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置身黑白的精彩
-
2 # 愛為
朱棣的成功是:
1朱元璋的殺了大批老人,不管是藍玉案還是胡惟庸案牽涉之廣,用心之狠,震懾力之大,我想稍微有點明史的都明白。此舉雖說為朱允文清除掉大批可能居功自傲的老人,並且空出能讓新皇登基後提拔新人,讓新皇能立威施慰等等。但是也讓心繫太子朱標的人寒了心,以至於到朱棣叔侄開戰之時很多人立場模糊兩面搖擺。都是明白人,俺就不一一囉嗦。
2朱允文政治立場不堅定,想幹掉朱棣一家又不想在史書上汙點,先是放了三個堂兄弟,事實證明這仨位的能量之重,最少二個大的分量很足,一位在後方守護根據地,一位殺場衝殺勇猛,為以後朱棣分兵提供了絕佳的領導之人,並且政治合格,威望合格……反正朱允文要是殺了這三位(最少也要扣住)朱棣也就獨木難支。大家都兵戎相見了,還給出徵大將說什麼不要讓朕擔上殺叔之責,我是真心服了U,你不擔殺叔之責,那殺燕王的責任誰擔?!難道幫您解決了大麻煩,還得把九族貢獻了……用人什麼的就更不能提了,特別是用李景隆,那是真能提現咱建文帝的用人不疑……唉!不提了不提了……
3朱允文沒有嫡系,手裡的隊伍全是爺爺給的。永樂大帝有嫡系部隊,而且是百戰之勇(永樂大帝本來就是戰爭販子,沒事就出去往北溜溜,手下的人和蒙古韃子拼殺和吃飯一樣,幾乎就是習慣不去殺殺估計全身癢癢。)
4文武之爭,新提拔武將和倖存的老功勳之家都明白,建文帝上臺後,文官的地位會更高,誰都想高點不是。鬥心眼指定不行,指望老大撐腰,老大的心眼又是偏那邊的,苦逼日子越來越近,那還有心思幹活對不。再看永樂大帝那邊,文的就喜歡個和尚,一塊喝酒打屁的基本都是粗糙之人。再加上看著國公侯爺伯爺的誘惑,跟著混的小弟都打了雞血一樣嗷嗷叫啊!(鐵鉉為了建文帝是用極手段,更是加重永樂大帝偏心眼,最後永樂誅十族的方孝儒,錦衣衛搞死的解晉,估摸著都是永樂大帝的發洩心中的恨)
-
3 # 王事情
原因很多,但有兩點重要到無與倫比:一,朱棣能成功最幸運的是他是老朱家的人;二,最牛的是,終戰直搗京城的思維破局。
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天子密詔諸王,統領鎮兵討平之。這就是靖難的理由。
在靖難進行到下半場時,天下越來越多人看明白了這件事只是老朱家的家事,其他人沒資格也沒理由參與。
整個靖難之役,遠遠未到席捲天下的地步,只在東部幾省市展開,戰事所波及處,從北平至應天,幾乎形同一條直線,我們可以認為,這是一場發生在京杭大運河沿岸的持續四年之久的區域性戰爭。
朱棣目標明確,就是為了最終打下應天。他的身份保證了不會被天下群起而攻之,更保證了一旦攻下應天,就能得到整個明帝國的效忠,可以輕鬆將區域性勝利轉化為全部勝利,而不需要像後世李自成一樣,潰退途中難免死於山民之手;也不需要像明清易代,八旗1644年入關,直到1683年攻佔臺灣,才算完全確立統治權。
其次,靖難之初,南北對壘時,也是他的皇叔身份,使想立牌坊的朱允文下了一道令人錯愕的手令:勿傷吾叔。
這道手令成了朱棣的護身符,屢次護得他周全。
護一次可以解釋成天與其便,護幾次就會使人認為是天命所歸。
這個身份唯一一次成為掣肘的是打濟南,鐵鉉令人祭出“大明太祖高皇帝神牌”的木牌子,朱棣目瞪口呆,空有長槍利炮竟不敢施展分毫。
再說直搗京城之議,這是道衍最先提出來的戰略。
濟南曾經擋住朱棣的腳步,使他不得不狼狽退兵,似乎濟南已經成了他的心病。但其實他的目的地在於京城,只要能把大軍帶到應天並攻下它,自己成了大明帝國的新的主人,到時什麼濟南濟北都會不戰而降。
當道衍為朱棣指出這一點後,可以說便是將天意送到了朱棣的面前。
於是朱棣就跟上了發條似的,一頓暴走狂擊,繞過濟南,遠攻徐州,再攻宿州,在淝河邊擊敗平安,後又在靈璧擊潰南軍主力,順勢入揚州,打到南京家門口去了。
後來的事情就比較簡單了,識時務者為俊傑,大城市的人就是想得開,金川門之變朱橞和李景隆開門迎降,隨後北軍攻入應天;建文帝也想開了,或雲自焚而死,或雲假死為僧,或雲下了南洋,總之很知趣的消失了。
朱棣既已來到帝都,當然不會輕易就走,於是接下來他在南京住了接近二十年,直到遷都北平。
以我淺薄的歷史知識來看,朱棣似乎是幾千年皇權歷史上唯一一個藩王叛亂成功而最終登上大位的人。其他如漢代七王之亂,晉代八王之亂啊什麼的就不提了,明朝的寧王之亂就跟胡鬧一樣完全威脅不到中央啊。為什麼朱棣就能成功呢?他有什麼牛逼的地方能夠打破幾千年的歷史慣性和天理人心?
