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玉捱打的那段情節挺精彩,富有意味.體現出了各種人物的不同言行神態,把故事情節推向了高潮.
查檢大觀園的故事情節,也很出色,體現出了不同人物對同等事情的不同的言行神態,挺符合人物角色的.
黛玉>及焚稿都很出色.另外中學課本里選的賈雨村審案的那段情節,也很經典.當然還有許多地方都不錯,畢竟>是部最優秀的人情社會小說.
黛玉葬花,在我看來是最動人的場景。
黛玉,一個嬌弱、敏感的女孩子。黛玉葬花,也有人說是矯情:不就是受了一點小委屈嘛,何至於此呢?
但是,越讀紅樓,不禁越發憐惜黛玉。
有人說,黛玉多愁善感,有著一種病態的美。那麼,曹公“淚盡而逝”(通俗地說,就是哭死的),豈亦非愛哭之人?滿紙的“荒唐言”,亦不過是一把“辛酸淚”罷了。
黛玉愛哭,是為了愛情麼?非也。
黛玉和寶玉,乃是知己。脂批曾說,黛玉之淚,非為離恨,而為惜知己。絳珠,即為血淚。這棵三生石畔的一株小草,豈非那塊石頭的一把淚?!絳珠“還淚”的最終結果,則是青埂峰下的那塊石頭亦有了一把“辛酸淚”。所謂“木石”,不就是石頭和它的一把淚麼?當那塊頑石也有了淚,“木石前盟”於是證得。
賈寶玉和林黛玉,一對“木石”,均是墮落情根。
從黛玉,總是會聯想到雪芹。她的淚,就是用來點化寶玉的。雪芹的淚,亦是來點化世人的。有人也許會質疑:她真的賦有這樣的“使命”麼?她不過是一個小女孩子罷了。若說如此,那麼寶釵以小小年紀,就如此深通人情世故,亦非合乎情理。我也無法解釋,這大約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慧根吧。
暮春時節,在紛紛的花瓣雨中,黛玉感覺到了悲劇的宿命。她是“花魂”啊。多年以後,寶玉在歷盡滄桑之後,亦有了同樣的感覺。
作者的淚,亦是為“千紅”、“萬豔”的凋落而來。
湘雲醉眠,在我看來是最美的場景。
湘雲,一個身世悲苦,卻心地開闊的女孩子。一到了大觀園,便縱情歡笑、享受生活。如此“Sunny”的人物,在書中大概找不出第二個了。
可是,作者的種種提示卻表明:湘雲不過是一個“夢”而已。“香夢沉酣”,“只恐夜深花睡去”。還有這個“醉眠”,亦不離“睡”“夢”。當然,書中倒沒有寫她究竟是否做了什麼夢。“雲散高唐”,亦是一種美夢破滅的感覺。為什麼湘雲總是這種意象呢?
與寶釵一樣,湘雲亦屬“金”。那麼,這兩個“金”有什麼相同之處呢?我們可以注意到,兩人同樣的勸寶玉“仕途經濟”。這常常是湘雲被人詬病的一個原因之一。其實,在我看來,寶釵和湘雲都屬世之常態,亦無可非議。這也是寶黛叛世逆俗之處。湘雲雖然灑脫,但卻非叛逆,基本上是比較正統的。
有一種說法,屬“金”的與寶玉有姻緣。那麼,湘雲真的嫁給寶玉了麼?我認為也未必。湘雲不過是一個“夢”罷了。即使是有姻緣,也不是現實意義上的。正如可卿,與寶玉不過是夢中姻緣,在現實中卻沒有嫁給寶玉。
湘雲是海棠。海棠開於秋日。春光爛漫之時,海棠猶在睡夢中。這與“香夢沉酣”的意象是一致的。
湘雲是一種入世的感覺。在我看來,屬“金”的均如此。這似乎可以表明那塊美玉在紅塵中的狀態:盡情地享受著紅塵樂事。可是,“雲散高唐”卻表明,這個“夢”不會長久,所謂的“不能永遠依恃”。
湘雲醉眠,在我看來,體現的是一種人生的夢幻感與沉醉感。
寶釵撲蝶,大約是爭議最多的場景之一。爭議多,亦表明了其複雜性。
在書中,寶釵是一個“世事洞明”、“人情練達”的女子。小小年紀,便已經非常成熟。應付各種事情,可以說是駕輕就熟、遊刃有餘。可以說,她與這個社會有著一種高度的和諧。這一切彷彿表明:她就是為這個社會“定做”的,是那麼的“合體”。
寶釵對大觀園內的幾乎每一個人,都有著清晰的瞭解(從這一點來說,釵、黛頭腦之清晰,可有一拼,只不過黛玉的心思不在這個上面罷了)。寶釵是事事留心、時時在意。有些連平兒都不瞭解的情況,她都能掌握,確實是很讓人吃驚的。此女敢是有天眼不成?
