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告別不能再見GM

    德彪西印象派鋼琴音樂風格的探析

    一、作曲家德彪西及其鋼琴音樂風格

    20世紀的法國音樂可以說是從德彪西開始的。法蘭西民族的清秀幽雅、細膩精緻,在他的鋼琴作品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他是印象派鋼琴音樂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

    德彪西(claude achille debussy,1862—1918)法國作曲家,印象主義音樂的創始人。他的創作早期受浪漫主義的影響,同時也繼承了法國藝術傳統,主要作品有管絃樂序曲《牧神午後》、歌劇《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管絃樂曲《夜曲》、《大海》、《伊貝利亞》等。鋼琴創作貫穿了他的一生,主要作品有《版畫集》、《意象集》、《24首前奏曲》等。

    德彪西的作品以詩、畫、自然景物為題材,避免文學性的敘事,藉助標題和豐富的色調變化引起聯想,表現感覺世界中的主觀印象,暗示多於直率的表達。德彪西一直努力把詩歌的意境美和繪畫的色彩美融進他的音響中。

    德彪西一直致力於用最簡潔的篇幅來清楚地表達他的思想。因此,在他的鋼琴作品中沒有古典形式寫成的拓展作品,樂曲的形式變得更為即興,雖然作品中還保留了三部曲式、二部曲式和奏鳴曲式等因素,但它們更為融合、連續和自由。德彪西開拓了自己特有的極為新穎的和聲、旋律和調式,使印象主義音樂創作手法日趨明朗和完善。

    二、從鋼琴獨奏曲《月光》看德彪西的印象派風格

    “唯有音樂能夠自如地喚起人們對似真非真的美景,對將信將疑的世界的想象。這個世界悄悄地創造了黑夜的神秘詩歌,創造了月光撫摸著樹葉所產生的千萬種不可名狀的沙沙聲。”

    上一個世紀之交(1890—1950年),法國作曲家德彪西寫下了《貝加莫組曲》(包括《前奏曲》、《小步舞曲》、《月光》、《帕斯比葉》),著名的鋼琴獨奏曲《月光》是其中的第三曲,作於1890年,是根據法國詩人魏倫的詩寫成的,此曲已開始顯露了印象主義的基本特徵,但同時也有浪漫主義風格。

    《月光》以輕柔的筆觸、消淡的色調以及詩意的柔情,繪聲繪色地勾畫出一幅夜色茫茫、詩人望月詠懷的絕妙圖畫。以“月光”為主題的作品屢見不鮮,但德彪西那細膩精緻的充滿浪漫色彩的和聲描繪,以及變幻無常的節奏音型處理,卻是別具一格。

    在《月光》中,德彪西的創作手法打破了許多常規,如各種音程的平行進行,不協和音的大膽自由的運用等。他用飄逸的音響進行了新的“和聲的化合”,使一切都融化在光與色的印象中。《月光》的整首樂曲從頭到尾都極富有表情,非常空靈精緻。

    德彪西的音樂語彙之所以獨特,相當重要的因素是由其和聲的獨特風格形成的。他是一位偉大的改革家,他打破了舊規律,追求一種不協和的進行。他置300年來的傳統和聲於不顧,不考慮和聲的功能,而尋求色彩性音響。他不是守舊刻板的音樂家,在他的作品中,人們很少發現什麼嚴格的對位、復調。德彪西喜歡大自然,他所描寫的霧、雲、光、影……都是人們捕捉不到的。德彪西曾一再告訴

    學生到大自然中去尋找素材,但他並不是要學生去模仿大自然,而是去尋覓一種想象和聯想,用人的情感去獲取大自然的靈感和火花。

    三、印象派鋼琴音樂的語言特點

    從浪漫主義的襁褓中孕育出來的印象主義風格,從一開始就流露出鮮明的光影意象和變幻色彩,這與音樂語言的特殊表現力是分不開的。

    音樂語言包括旋律線、音調、節奏、節拍、速度、力度、音區、音色、和聲、調性、調式、織體等要素。印象派鋼琴音樂作品偏重和聲和音色,因為這兩種要素是創造色彩的最有力的工具。它的旋律與和聲織體在一起,造成種種色彩:節奏、速度、力度、調性、調式的微妙的變化,也成為表現色彩變化的手段。

    印象派鋼琴音樂的語言特點是鮮明旋律的意義被降低了,有特徵性的短小音調的作用得到了強調;和聲的傳統連結規則不再被嚴格遵守,而和絃的音響色彩本身被提高到最重要的地位。所以,我們在欣賞印象派鋼琴音樂時,要用與欣賞古典、浪漫派音樂有某些不同的美學標準去欣賞。

    德彪西是19世紀末到20世紀間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在他的作品裡反映出這位作曲家高度的知識性與深厚的教養。他創立了新的鋼琴樂派,他的鋼琴音樂作品是鋼琴音樂的奇葩,他的作品充滿著豐富的想象力和對人生的幸福感的肯定。他把從前的鋼琴音樂幾乎不曾觸碰的大自然容貌全部喚醒過來:風聲與落雪、月光與浮雲以及

  • 2 # 油畫揚哥

    我是一個學油畫出身的美術工作者,說實話,我對於德彪西的音樂只限於在文字層面。但是盡然這個問題落到了我的頭上,我就去書上摘抄幾段自己喜歡的德彪西語錄分享給大家,希望從這些我喜歡的文字裡,可以幫助大家解讀德彪西。

    不得不承認,德彪西是一位天才的鋼琴家,狂傲不馴,才華橫溢;也是一位勇敢的音樂探險家。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他並不打算創作什麼印象派音樂,他只是對突破界限和探索新的聲音感興趣。

    他去了一所法國音樂學院,但他覺得這些教誨令他窒息,覺得他們太老了。他在學校時寫的早期作品被認為“怪誕”作品。就像印象派繪畫出現的時候一樣,下圖是馬奈的作品。

    德彪西語錄:“我熱愛音樂。因為我愛它,我試著把它從扼殺它的貧瘠傳統中解放出來。它是一種自由的藝術湧出,一種無邊無際的露天藝術,如元素,風,天空,海洋。絕不能閉門造車,成為一門學術藝術。“

    當我們談論西方作曲家的靈感來源時,很多時候答案都是來自宗教。例如,許多作曲家受到啟發,併為上帝而寫。然而,對於德彪西來說,並不是這樣。

    這裡有一段德彪西的名言,我很喜歡,覺得它比任何音樂分析都更能抓住德彪西的激情和風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斗羅大陸》趙無極究竟和龍公說了什麼,導致他前後差距如此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