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8801772764310
-
2 # 夢裡夢外
成年子女不出去工作待在家裡,讓父母供養著自己,啃老的人數越來越多。這種現象的形成,原因多樣,有社會競爭激烈的原因,也有父母從小嬌慣孩子的成分,更主要的是,孩子缺乏鬥志、沒有責任心、好逸惡勞,或者眼高手低。
啃老族中,有學歷低但卻怕出苦力的人,有剛畢業的大學生,因工作不如意待在家裡的人,也有幻想創業卻能力不足又不願給別人打工的人……這些人有的是不想啃老,但因處境不好而不得不如此;也有好逸惡勞,想讓父母養活自己一輩子的人。
但不管哪一種人,出於任何原因,啃老都是不孝順和沒有責任心的表現。仔細追究孩子的這些表現,與小時候所接受的不良教育息息相關,很多孩子之所以好逸惡勞、高不成低不就而成為啃老族中的一員,主要都是與父母小時候過於寵愛孩子,事事替孩子去辦所造成的。
父母沒有培養孩子獨立的能力、吃苦的精神,孩子長大後自然怕受苦累;父母對孩子出手大方,要什麼給什麼,孩子不知道父母掙錢的辛苦,長大後當然也就不會心疼父母。因此,拒絕孩子成為啃老族中的一員,還需要父母從小對孩子進行教育。
父母應該這樣做
方法一:讓孩子儘早參加勞動
父母在孩子小時候,就要有意識地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儘早讓孩子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這樣不但能夠鍛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還能培養孩子吃苦耐勞的精神,避免孩子將來因受不了苦而啃老。
方法二:儘量多教孩子些技能
父母在孩子學習之餘,還應該根據孩子的愛好,儘量多教孩子一些技能,比如孩子喜歡畫畫,父母可以給孩子報繪畫班,孩子喜歡跳舞,可以給孩子報一個舞蹈班等。教會孩子多種技能,就會使孩子多幾份就業的機會。
方法三:培養孩子獨立的精神
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就要培養孩子的獨立精神,小事大事儘量讓孩子自己獨立完成,遇到問題讓孩子獨自解決,孩子如果做不好,父母可以去引導,但不能直接替孩子去做。孩子有了獨立的精神,長大後才不會依賴父母。
方法四:培養孩子的競爭觀念
現在的社會競爭很激烈,尤其是在就業方面,人多職位少,不敢競爭或者競爭失敗者只能待在家裡啃老。因此,父母需要讓孩子學會與人競爭,勇於與人競爭。使孩子在競爭中不斷完善自己,爭取在競爭中取得勝利。
方法五:教孩子學會承擔責任
責任心對任何人來說都很重要,一個有責任心的人才會把自己應該擔負的責任,想盡辦法勇敢地承擔起來,而不是去找種種藉口。因此父母從小培養孩子的,中9國教1育集5團 有利於孩子長大成人後承擔起孝敬父母的義務,而不是讓父母養活自己。
方法六:讓孩子在挫折中成長
生活中挫折隨處可見,孩子長大後離開父母身邊後遇到的挫折會更多,因此,父母需要讓孩子在挫折中成長,不能什麼事情都替孩子做好,太一帆風順的孩子長大後遇到挫折就會退縮,很可能就會待在家裡啃老。
孩子長大成年後待在家裡啃老,是父母的淒涼,更是孩子的悲哀。因此,父母要拒絕孩子啃老,孩子也要主動承擔起責任出去賺錢,孝順父母的同時也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回覆列表
原因:啃老族的誕生多半是因為兒時父母過於溺愛的行為而導致的。大多數啃老族們因為從小依賴父母習慣了,失去了在生活中和社會上獨立自理的能力,而且也養成了懶惰和只接受別人的勞動果實的習慣,因而長大了還只會在父母的羽翼下生活。
“啃老族”的行為與不當育兒方式有關。
為什麼當代社會出現了很多成年之後還依賴父母生活的“啃老族”?幼兒教育專家認為,“啃老族”的行為與他們在6歲前受到的不當育兒方式有關。
在鄭州召開的中國幼兒教師發展論壇上,幼兒教育專家認為,父母對6歲以下兒童不當的教育方式,導致他們成年以後缺乏獨立意識和獨立能力,“啃老族”就是鮮活的例子。成年以後,在經濟、心理、生活等方面缺乏獨立意識和獨立能力,依然依靠父母的人被形象地稱為“啃老族”。
中國園長髮展論壇主席、幼兒教育專家李俊傑說:“就拿吃飯來說,孩子都好幾歲了,父母還給孩子餵飯;或者當孩子自己吃飯把飯灑出來時,一些父母不是耐心提醒、糾正動作,而是對孩子大聲呵斥,這對孩子的獨立精神和自信心都是一種打擊。”
致力於幼兒教育科學普及工作的學前教育碩士李俊傑說:“對兒童正常行為的壓制和約束,不利於培養孩子獨立、自信的品格。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變得依賴父母,做事情畏首畏尾。”
專家認為,讓孩子自己吃飯,不僅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獨立精神和自信心,還有利於培養孩子的手眼協調性,對以後孩子學寫字、學畫畫以及培養動手能力都很有幫助。
根據學前教育理論,正常情況下,一個人的個性和心理素質在6歲以前基本定型,如果兒童6歲以前養成過多依賴父母的習慣,那麼以後再培養他獨立、自信、頑強的品格就會相當困難。
人們對中小學教育已經十分重視,但是對於幼兒教育關注不夠。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是獨生子女,父母和老人都是圍著小孩轉,為孩子想是就應該,不知華人是否發現這樣的奇怪現象,明明是小孩子什麼都懂了,可父母呀老人呀都要說孩子還小,不懂事,這個“不懂事”的年齡是越來越大,不是6歲以下了,實際上,父母對10歲甚至15歲以下兒童的教育方式,都是以溺愛型居多,這樣當然就會直接影響成年以後的行為方式。6歲以前不當教育方式的後果,就難以挽回了,更何況是15歲以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