釵黛之分,究竟在哪裡呢?不禁注意到:在書中,“紅塵”似乎是和“青埂(情根)”相對立的一個概念:入了紅塵,就得離開情根;跳出紅塵,方可迴歸情根。兩者之間似乎無法“相容”。在我看來,釵、黛之分,便在於此,這是人生的兩種極端的狀態。比如說黛玉是“世外仙姝”,其中的“世外”亦是指在“紅塵”之外。 甄寶玉和薛寶釵,一對“金玉”,均屬紅塵中人。
寶釵屬“金”。這與她的花籤牡丹,給人的感覺則是比較世俗的。她是一個現實、理性的人。從“聽曲文寶玉悟禪機”一節,可以看出,釵、黛的知覺均在寶玉之先。說寶釵是“高士”,亦不為過。
在撲蝶一事中,可以看出寶釵深厚的心機。試想,如果沒有那一大段心理描寫,大約讀者都會被瞞過,會以為真的是黛玉在偷聽呢。寶釵的演技確實不錯。
在我看來,寶釵意味著世情。寶釵性格的複雜性,亦表明了世情的複雜性。寶釵的“無情”,亦表明了“紅塵”的無情。
寶玉最後棄“金”,亦是一種絕塵的表示。沒有經歷過紅塵悲喜的人,亦不可能看破紅塵。這是石頭/作者的心路歷程中所必須經過的一個階段。
在我看來,《紅樓夢》中最經典的三大場景,都有著很豐富的審美內涵。要想分析清楚,恐非易事,權且拋磚引玉吧。
>寶玉捱打的那段情節挺精彩,富有意味.體現出了各種人物的不同言行神態,把故事情節推向了高潮.
查檢大觀園的故事情節,也很出色,體現出了不同人物對同等事情的不同的言行神態,挺符合人物角色的.
黛玉>及焚稿都很出色.另外中學課本里選的賈雨村審案的那段情節,也很經典.當然還有許多地方都不錯,畢竟>是部最優秀的人情社會小說.
黛玉葬花,在我看來是最動人的場景。
黛玉,一個嬌弱、敏感的女孩子。黛玉葬花,也有人說是矯情:不就是受了一點小委屈嘛,何至於此呢?
但是,越讀紅樓,不禁越發憐惜黛玉。
有人說,黛玉多愁善感,有著一種病態的美。那麼,曹公“淚盡而逝”(通俗地說,就是哭死的),豈亦非愛哭之人?滿紙的“荒唐言”,亦不過是一把“辛酸淚”罷了。
黛玉愛哭,是為了愛情麼?非也。
黛玉和寶玉,乃是知己。脂批曾說,黛玉之淚,非為離恨,而為惜知己。絳珠,即為血淚。這棵三生石畔的一株小草,豈非那塊石頭的一把淚?!絳珠“還淚”的最終結果,則是青埂峰下的那塊石頭亦有了一把“辛酸淚”。所謂“木石”,不就是石頭和它的一把淚麼?當那塊頑石也有了淚,“木石前盟”於是證得。
賈寶玉和林黛玉,一對“木石”,均是墮落情根。
從黛玉,總是會聯想到雪芹。她的淚,就是用來點化寶玉的。雪芹的淚,亦是來點化世人的。有人也許會質疑:她真的賦有這樣的“使命”麼?她不過是一個小女孩子罷了。若說如此,那麼寶釵以小小年紀,就如此深通人情世故,亦非合乎情理。我也無法解釋,這大約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慧根吧。
暮春時節,在紛紛的花瓣雨中,黛玉感覺到了悲劇的宿命。她是“花魂”啊。多年以後,寶玉在歷盡滄桑之後,亦有了同樣的感覺。
作者的淚,亦是為“千紅”、“萬豔”的凋落而來。
湘雲醉眠,在我看來是最美的場景。
湘雲,一個身世悲苦,卻心地開闊的女孩子。一到了大觀園,便縱情歡笑、享受生活。如此“Sunny”的人物,在書中大概找不出第二個了。
可是,作者的種種提示卻表明:湘雲不過是一個“夢”而已。“香夢沉酣”,“只恐夜深花睡去”。還有這個“醉眠”,亦不離“睡”“夢”。當然,書中倒沒有寫她究竟是否做了什麼夢。“雲散高唐”,亦是一種美夢破滅的感覺。為什麼湘雲總是這種意象呢?
