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原創詩詞德春
-
2 # 讀書分享與推薦
恰巧,年前剛讀完韓少功的這本《馬橋詞典》,對其獨特的文體形式,印象深刻,也看過一些資料,所以在這裡不妨簡單分析總結一下,供方家批評指教。
一、獨特的小說形式韓少功的《馬橋詞典》出版於1996年,小說按照“詞典”的形式,收錄了一個虛構村莊的115個“詞條”,當然這些詞彙部分也是作者虛構的,但是小說對於鄉村生活的真實描寫和思考,卻是具有普遍意義的。
《馬橋詞典》是“詞典體小說”,但是韓少功本人也表示過,“詞典”僅僅只是一種體裁,和書信、日記體一樣,所以沒必要太過深究。這部小說有著“片段”的形式,但是正文的排列方式讓故事存在連貫性,包括許多系列故事,因此顯得比較特別。然而,如果我們將小說中的每一個“字目”按照作者給出的順序來看,可以清晰地發現,這是作者為了敘事意圖而刻意排列的,形成了一種相對獨立又關聯緊密的故事結構。
韓少功這種獨特的“詞典條目”方式,有人分析,或許是中西方小說形式融合和再創造的產物。韓少功曾經翻譯過米蘭·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在第三部《不解之詞》中,便有收錄“不解之詞簡編”這樣的條目,韓少功深入閱讀和翻譯了這部小說,很難說他在寫《馬橋詞典》時不受到影響。其次,中國古典小說中,有楔子、章回等內容,你看《馬橋詞典》中“編者說明”、“條目首字索引”,似乎就是一種替代品嗎?
因此,中西兩者的結合,給中國當代文壇創造了這種獨特的詞典體小說,是非常有創新性的。
二、特別的敘述視角《馬橋詞典》獨具匠心的形式和結構,使得小說的敘述視角也顯得很獨特。整篇來看,故事敘述中鑲嵌著隨想、筆記等,這大大增加了文字的表現力和韻味,讓作者深入思考的人文精神和思想也顯得更加凝練。
另外,小說中的人物和場景,是透過“我”的視角來傳遞的,“我”既是參與者,又是傾聽者,更是敘述者,這無疑會使得故事更顯得真實和親歷,《馬橋詞典》中總是傳遞出一種對於人生和存在的思考,以及美好的溫情,不得不說,和“我”的敘述視角是有關係的,這讓作品濃縮了豐富的社會思考。
再有,《馬橋詞典》從發表以來,便被一些評論家說成是“用小說寫語言”的成果,這其實說明了韓少功對於語言的思考,在小說中也加入了探討語言問題的主題。當然,無論是有沒有這方面的探討,韓少功都是一個講故事的高手,他打破了傳統的結構方式,善於講述自己想要表達的故事,讓故事中的人物變得更加鮮活,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當然,一千個讀者便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裡僅就《馬橋詞典》的創作方式來說一下我的個人看法,而小說中傳達出的藝術價值和人文思考,並沒有提及太多,未來有機會,再說一說吧!
回覆列表
《馬橋詞典》,是中國作家韓少功1996年出版的一部小說,按照詞典的形式,收錄了一個虛構的湖南村莊馬橋鎮的115個詞條,這些詞彙部分也是作者所虛構(如暈街)。《馬橋詞典》是對鄉村生活的真實描寫,這在中國的農村非常普遍。
《馬橋詞典》透視了一個民族生存掙扎的真實情狀,挖掘了民族苦難的歷史根源,同時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另一面,可以說是為我們提供了認識農村的又一個途徑。
《馬橋詞典》最早發表於上海文藝出版社的《小說界》雜誌1996年第2期,後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單行本。1999年被《亞洲週刊》評為“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之一。 [1] 2003年8月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出版了英譯本“A Dictionary of Maqiao”。
《馬橋詞典》是先鋒小說的代表作品之一。曾榮獲“上海市第四屆中、長篇小說優秀大獎”中的長篇小說一等獎。
擴充套件資料
馬橋的人物故事大致分作三類:一類是政治故事,如馬疤子、鹽早的故事;一類是民間風俗故事,講的是鄉間日常生活,如志煌的故事;還有一類是即使在鄉間世界也找不到正常話語來解釋和講述的,如鐵香、萬玉、方鳴等人的故事。
第一類故事是政治性的,含有歷史的慘痛教訓。如對隨馬疤子起義的土匪的鎮壓、地主的兒子鹽早所過的悲慘生活,都是讓人慾哭無淚的動人篇章,閃爍著作家正義的良知之光。
第二類民間風俗故事正反映出被壓抑的民間如何以自己的方式拒絕來自社會規範和倫理形態的權力,如志煌的故事,是透過對“寶氣”一民間詞的的解釋來展開的,在其前面有“豺猛子”的詞條,介紹了民間有一種平時蟄伏不動、一旦發作起來卻十分兇猛的魚,暗示了志煌的性格,而“寶氣”作傻子解,這個詞語背後隱藏了民間正道和對權力的不屈反抗,最後又設“三毛”詞條,解釋一頭牛與志煌的情感。透過這一組詞條的詮釋,把極度壓抑下的中國農民的所恨所愛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第三類被遮蔽的民間故事更加有意思,像萬玉、鐵香、馬鳴等人,他們的慾望、悲愴、甚至生活方式,就連鄉間村裡的人們也無法理解,也就是說,在權力制度與民間同構的正常社會秩序裡,無法容忍民間世界的真正生命力的自由生長,這些人只能在黑暗的空間表達和生長自己,在正常世界的眼光裡他們乖戾無度不可理解,但在屬於他們自己的空間裡,他們同樣活得元氣充沛可歌可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