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月曉YB

    其實,不管是繼承誰的皇帝位,都是一個名分問題。自古以來皇帝位置的更迭,無非就是父死子繼,兄終弟及這兩種。

    可是同治皇帝遇到的問題確實,這兩種之下都找不到一個合適的人選。首先說同治帝沒有子嗣,再者同治帝也沒有兄弟。

    故此,這才產生了光緒皇帝。

    有傳聞講,同治皇帝臨終前把皇位傳給了貝勒載澍,不過經過史家考證,這只是民國時期的穿鑿附會之言,並沒有太多依據。同治帝並沒有指定過誰做皇帝,那麼清皇室又是怎樣安排的?

    按理說應該是在近枝皇族中選擇一個輩分比同治皇帝小一輩的人,把這個孩子過繼給同治皇帝。可不巧的是,溥字輩裡的兩個孩子都屬於遠枝皇族,因此只能在同治帝的叔伯兄弟裡選擇一個。

    這其中,惇親王奕誴,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都有子嗣,那麼這些人裡慈禧會選擇誰呢?

    首先說,惇親王奕誴已經被過繼出去了,因此被排除在外。而恭親王奕訢,慈禧太后自然不喜歡讓他的兒子繼承大位。畢竟,恭親王本身就是一個強勢的人,在他的頭上在放一個皇帝,慈禧太后顯然日後的權力受到了威脅。因此,慈禧太后只好把目光放在了醇親王那一支上。

    選擇奕譞的兒子載湉有這麼幾方面優勢,其一載湉才三歲,繼位之後慈禧太后依然可以垂簾聽政。其二,奕譞這個人還是比較中規中矩,權力慾遠不比奕訢。其三,載湉的母親還是慈禧的妹妹,因此,親上加親,這樣來看,即便載湉不是慈禧的親兒子,這血緣關係也差不了哪去。

    因此慈禧決定選擇載湉為咸豐帝奕詝的次子,相當於載湉便可以名正言順的以父死子繼的身份繼承大統。從而也維護了自道光皇帝之下的血統。

    在戊戌變法之後,慈禧太后說到光緒的時候有這樣的話,當初把光緒過繼給咸豐,目的是將來有個子嗣再把孩子過繼給同治,那樣就名正言順了。

    可以說,慈禧太后的政治手腕還是可以的。畢竟,她在用最合理的手段來維護了清王朝的血統,也維護了自己的權力。

    只是可憐了奕譞和載湉。奕譞得知自己的兒子繼承大位之後,瞬間暈厥,隨之放聲大哭,他知道自己的兒子從今之後會面臨著什麼。至於此時的光緒,還在睡夢當中,醒來後便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

    奕譞給載湉起名為湉,就是希望他的人生能夠波瀾不驚,平安無事。只是事與願違,充滿了歷史當中無解的黑色幽默。

  • 2 # 潛夫5

    (1)同治無血親子嗣,慈禧為便於操權,把親妹妹家兒子(光緒)強硬過繼自己名下做養子,光緒與同治本為堂兄弟兼表兄弟關係,從宗法制就是光緒就是慈禧兒子,理當承咸豐正統。(2) 同治與光緒無血親子嗣,宣統過繼給兩人當兒子,兼祧同光二帝統緒!

  • 3 # 曲琦豆子

    同治死後無子,大清朝父死子承的皇帝系終結,本該給同治皇帝在近支皇族中選擇溥字輩的接班,但是那樣的話慈禧就必須交權,加之近支溥字輩也沒有合適的人選,所以慈禧力排眾議沒有給同治立嗣,而是給咸豐立嗣,這樣,光緒作為同治的弟弟,咸豐的二兒子繼承了咸豐的帝位,這樣,慈禧作為太后繼續把持朝政。雖是如此,但是,慈禧是維護了道光以來的皇帝統系的。

  • 4 # 古風散人

    同治皇帝駕崩後,清廷上下一片慌亂,唯有慈禧鎮定自若。因為應對這場變故的大政方針,她早已胸有成竹。

    載淳死去的當天,慈禧偕慈安召集皇親貴戚、滿朝文武重臣於養心殿西暖閣會議,議立嗣君。按照皇位的傳統繼序,先皇去世之後,有子者由子承繼皇位,無子者在皇族近支中低一輩的宗室成員中擇其賢者承繼皇位。按照這種繼序,載淳死後,應從比載淳低一輩的溥字輩中擇一人作為載淳的嗣子來繼承同治接續帝統。