與寶釵一樣,湘雲亦屬“金”。那麼,這兩個“金”有什麼相同之處呢?我們可以注意到,兩人同樣的勸寶玉“仕途經濟”。這常常是湘雲被人詬病的一個原因之一。其實,在我看來,寶釵和湘雲都屬世之常態,亦無可非議。這也是寶黛叛世逆俗之處。湘雲雖然灑脫,但卻非叛逆,基本上是比較正統的。
有一種說法,屬“金”的與寶玉有姻緣。那麼,湘雲真的嫁給寶玉了麼?我認為也未必。湘雲不過是一個“夢”罷了。即使是有姻緣,也不是現實意義上的。正如可卿,與寶玉不過是夢中姻緣,在現實中卻沒有嫁給寶玉。
湘雲是海棠。海棠開於秋日。春光爛漫之時,海棠猶在睡夢中。這與“香夢沉酣”的意象是一致的。
湘雲是一種入世的感覺。在我看來,屬“金”的均如此。這似乎可以表明那塊美玉在紅塵中的狀態:盡情地享受著紅塵樂事。可是,“雲散高唐”卻表明,這個“夢”不會長久,所謂的“不能永遠依恃”。
湘雲醉眠,在我看來,體現的是一種人生的夢幻感與沉醉感。
寶釵撲蝶,大約是爭議最多的場景之一。爭議多,亦表明了其複雜性。
在書中,寶釵是一個“世事洞明”、“人情練達”的女子。小小年紀,便已經非常成熟。應付各種事情,可以說是駕輕就熟、遊刃有餘。可以說,她與這個社會有著一種高度的和諧。這一切彷彿表明:她就是為這個社會“定做”的,是那麼的“合體”。
寶釵對大觀園內的幾乎每一個人,都有著清晰的瞭解(從這一點來說,釵、黛頭腦之清晰,可有一拼,只不過黛玉的心思不在這個上面罷了)。寶釵是事事留心、時時在意。有些連平兒都不瞭解的情況,她都能掌握,確實是很讓人吃驚的。此女敢是有天眼不成?
釵黛之分,究竟在哪裡呢?不禁注意到:在書中,“紅塵”似乎是和“青埂(情根)”相對立的一個概念:入了紅塵,就得離開情根;跳出紅塵,方可迴歸情根。兩者之間似乎無法“相容”。在我看來,釵、黛之分,便在於此,這是人生的兩種極端的狀態。比如說黛玉是“世外仙姝”,其中的“世外”亦是指在“紅塵”之外。 甄寶玉和薛寶釵,一對“金玉”,均屬紅塵中人。
寶釵屬“金”。這與她的花籤牡丹,給人的感覺則是比較世俗的。她是一個現實、理性的人。從“聽曲文寶玉悟禪機”一節,可以看出,釵、黛的知覺均在寶玉之先。說寶釵是“高士”,亦不為過。
在撲蝶一事中,可以看出寶釵深厚的心機。試想,如果沒有那一大段心理描寫,大約讀者都會被瞞過,會以為真的是黛玉在偷聽呢。寶釵的演技確實不錯。
在我看來,寶釵意味著世情。寶釵性格的複雜性,亦表明了世情的複雜性。寶釵的“無情”,亦表明了“紅塵”的無情。
寶玉最後棄“金”,亦是一種絕塵的表示。沒有經歷過紅塵悲喜的人,亦不可能看破紅塵。這是石頭/作者的心路歷程中所必須經過的一個階段。
在我看來,《紅樓夢》中最經典的三大場景,都有著很豐富的審美內涵。要想分析清楚,恐非易事,權且拋磚引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