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020809458929

    1、譯文:

    然而杭州人遊覽西湖,卻僅僅在午、未、申三個時辰(上午十一時至下午五時);其實翠綠染著湖光的神秘,山中霧氣染上彩色的神秘,都在朝日初升、夕陽未下的時候才最濃麗!

    有月的夜景之美更是難以用語言形容。那花的姿態、柳的情調,山的容顏、水的意境,更是別有一番情趣韻味。這種樂趣,(只能)留給山中的僧人和識趣的遊客享用,怎能夠和凡夫俗子去說呢?

    2、原文:

    然杭人遊湖,止午、未、申三時。其時湖光染翠之工,山嵐設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chōng)未下,始極其濃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態柳情,山容水意,別是一種趣味。此樂留與山僧、遊客受用,安可為俗士道哉?

    出自袁宏道寫的一本小說《西湖遊記晚遊六橋待月記》。

    擴充套件資料:

    一、賞析

    作者撇開一般所共賞的湖光山色,著重描寫西湖六橋(蘇堤上由南而北的六座石拱橋,名為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跨虹)一帶的春月景色,從初春的梅桃杏爭妍到一天的朝煙、夕嵐、月下的獨特美景,用簡潔輕快的筆墨加以描寫,寫出西湖“別是一種趣味”的風致。

    為此,作者採取了總分的結構。首先述本篇要旨,指出春時,月景、朝煙、夕嵐為西湖最美之景(第一段)。分寫時,在前詳細勾勒了西子湖畔的春遊圖,由物及人,先從側面寫西湖桃花之盛,再寫沿Tiguan花的遊人之盛。

    花事正盛才有遊人之盛,運用了烘雲托月的寫法(第二段);在後生動地描寫日出日落時朝煙夕嵐的濃媚姿色,尤其是月下西湖的花態柳情,山容水意,妙不可言(第三段)。

    作者始先詳寫春日之景,並沒有著力去刻畫、描繪那種盛景,而只是用一個詞語“竟不忍去”,由此就足見那種景色的迷人。

    最後作者提出了自己與眾不同的見解,即認為西湖的美景最適宜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時欣賞,這與一般人遊湖選擇在“午、未、申”三時不一樣,表現作者與一般俗士迥異其趣,流露出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愉悅心境。

    不僅如此,在別人都急欲賞傲雪梅花時,作者卻為貶作輕薄之物的桃花所戀,也表現了他與傳統士大夫情趣相悖,而且作者在行文時並沒有正面去寫月景,只是說“月景尤不可言”,“別是一種趣味”,至於具體的月景,就只有留給人們去馳騁想像了。

    寫西湖春天的美景時,先寫石簣多次對我說“急往觀之”,“餘(我)時為桃花所戀”,“由斷橋至蘇堤一帶,綠煙紅霧,瀰漫二十餘里”是直接寫景,寫出了春天的西湖美不勝收。

    接下來說“歌吹為風,粉汗為雨,羅紈之盛,多於堤畔之草,豔冶極矣”,極言遊人如織的盛況。遊人為什麼如此多?皆因西湖春景太美了。這是有力的側面烘托。

    二、創作背景

    袁宏道無意於仕途,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就中了進士,但他不願做官,而是訪師求學,遊歷山川。他曾辭去吳縣縣令,在蘇杭一帶遊玩,寫下了很多著名的遊記,如《虎丘記》《初至西湖記》等,《晚遊六橋待月記》便是他的著作之一。

    他十分喜愛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險登臨:“戀軀惜命,何用遊山?”“與其死於床,何若死於一片冷石也。”(《開先寺至黃岩寺觀瀑記》)在登山臨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個性得到了張揚,文學創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裝置管理工程師報考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