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人頭上點,叫做戒疤。
燒戒疤,又稱燃頂。受戒時在頭頂上燃上九個或十二個香疤,因為是在受戒時燃的,故稱戒疤,是漢僧受戒的一種標記。燃頂燒香疤的作法,有大乘經論作為依據。
如《梵網經》四十八輕戒之第十六條說:“若燒身、燒臂、燒指;若不燒身、臂、指供養諸佛,非出家菩薩。”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六說:“其有比丘發心決定修三摩地,能於如來形像之前,身燃一燈,燒一指,及於身上爇一香炷,我說是人無始宿債一時酬畢。”
又《法華經 藥王菩薩本事品》中說:“有一切眾生喜見菩薩燒身、燒臂供養諸佛。”
從這幾段經文的內容,說明了原來燒身有二重意義:一、是用以表伸至高無上的供養;二、為了消除業障。至於燃燒的位置,則不侷限於頭頂,身、臂、指都是可以的。
有的和尚頭頂上有一些經香火燒灼而留下的疤痕,這是漢地佛教出家人的一種明顯的外在標誌,於是很多人都誤認為凡和尚都要燒戒疤的。在一些搬演唐宋時代故事的電影或電視片裡,出現在銀幕或螢幕上的和尚們都煞有介事地“燒”上了戒疤,凡稍有佛教歷史知識的人看了,都感到十分可笑。
其實,佛教是不興燒戒疤的,佛教的戒律中,並沒有在受教人頭頂上燒戒疤的規定。因此,除了漢地的和尚以外,世界各國和中國少數民族的和尚是看不到戒疤的;即使是中國漢族出家人,凡是在宋朝以前受戒的,頭頂上也不會出現戒疤。
元代初年,有一位志德和尚(1235—1322年)曾受到元朝皇帝世祖忽必烈的尊重。他在天禧寺主持傳戒時,規定受戒的人部必須用香火灼燒頭頂和手指,以顯示虔誠信佛的決心。這就是中國漢地僧人受戒時燒戒疤的開始。
1983年12月,中國佛教協會理事擴大會議作出了《關於漢族佛教寺廟剃度傳戒問題的決議》。該決議中說:受戒時在受戒人頭頂燒戒疤的做法“並非佛教原有的儀制,因有損身體健康,今後一律廢止”。從此以後,新受戒的漢族僧人,頭頂上再也不會有戒疤了。
點的時候不是用一般你們見到的香,而是用藥末捏成2釐米左右的圓錐體,在頭上點燃,快到肉的時候用木片壓滅.後來的幾天裡,就要不停的走動讓血氣執行,還要喝豆漿,就是讓點的地方灌膿.好了以後就成了不長頭髮的一個圓點疤痕.
出家人頭上點,叫做戒疤。
燒戒疤,又稱燃頂。受戒時在頭頂上燃上九個或十二個香疤,因為是在受戒時燃的,故稱戒疤,是漢僧受戒的一種標記。燃頂燒香疤的作法,有大乘經論作為依據。
如《梵網經》四十八輕戒之第十六條說:“若燒身、燒臂、燒指;若不燒身、臂、指供養諸佛,非出家菩薩。”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六說:“其有比丘發心決定修三摩地,能於如來形像之前,身燃一燈,燒一指,及於身上爇一香炷,我說是人無始宿債一時酬畢。”
又《法華經 藥王菩薩本事品》中說:“有一切眾生喜見菩薩燒身、燒臂供養諸佛。”
從這幾段經文的內容,說明了原來燒身有二重意義:一、是用以表伸至高無上的供養;二、為了消除業障。至於燃燒的位置,則不侷限於頭頂,身、臂、指都是可以的。
有的和尚頭頂上有一些經香火燒灼而留下的疤痕,這是漢地佛教出家人的一種明顯的外在標誌,於是很多人都誤認為凡和尚都要燒戒疤的。在一些搬演唐宋時代故事的電影或電視片裡,出現在銀幕或螢幕上的和尚們都煞有介事地“燒”上了戒疤,凡稍有佛教歷史知識的人看了,都感到十分可笑。
其實,佛教是不興燒戒疤的,佛教的戒律中,並沒有在受教人頭頂上燒戒疤的規定。因此,除了漢地的和尚以外,世界各國和中國少數民族的和尚是看不到戒疤的;即使是中國漢族出家人,凡是在宋朝以前受戒的,頭頂上也不會出現戒疤。
元代初年,有一位志德和尚(1235—1322年)曾受到元朝皇帝世祖忽必烈的尊重。他在天禧寺主持傳戒時,規定受戒的人部必須用香火灼燒頭頂和手指,以顯示虔誠信佛的決心。這就是中國漢地僧人受戒時燒戒疤的開始。
1983年12月,中國佛教協會理事擴大會議作出了《關於漢族佛教寺廟剃度傳戒問題的決議》。該決議中說:受戒時在受戒人頭頂燒戒疤的做法“並非佛教原有的儀制,因有損身體健康,今後一律廢止”。從此以後,新受戒的漢族僧人,頭頂上再也不會有戒疤了。
點的時候不是用一般你們見到的香,而是用藥末捏成2釐米左右的圓錐體,在頭上點燃,快到肉的時候用木片壓滅.後來的幾天裡,就要不停的走動讓血氣執行,還要喝豆漿,就是讓點的地方灌膿.好了以後就成了不長頭髮的一個圓點疤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