回覆列表
總結一下,那就是兩句話:
天真無邪的侄子,鬥不過老謀深算的叔叔!一如失去小哥胖子的無邪,怎麼和吳三省鬥?
先來看看侄子
1.朱允炆是政治白痴(莫要我背上殺叔叔的罪名,心慈手軟讓朱棣死裡逃生。安排統帥急躁冒進毫無耐心卻對李景隆這個軍事白痴信任有加)
2.黃子澄+方孝孺都是讀書讀傻的代表(別人削藩先強後弱,他倆先弱後強,殺雞給猴看,不是逼著朱棣造反麼?)
3.朱元璋矯枉過正,為了保大明皇族,殺功臣太多(但凡有個名將,哪怕是二流,分分鐘就把朱棣滅了)
總評如下:
建文帝是一個好人,但不是一個好皇帝!
太祖朱元璋不傻,他知道手底下名臣良將太多,自己兩個驍勇善戰的兒子(寧王朱權,燕王朱棣)不會就這麼甘心當藩王。
什麼名臣名將,該殺的殺掉就好了,唯獨這兩個兒子。他不放心
所以,他做了三件事,本以為高枕無憂,可以安心將皇位傳給朱允炆!
1.殺名臣(空印案,胡惟庸案,藍玉案,明初三大案)自此,名臣名將一掃而空
2.藩王守邊疆,平衡燕寧二王,朱棣雄才大略,善於用兵。但他的哥哥朱權更是打仗的好手。朱元璋大筆一揮,讓此二人鎮守邊疆,遠離京城,同時互相牽制。
3.留後路,萬一兒子反孫子,兩個關鍵人物,方孝孺是天下讀書種子,有他在,就有忠臣!耿炳文,防守名將;有他在,南京城就守得住!(沈萬三出錢修的南京城,那可是座超級堅城!)
然而,結果就是如此的富有戲劇性。
1.朱棣騙取寧王朱權的信任,帶著寧王最強的兵,出征!
2.朱允炆智囊團空有忠孝,不懂進退;用人失誤,損失大量精兵強將,未能在朱棣未成氣候之前將其擊敗。
3.無名將可用,耿炳文作為碩果僅存的防守型天才(曾在太祖打天下時,守城抗拒張士誠勢力十餘年的攻堅),被下旨出擊迎戰朱棣,最終失敗,不,是慘敗!
4.好不容易能有機會殺朱棣,朱允炆竟然下令不允許傷害他,莫讓自己背上殺叔叔的罪名。
第四點是最致命的,戰場之上,如果自己戰死,死就死了。如果殺了朱棣,朱允炆怪罪下來,可是誅九族!
所以,沒人敢動他,原本以為自己要失敗的朱棣在這個傻侄子的保護下,成功的邁向了他的皇帝寶座。
再來看叔叔
1.朱棣能征善戰,屬於當時存世的為數不多的名將
2.老謀深算拉上寧王,主要是看上了寧王的朵顏三衛(特種僱傭兵)
3.清君側的理由找到幾乎完美,而且後期他的檄文都是寧王給寫,退路已經找好
4.準確的剖析了朱允炆並且藉助他的白痴節節勝利
是這樣的,朱棣的勝算本來不大的
但是多虧了他這個“好”侄兒,以及這個侄兒身邊的“智囊團”
包括大帥哥李景隆,也為了朱棣的霸業添磚添瓦(南京城從內而外攻破的關鍵點)
看似不佔天時地利人和,卻因為人和而勝!
姚廣孝的決絕(幕後大軍師)朱高煦的誓死征戰(朱棣二兒子,救他一命)朱允炆的白痴(勿傷吾叔)李景隆的草包(先兵敗後當叛徒)
這些人都拉了朱老四一把,才讓他最終打贏了朱允炆
朱允炆失敗了,不知所蹤;方孝孺忠烈,卻被滅十族;寧王善戰,遠謫江西。
朱棣登基,是為永樂大帝!
朱允炆,缺的就是決斷的能力和魄力,所以他不適合當皇帝!
而朱棣,是一個好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