓羅媽媽》鹿神神話。
在養馴鹿的鄂倫春、鄂溫克族和打獵的赫哲人中,鹿常常是薩滿巫師的神靈,並以為薩滿常化成鹿形出現,甚至於薩滿巫術中都堅信薩滿的真魂可以化為鹿身鬥法,鹿勝則薩滿勝,鹿死則薩滿生命也終結。在民間,鹿還以長壽仙獸的形象出現,在多種場合用以表達祝壽、祈壽的主題。
此外,鹿還與“祿”諧音,象徵福氣、奉祿。
二、麒麟的傳承與儒家思想
麒麟,在傳說中被賦予了十分優秀的品質,比如,說其性溫善,不覆生蟲,不折生草,頭上有角,角上有肉,設武備而不用,因而被稱為“仁獸”。
西涼武昭王《麒麟頌》曰: “一角圓蹄,行中規矩,遊必擇地,翔而後處,不蹈陷阱,不罹羅罟。”《宋書·符瑞志》曰:“含仁而戴義,不飲池,不入坑阱,不行羅網。”《說苑》亦有:“含仁懷義,音中律呂,行步中規,折旋中矩,擇土而後踐,位平然而後處,不群居,不旅行,紛兮其質文也,幽問循循如也。
”的記載。體現了麒麟仁厚君子的謙謙風度。麒麟崇拜之所以能在發展傳承中被廣大民眾和統治階級所接受,正是因為這種“仁獸”所具備的品質正符合幾千年來中國的禮教和儒家風範。
在民間傳說中,麒麟與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也有著密切的淵源關係。
說孔子降生的當天晚上,有麒麟降臨的孔府闕里人家,並吐玉書,上有“水精之子孫,衰周而素五,徵在賢明。”字樣。既告眾人孔子非凡人乃自然造化之子孫,雖未居帝王之位,卻有帝王之德,堪稱“素王”。孔子家人將一彩繡系在職角上,以示謝意。周敬王末年時,有人在曲阜掘土犁田時,竟挖出了那條當初繫於麟角的彩繡。
以後,人們又引申出玉書三卷,孔子精讀後成為聖人。至今,在文廟、學宮中還以《麟吐玉書》為裝飾,以示祥瑞降臨,聖賢誕生。
孔子生活的時代,“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禮崩樂壞,社會動 蕩不安。傳說麒麟見於郊野,為人所賤,孔子喟嘆麒麟“出非其 時”,標誌著世界的日暮途窮和哲人的窮困,所寫《春秋》於此 絕筆,故《春秋》又別稱“麟史”、“麟經”。
三、麒麟的吉祥意義與人類的趨利心性
每個民族、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文化,都深藏著並不多方面顯示出自己的民族民俗特徵。民族的不同,種族的不同,還使人類在形體、膚色等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差異。
但是,不同民族、不同種族的人又有著一些共同的基本生理、心理特徵。有關人類基本心理特徵相同的理論,學術界稱之為“心性同一說”。其中之一便是趨利心性。
趨利心性的“利”,不可狹隘地理解為利益、錢財,它泛指對人類有利的一切事項,是人類嚮往、追求吉祥、幸福,希望萬事萬物向有利於自身的方向發展,對事物的發展往往作有利於自身的解釋或賦予其有利於自身的特徵的一種心理特點。
審視古往今來存在過、存在著的人們,不論何種民族、何種文化,他們都具備這樣的心理。沒有人嚮往災難、禍患,沒有人希望萬事萬物朝著不利於自己的方向發展。基督教、佛教教義要求人們吃苦、禁慾,其指歸也在於解脫原罪,了卻前緣,導引人們進入天堂或極樂世界,體現了這種趨利心性。
麒麟崇拜也同樣具備這樣的心性。如同在傳統文化反思中提出的中國敘事文藝作品“大團圓”的結局一樣。這也是麒麟之所以久傳不衰的主要緣故。
玉麒麟,是仁慈和祥的象徵,瑞獸,是祥瑞之獸、吉祥神獸,主太平、長壽。在民間生活中常常會體現出它特有的珍貴和靈異。 常比喻為傑出之人,品德高尚、地位崇高,用麒麟的高潔祥瑞讚頌擁有者的高貴品質。
只在太平盛世出現,集祥瑞寓意於一身,神性通靈顯貴。又有“麒麟送子”之說,寓意麒麟送來童子必定是賢良之臣。麒麟可辟邪、並能招財進寶,既體現了贈予者的尊崇之心,又是為擁有者的財富及子嗣送上一片真情和吉祥,使其家庭和睦,事業昌隆。
玉麒麟——中國民眾生活中永遠的吉祥物
麒麟,亦作“騏麟”,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物,與鳳、龜、龍共稱為“四靈”,井居四靈之首位。
《禮記·禮運》有“出土器車,河出馬圖,鳳凰麒麟,皆在郊椰”(“椰”同“菽”,沼澤)。在中國眾多的民間傳說中,關於麒麟有故事雖然並不是很多,但其在民眾生活中部實實在在地無處不體現出它特有的珍貴和靈異。
一、麒麟的創造與華人的“集美”思想
麒麟,是按華人的思維方式複合構思所產生、創造的動物。
