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城故事小哥

    它的基本結構如同打火槍,即利用擊錘上的燧石撞擊產生火花,引燃火。燧發槍的平均口徑大約為13.7毫米,由於還沒有發明後裝彈式火槍,所以這對當時的彈裝填技術做了很高的要求,按以前的裝填方法,裝填彈丸時,需將彈丸放到膛口,用木榔頭打送彈棍,推槍彈進膛。

  • 2 # 5454小腦斧

    燧發槍在十七世紀由是法華人發明。

    它的基本結構如同打火槍,即利用擊錘上的燧石撞擊產生火花,引燃火。燧發槍的平均口徑大約為13.7毫米,由於還沒有發明後裝彈式火槍,所以這對當時的彈裝填技術做了很高的要求,按以前的裝填方法,裝填彈丸時,需將彈丸放到膛口,用木榔頭打送彈棍,推槍彈進膛,這是非常費時間的,在戰場上,就意味著浪費生命。後來,美國賓夕法尼亞周的槍械師創造了一種加快裝填法,使用浸蘸油脂的亞麻布或鹿皮片包著彈丸,裝入膛口,減少了摩擦.這種方法不僅加快了裝填速度,而且起到了閉氣作用,精度隨之提高,射程也提高了。

    這種槍是靠燧石撞擊鋼片發出火花而點著火池中的火的。燧石夾在彈簧擊錘上,扣動扳機時,彈簧突然鬆開擊錘,撞擊火池上的金屬蓋片,撞擊的同時開啟火池上的蓋片,併產生火花,點燃火池中的引火,從而將彈丸射出。顯然,燧發槍的機械原理比火繩槍要可靠得多,最初,燧發槍的點火有效率為2/3,而火繩槍的有效率僅為50%。後來,隨著技術進一步改進,滑膛槍的點火有效率提高到了85%。

    一種內裝火和彈丸的長橢圓形紙殼彈筒的問世,極大地提高了隧發槍的射擊速度。對於舊式的火繩槍來說,槍手首先要用一個牛角製成的筒,將火池裝滿引火;然後,將一個小木管內的火裝入槍管;再從隨身攜帶的彈袋裡取出一粒彈丸,從帽子裡取出一片布包上彈丸,一同裝入槍管內;用送彈棍將彈丸和布條捅緊;最後,取出燃著的火繩,拴在槍機上,以備最後點火射擊。而對於燧發槍來說,情況就大不一樣了。首先,槍手用牙咬掉紙殼彈筒的尾蓋,用嘴含住彈丸;然後,將彈筒內的火倒人火池中一部分,剩下的火則裝入槍管內;將用嘴含著的彈丸和彈筒的紙殼一起,裝入槍管內;用送彈棍將彈丸和紙殼往下捅到火處,這就可以準備射擊了。火繩槍每分鐘只能射擊一次,而使用紙殼彈筒的燧發槍每分鐘可以射擊2-3次,甚至更多。

    滑膛槍的另一個改進,是槍管採用硬度更強的金屬,以使其能承受更大的火裝填量,從而大大提高彈丸的初速。改裝後的滑膛槍可以使1盎司重的彈丸在槍口的初速達到每秒1000英尺。裝備的滑膛槍,儘管槍管既短又輕,口徑也不超過0.75英寸[=19.05mm],但是,這些滑膛槍在射程和殺傷力方面,卻一點也不比槍管下側裝有一叉狀的笨重支架的老式西班牙滑膛槍遜色。新滑膛槍的彈丸初速是老式滑膛槍的3倍,槍機的擊發成功率也大有提高。

    燧發槍的裝彈程式簡單了,同時,在裝填過程中,槍手不需要專門注意防備點著的火繩所造成的意外事故,因此,燧發槍帶來了步兵戰鬥隊形的重大變化。火繩槍步兵,人與人之間的間隔至少要1碼[=36英寸=0.9144m],以便裝填彈,隧發槍步兵卻可以肩並肩挨著一起進行裝填,每個人只要有22英寸[=0.5588m]的空間就足夠了。這就是說,在每一列隊形中,裝備燧發槍步兵的人數要比裝備火繩槍步兵的人數多一倍多。這種更密集的步兵戰鬥隊形,不但大大增加了每米正面的火器密度,而且也使抵抗騎兵攻擊的刺刀屏障更密集。由於隧發槍裝彈速度快,步兵的戰鬥隊形縱深可從以前的6列橫隊變為3列橫隊,同時還能保持1/3的人裝填好彈準備射擊,因此,指揮官就可以在正面寬度不變的情況下,將步兵組成一個更加密集的戰鬥隊形。

    儘管燧發槍的出現,要求戰術隊形做出相應的變革,但在實際過程中,這一變革過程卻是很緩慢的。直到18世紀中期,許多國家的在作戰時還沒有采用適應隧發槍射擊特點的3列橫隊隊形,而仍然採用4列橫隊隊形。18世紀中期以後,各國才逐漸接受了這種可以同時射擊的3列橫隊隊形。射擊時,第一列跪著,第二列彎腰半蹲著,第三列則完全站著。還有一種同時的射擊的方法是,第一列仍跪著,第二列完全站立,第三列移動一下,從第二列士兵的間隙進行射擊。然而,採用第一種同時射擊的方法,第二列士兵的鎖骨很容易被擊傷,而採用第二種方法,第三列士兵射擊時又很容易傷著第二列士兵的手和胳膊,因此,三列士兵同時射擊很難完全令人滿意。最終,各國放棄了這種3列橫隊同時射擊的做法,當然,直到19世紀,這種做法才正式被取消。

  • 3 # 司馬英才

    鐵砂槍是撞擊黑火藥,利用槍管封閉火藥爆燃,體積猛烈擴張從而產生的高溫高壓燃氣向前方噴發,推動彈丸高速運動;繼而依靠彈丸去撞擊和殺傷目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鉛筆是誰發明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