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夢迴唐朝162458004

    首先古人已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毀損,且男子的美髥是大丈夫的標誌,所以古代成年男人留須就像行冠禮,是必不可少的做法,現代男人留不留須是個人自由和喜好而已,除了一些部族和宗教教規要求留須外。)

  • 2 # 鹹魚閒聊

    在我看來,現代人不像古代人蓄鬚最大的原因是習俗與文化的變化,因為古代男子多以蓄鬚為美,且受“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這種傳統觀念的影響,導致蓄鬚成為一種習俗,而習俗經過積累發展就成了文化,文化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改變的,這種蓄鬚文化便隨著清朝的滅亡和新文化運動的推動等影響下,漸漸被人們所拋棄。那麼古代蓄鬚文化又是如何發展而來的呢?不外乎以下原因:

    史前舊俗遺留下來的,在原始社會男人蓄鬚可以起到保暖,捕獵時隱蔽偽裝震懾等作用,且那時候的剃鬚工具實在不發達,蓄鬚也就成了一種生活習慣,和今天男子刮鬍子一樣。

    文明過渡到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後,這種蓄鬚的習慣被傳承了下來,並被以孔子等思想家的思想所發展,《孝經》開宗明義的講“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這種告誡在儒家思想得到極大發展後逐漸被人們所接受,成為主流思想。說到這裡不得不提一句,不管是古代人還是現代人,他們的生活習慣一定都是受當時主流思想的影響。

    而古人蓄鬚的另一大原因便是這種主流思想影響下產生的生活習慣,是的,當人們受到儒家思想後,蓄鬚便被人們所接受,進而得到推崇,蓄鬚成為一種時尚,一種審美,所以古代以“鬚眉男子“來指代男子漢,而史書中有也有很多關於人們蓄鬚的記載,像美髯公關羽,《史記 封禪書》有龍鬚被拔,落地為弓的記載,因而鬍鬚成為帝王相貌的標配,《漢書》記載高祖劉邦更是一個美鬚髯,而在朱棣還是燕王時,便有相術對明成祖朱棣說:“須長即腹,當即位做天子”,使得朱棣當上皇帝后,對他的那部鬍鬚很是自豪,更是稱他的兩頰的長鬚為“龍髯”,還有張居正也是歷史上出了名的美鬚髯。

    但是任何的習慣和思想文化是一定會隨著社會的變革而改變的,不管是奴隸時代還是封建時代,以小農經濟為主的社會體制發展緩慢,思想的變化也是及其緩慢的,但是隨著清朝的滅亡,中國開始進入短暫的資本主義時代,主流思想開始有了急劇的變化,而生活習慣也隨之改變,比如受上世紀初新文化運動倡導白話文,反孔,反傳統的思想影響,人們開始脫下長袍長靴穿上西裝皮鞋,剪下長髮長鬚,留起中分,做起“白麵小生”。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知青上山下鄉使得人們的穿著以黃綠軍裝為主為美。八,九十年代改革開放後,流行喇叭褲,長髮燙髮,太陽鏡等。二十一世紀後,先後隨著社會的急劇變革,各種新思想層出不窮,每一種思想的興起伴隨的必定是生活習慣的巨大改變,這是毋庸置疑的,最明顯的就是手機行業發展帶來的網路文化。

    所以蓄鬚漸漸被人們拋棄了,且在當今社會,蓄鬚更是一件麻煩事,不僅要花時間搭理,還很影響美觀,如果現在的男子蓄鬚,很大情況下會給人造成邋遢懶惰的壞印象,尤其是年輕的男子。當然了這裡說的並不包括因工作,愛好等原因而刻意蓄鬚的人,畢竟有的人因為臉型,氣質等原因,蓄鬚後的精神狀態更好,只不過這類人還是少數的,不在討論範圍內。

  • 3 # bj山那邊是海

    答:現代留長鬍子的人比較少,只要是審美觀點的變化。以前留長鬍子的人非常多,也是以前人的審美觀不同。

    現代人往往“鬍子眉毛一把抓”,將面部的鬚髮統稱為“鬍子”。其實古人將嘴唇上的稱“髭”,下巴上的叫“須”,兩邊的絡腮鬍子叫“髯”。所以,鬍子又叫“鬍鬚”、“鬍髯”、“髯須”等。

    “鬍子”這詞,據說與古代的少數民族“胡人”有關。國學大師王國維曾說“華人貌類胡人者,皆呼之曰胡,亦曰鬍子”。魏朝時,胡人多指的是西域人,隋唐後,多指西北的少數民族。他們大多面部都長著很長的鬍子,《漢書.西域記》記載:“自宛西至安息國,雖頗異言,然大同,自相曉知也。其人皆深目,多鬚髯”。

    古時候,歷朝歷代,男性都留鬍鬚,對鬍鬚特別愛護,還用精美的“布袋”把鬍鬚裝裹起來,以達到保護鬍子的目的。鬍鬚能顯示出“男子漢”的陽剛之美,女子和太監是不長鬍須的。《三國演義》關羽被稱為“美髯公”,保護鬍子“多以皂紗囊裹之”。

    鬍鬚有時還能表達男性的“血氣”、“志向”,著名京戲大師梅蘭芳先生,在1941年曾“蓄鬚明志”,為了不給日本鬼子演出,就堅持不刮臉,留鬍子。以達到無法上臺表演的目的。起到了“名人”愛國的效應。

    周恩來總理曾被稱為“胡公”,長征時期的周恩來,曾立志“革命不成功不不刮臉”!

    1955年我軍授軍銜時,因蓄著鬍子違反部隊《內務條令》,不符合軍容風紀的要求,許多人被迫割掉鬍子。經毛澤東親自批准,在1614名將帥中特別批准了5名將領可以保留鬍子(但要求鬍子長度不能超過2公分),這5位將領是賀龍元帥、張雲逸大將、李克農上將、孫毅中將和袁也烈少將。

    華人留鬍子的名人很多,如:孔子、曹操、秦始皇、李白、杜莆、白居易、華佗、諸葛亮、等等,沒有鬍子的男人不是真男人,有的鬍子稀疏的就戴假鬍子,就像現今的戴假髮的。演京戲的戴的假鬍子好像叫“髯口”。

    留鬍子不單單是華人,國際上留鬍鬚的國家和民族也非常多,大家知道的作家戈爾泰、馬克思、恩格斯、等等,等等。

    中國民間在明清時期,也有不成文的規定,就是女兒出嫁或兒子結婚了,就必須開始留鬍子。

    現代人們的審美觀變了,“奶油小生”吃香,人妖吃香,太監更吃香。留鬍子顯老還不衛生,吃飯也不方便,尤其喝米粥時,往往把米水都喝掉了,碗裡剩下的全是鬍子過濾下來米粒。所以,你要是經常吃不飽,吃不到“乾的”,相信你也會把鬍子割掉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閘蟹死了吃了會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