    然而,這是慈禧至死不能同意的。這是因為如果由溥字輩的人繼承了皇位,那麼慈禧就成了太皇太后,載淳的皇后阿魯特氏將成為太后。即使這個皇帝年齡尚幼,作為太皇太后的慈禧將沒有任何理由再行垂簾聽政,能夠垂簾聽政的只能是阿魯特氏。那時的慈禧,雖尊貴為太皇太后,可那政權,卻是可望而不可及了。

    上圖1904年世博會上的溥倫

    當有人提出以溥倫為嗣的建議後,參加會議的人中立即有人反對,並提出堂而皇之的理由。一是溥倫之祖父奕紀系由別支承繼,一是溥倫本人“疏屬”,不可為帝。緊接著,又有人提出立恭親王之子為帝,也未被慈禧採納。

    上圖同治皇帝

    御前會議上的爭論,使慈禧深感時機急迫,再拖下去後果實難預料。慈禧不再虛言相邀,不再假作溫良恭儉讓之態,決定和盤托出早已深思熟慮的主張。

    她疾言厲色地宣稱:“文宗(咸豐)無次子,今遭此變,若承嗣年長者,實不願,須幼者乃可教育。現在一語即定,永無更移。”接著宣佈:“溥字輩無當立者,奕譞長子,今四歲矣,且至親,予欲使之繼統。”諸王公大臣從慈禧的顏色和決絕態度知其意已不可更改,只得退避三舍,不再爭辯。

    當議立嗣君的會議結束時,已至深夜。這是一個狂風怒號、沙土飛揚、極冷極寒之夜。慈禧深恐夜長夢多,因而沒有做片刻的耽延,立即派遣內務府大臣榮祿率兵一隊,前往西城醇王府,用一乘八人黃轎,將又驚又恐啼哭不止的四歲的載湉抬進了宮中。夜未及半,載湉正式即位於宮中。載湉成為清入關後的第九代皇帝,以明年(1875)為光緒元年。

    《清德宗實錄》記載,在光緒接續帝統後,兩宮皇太后發下一道懿旨,稱:皇帝龍馭上賓,未有儲貳,“不得已以醇親王奕譞之子載湉承繼文宗顯皇帝為子,入承大統為嗣皇帝,俟嗣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繼大行皇帝為嗣。”這就是說,皇帝死了,沒有繼承人,不得已以醇親王奕譞之子載湉作為咸豐皇帝的繼子來接續帝位,等到載湉生了兒子,即繼承同治皇帝為嗣,作為同治的兒子去繼承帝位。

  • 5 # 含輕風

    同治去世,近支能繼位的也就恭親王的兒子和醇親王的兒子,恭親王執掌朝廷中樞,議政王大臣,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權傾朝野,但兒子很不爭氣,考慮到恭親王的地位,再讓其子繼位,顯然不合適,於是就選了醇親王的長子載湉。

    載湉年幼,易於控制,其母又是慈禧的親妹,血緣上和慈禧最近!

    考慮到皇位繼承中的父死子繼的宗法,就要讓載湉先過繼給咸豐,作為咸豐的子嗣來繼承大統!

    光緒死後,無嗣!慈禧選了同樣選擇了近支中的溥儀,把溥儀過繼給同治,同時根據乾隆年定下的規矩讓其兼祧光緒,況溥儀又是光緒的親侄子,外界異議也不大,關鍵小,慈禧以為能繼續把控朝政。

    只不過慈禧就比光緒多活了一天!