從其外部形狀上看,麋身,牛尾,馬蹄(史籍中有說為“狼蹄”),魚鱗皮,一角,角端有肉,黃色。這種造型是將許多實有動物肢解後的新合拼體,它把那些備受人們珍愛的動物所具備的優點全部集中在麒麟這一神獸的建構上,充分體現了華人的“集美”思想。
所謂“集美”,通俗地說是將一切美好的東西集中在一個事物上的一種表現。
這種理念一直是幾千年來華人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所追求實現的目標和願望。因而,麒麟所選擇的鹿、牛、馬、魚等吉祥動物進行組合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鹿崇拜在中國屬於原始動物崇拜,並在古代一種帝王的象徵,同時,還被納入神學政治的範疇之中。
《宋書·符瑞志》雲:“白鹿,王者明惠及下則至。”《瑞應圖》亦曰:“王者承先聖法度,無所遺失,則白鹿來。”後來,當人們祟拜神仙時,白鹿又被當作仙家的神畜。中國的蒙古族古代崇拜白鹿,在《蒙古秘史》一書中早有白鹿與始祖神誕生的神話傳說。滿族中有《抓羅媽媽》鹿神神話。
在養馴鹿的鄂倫春、鄂溫克族和打獵的赫哲人中,鹿常常是薩滿巫師的神靈,並以為薩滿常化成鹿形出現,甚至於薩滿巫術中都堅信薩滿的真魂可以化為鹿身鬥法,鹿勝則薩滿勝,鹿死則薩滿生命也終結。在民間,鹿還以長壽仙獸的形象出現,在多種場合用以表達祝壽、祈壽的主題。
此外,鹿還與“祿”諧音,象徵福氣、奉祿。
二、麒麟的傳承與儒家思想
麒麟,在傳說中被賦予了十分優秀的品質,比如,說其性溫善,不覆生蟲,不折生草,頭上有角,角上有肉,設武備而不用,因而被稱為“仁獸”。
西涼武昭王《麒麟頌》曰: “一角圓蹄,行中規矩,遊必擇地,翔而後處,不蹈陷阱,不罹羅罟。”《宋書·符瑞志》曰:“含仁而戴義,不飲池,不入坑阱,不行羅網。”《說苑》亦有:“含仁懷義,音中律呂,行步中規,折旋中矩,擇土而後踐,位平然而後處,不群居,不旅行,紛兮其質文也,幽問循循如也。
”的記載。體現了麒麟仁厚君子的謙謙風度。麒麟崇拜之所以能在發展傳承中被廣大民眾和統治階級所接受,正是因為這種“仁獸”所具備的品質正符合幾千年來中國的禮教和儒家風範。
在民間傳說中,麒麟與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也有著密切的淵源關係。
說孔子降生的當天晚上,有麒麟降臨的孔府闕里人家,並吐玉書,上有“水精之子孫,衰周而素五,徵在賢明。”字樣。既告眾人孔子非凡人乃自然造化之子孫,雖未居帝王之位,卻有帝王之德,堪稱“素王”。孔子家人將一彩繡系在職角上,以示謝意。周敬王末年時,有人在曲阜掘土犁田時,竟挖出了那條當初繫於麟角的彩繡。
以後,人們又引申出玉書三卷,孔子精讀後成為聖人。至今,在文廟、學宮中還以《麟吐玉書》為裝飾,以示祥瑞降臨,聖賢誕生。
孔子生活的時代,“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禮崩樂壞,社會動 蕩不安。傳說麒麟見於郊野,為人所賤,孔子喟嘆麒麟“出非其 時”,標誌著世界的日暮途窮和哲人的窮困,所寫《春秋》於此 絕筆,故《春秋》又別稱“麟史”、“麟經”。
三、麒麟的吉祥意義與人類的趨利心性
每個民族、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文化,都深藏著並不多方面顯示出自己的民族民俗特徵。民族的不同,種族的不同,還使人類在形體、膚色等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差異。
但是,不同民族、不同種族的人又有著一些共同的基本生理、心理特徵。有關人類基本心理特徵相同的理論,學術界稱之為“心性同一說”。其中之一便是趨利心性。
趨利心性的“利”,不可狹隘地理解為利益、錢財,它泛指對人類有利的一切事項,是人類嚮往、追求吉祥、幸福,希望萬事萬物向有利於自身的方向發展,對事物的發展往往作有利於自身的解釋或賦予其有利於自身的特徵的一種心理特點。
審視古往今來存在過、存在著的人們,不論何種民族、何種文化,他們都具備這樣的心理。沒有人嚮往災難、禍患,沒有人希望萬事萬物朝著不利於自己的方向發展。基督教、佛教教義要求人們吃苦、禁慾,其指歸也在於解脫原罪,了卻前緣,導引人們進入天堂或極樂世界,體現了這種趨利心性。
麒麟崇拜也同樣具備這樣的心性。如同在傳統文化反思中提出的中國敘事文藝作品“大團圓”的結局一樣。這也是麒麟之所以久傳不衰的主要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