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聖鵬
-
2 # 天天歸零
謝邀。“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此為《金剛經》了義之絕句。然在下受邀,只能粗淺略表即:離一切相,即名破一切法我二相,諸佛如來成佛亦如此爾。佛相名外相三寶導引之相,亦名假相,真佛無相。欲明此真實義,須於現實拜師參學,於生活中,親證本來,明心見性,任運自然,方能明瞭,非在下凡俗之我,所能表透。供考之,謝謝!
-
3 # 陳方友213
不吃,不喝,多吃點安眠藥去什麼都不存在了。
無事心找事,想入非非來尋事,,,
先把人的生活過好了,見識夠了!再來提高精神意識的幻想,可能才容易昇華去入佛的門,去接迎!!??
-
4 # 使用者78740520528
離一切相即名諸佛,離佛相嗎?這是經書描述佛的心法,稱為離一切相,這只是文字,也可稱作是定法,佛已經無一切相,也可理解成無一切心,如果有離相,還是有相。
-
5 # 本然堂講席
題主好!這是佛家常識,你好像有誤解。下面從實修角度介紹些古人的經驗,供參考。
【1、佛經的兩種解法】
因不論哪個經句都同時有“方便義和實相義”的兩類,隨心而顯,無窮無盡,這是佛家教語的重大特色,故學人不能以世俗眼光衡量佛(菩薩)語,對《金剛經》也不例外。若以思維方式閱經時,不論是誰說、說什麼,所及都是虛妄,落在“方便義”裡,而未解佛的真說;當不用思維方式閱經時,功夫到家,因緣成熟,會豁然明白,一通百通,妙不可言,此時所及才是佛的真說,歸於“實相義”。換言之,凡能說出來的都是佛經的“假義”,是方便義;“真義”是實相義,不可說、不可思、不可言、不可描述,故想要覺悟,不能探討假義,不能迷惑顛倒在佛經文字裡。
【2、“相”的含義】
以本經為例,不動心、不思維、不執著時,人將頓悟“相”字的真義,不用言語表達,自知即可;一動心、一思維、一執著時,人就陷在“相”字的假義裡,與佛語真教南轅北轍。佛經宣說的“相”字假義,主要有五類:(1)相=識,即把念頭叫“相”,此時可將本經的“四相”暫時解為對“我、人、眾生、壽者”的心念。(2)相=有,即把存在叫“相”,此時可將“四相”暫時解為對“我、人、眾生、壽者”真實性的固執。(3)相=為,即把追求叫“相”,此時可將“四相”暫時解為對“我、人、眾生、壽者”的慾望。(4)相=法,即把身心和萬物的性狀叫“相”,此時可將“四相”暫時解為對“我、人、眾生、壽者”的概括語。(5)相=假,即把非真實的虛幻叫“相”,此時可將“四相”暫時解為對“我、人、眾生、壽者”的描述。可見,面對這個“相”字,生心就落入“假義”,無心就徹悟“真義”,心是界限,不必問外人,問了也白問,無人能答。
【3、“佛相與四相”的關係】
佛反覆暗示的很清楚,四相=諸相=佛相=實相=非相=無住生心,則在“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句裡,一切=諸相=諸佛=佛相。為何?如上所說,相隨心生,生心生相,無心無相,當然也是“無心就無佛相”,所以佛和須菩提都說,小乘四果羅漢不會自視為“羅漢”,當然大乘菩薩和佛也不會自視為“菩薩和佛”。換言之,“羅漢、菩薩、佛”這些詞彙名相都是迷人生心後的念頭,其實三者自己是不會自稱為“羅漢、菩薩、佛”的,因為無心,就無所謂“羅漢、菩薩、佛”,無所謂一切。
【4、修證“相”字的方法】
佛在經裡直說了三個:(1)從“xxx者,非xxx,是名xxx”格式悟入。對“諸相和佛相”也如此,即“諸相者,非諸相,是名諸相”,以及“佛相者,非佛相,是名佛相”。也就是說,“諸相、佛相”都是言詞、名義,徒有虛名,並無真實,不可執著為“有”。(2)從“若見xxx非xxx,則見如來”格式悟入。對“諸相和佛相”也如此,即“若見佛相非相,則見如來”。也就是說,見佛無相,就叫“見如來”。(3)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悟入。對“諸相和佛相”也如此,即見諸相、佛相,不動心起念,見如不見,視若無見,就能頓悟真義。
【5、經文無說】
古有一個公案:某僧師受請,升座講《金剛經》。他只將堂木一敲,說句“如是我聞”,就下座結束----這即是講完了。當時法會座下,利根者豁然開悟,鈍根者不明所以。同理,人讀此經,一聞佛語,也是這兩種形態,要麼“頓悟為佛”,要麼“懵懂無知”。換言之,佛和徹悟者並非凡夫那樣,畢生總是“用腦筋思維一切,用念頭揣摩一切”,時刻活在慾望裡,而是始終無心、無念、無想、無慾,所以能做到“無相、無見、無住、無別”。以此類推,聞經卻想探討的人都在迷中,與佛教真義無緣。為何?就是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所說,“諸佛妙理,非關文字”,當然也“非關思議、非關念頭、非關言談”,沒啥可探討的。有念就錯,有想就誤,無心為門,當下做到,就叫成佛,不論思量和言語。
總之,佛家經典講的都是實修功夫,不提倡人迷在文字相上。學人對經文不可“動心起念”,不可“思量琢磨”,不可“浮想聯翩”,而應“無心無念、無思無想”,在“見而無見,說而無說”上下功夫,日久養成“不動心而做一切事”的習慣,到頓悟的某一刻現前,能瞬間恢復自己圓滿的佛性,自然就明白一切佛經妙慧了。正所謂:
佛語無義,金剛離言。
般若無心,波密離想。
相與非相,只是念影。
諸相佛相,本為同一。
心就是佛,何必求索。
無修無證,當下悟真。
原來如此,我聞如是。
回覆列表
佛雖說有三十二相,但是一樣都是虛幻不實變化無常的,不是真實相,佛又稱如來,不來不去,不生不滅的真如自性,並非有實相的存在,多讀佛經就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