  • 6 # 澹奕

    光緒帝繼承的是咸豐帝的“宗祧”,而不是繼承咸豐帝的帝位,也就是說,光緒帝載湉在禮法上被過繼給了咸豐帝為嗣子,算是咸豐帝的兒子。

    按照設想,如果將來光緒帝有了兒子,那麼就將光緒帝的兒子過繼給同治帝作為嗣子。

    清朝最後三位皇帝,膝下都沒有孩子,清朝最後一位膝下有孩子的皇帝,就是慈禧太后的丈夫咸豐帝,但是咸豐帝兩子一女中,還有個夭折了,只剩下獨苗,也就是同治帝。

    然而同治帝年紀輕輕就沒了,也沒有留下繼承人,直接就絕嗣了。

    按照古代的禮法,有子立子,無子立嗣,既然同治帝駕崩了,膝下沒有兒子,那就從同治帝兄弟與堂兄弟的孩子裡選一個,過繼給同治帝,作為嗣子。

    同治帝的下一輩,也就是溥字輩,可是在選擇新的皇位繼承人的時候,出現了問題,因為宗室當中並沒有合適的溥字輩的人選,能夠繼承皇位。

    想要立嗣,那隻能從同治帝的堂兄弟當中找,也就是道光帝的其他孫輩。

    但同治帝駕崩的時候,他的堂兄弟中膝下有子嗣的只有載治,這個載治名義上是道光帝的長子奕緯的兒子,可實際上載治也是被過繼給奕緯的,他是成親王永瑆的曾孫。

    雖然當時載治膝下有兩個兒子,然而載治在血脈上屬於遠支宗親,有人提起載治的孩子的時候就受到了惇親王的反對,慈禧太后也趁機說,溥字輩無當立者。

    在當時,有資格被選定為繼承人的宗親,也就是所謂的“近派宗支”只有兩系八支,即嘉慶帝一脈的惇王、瑞王、惠王,道光帝一脈的隱王、恭王、醇王、鐘王與孚王。

    其中惇王與瑞王都曾因為絕嗣,實際上的後嗣都是道光帝的後裔。

    然而同治帝的父親咸豐帝,當年是次長身份,同治帝原本就是同輩當中年紀比較大的,所以他駕崩的時候,堂兄弟裡有孩子的也只有載治這麼一個遠親。

    載治不僅血脈上關係比較疏遠,而且載治的孩子當時一個八個月一個三個月,在那時候的條件下非常容易夭折,很難作為後嗣,只不過沒人想得到載治的兒子溥倫活到了五十多歲。

    載治畢竟是成親王永瑆的曾孫,如果要讓溥倫繼承皇位,那麼從禮法上來說,還要追尊成親王這一脈的皇位,這是絕對不行的,所以冊立溥字輩的念頭就此打消。

    有人說慈禧太后堅決不肯冊立溥字輩,是因為害怕失去手中的大權。

    因為當時同治帝的皇后阿魯特氏還在,倘若冊立溥字輩,那麼阿魯特氏就成為皇太后,而作為太皇太后的慈禧太后就要退到後宮,很難再去幹涉朝堂事務。

    從理論上來說,的確是這樣,但這並非沒有冊立溥字輩的理由,畢竟當時還有慈安太后,還有宗室諸王在,慈禧太后並沒有多大的可能獨斷專行,沒冊立溥字輩是因為條件真的不行。

    自然無法冊立溥字輩給同治帝立嗣,那麼就選個同治帝的同輩,而作為慈禧太后親外甥兼夫家侄子的醇親王之子載湉,就成為了最佳選擇,也就是光緒帝。

    從禮法上,載湉成為了咸豐帝的兒子,繼承的是咸豐帝的“宗祧”。

    可自己親兒子的“宗祧”也不能沒人繼承,所以慈禧太后當時想的是,以後光緒帝有了孩子,從當中選一個過繼為同治帝的嗣子,這麼一來就兩全其美了。

    但誰也沒想到,光緒帝同樣是絕嗣而終,他自己的“宗祧”都沒人繼承,慈禧太后臨終選擇載灃的兒子溥儀為皇帝,讓溥儀同時繼承同治帝與光緒帝的“宗祧”,結果溥儀同樣絕嗣。

  • 7 # 唐山悠閒

    主要在慈禧。不管是誰接任同治,慈禧就成了太皇太后,即便皇帝幼小,也只能是皇太后垂簾,怎麼也輪不到太皇太后再掌權。反過來說,沒有慈禧的掌權敗家,大清也亡不了這麼快,這是歷史的偶然,更是必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容易拉肚子的食物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