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目前在太空中走得最遠的人類文明“使者”———美國“旅行者1號”探測器,正在向太陽系邊界逼近
2、1969年7月21日“阿波羅”飛船上載有三名航天員,指令長是尼爾·阿姆斯特朗,登月艙駕駛員是埃德溫·奧爾德林登上月球。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
3、重大突破
1961年4月12日蘇聯著名宇航員加加林乘坐"東方"號宇宙飛船繞地球飛行一週,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飛出 地球的人。
1969年7月20日美國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乘坐"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登上月球,成為世界上第一個 登上月球的宇航員。
1971年4月蘇聯第一個"禮炮"號空間站發射上天;屬於第三代的空間站"和平"號於1986年2月20日由"質 子"號運載火箭送入近地軌道。
1976年美國發射的"海盜"號飛船第一次登陸火星。
1988年11月15日莫斯科時間6時,蘇聯的拜科努爾航天中心成功地發射了第一架太空梭"暴風雪"號。
1995年6月-7月美國"阿特蘭蒂斯"太空梭和俄羅斯"和平"號軌道空間站首次對接成功。
1996年12月16日俄首次成功地在"和平"號軌道站培育並收穫第一批太空小麥,這次實驗採用的是墨西哥矮小型雜交小麥,從播種到成熟僅用97天,與地球上的生長週期相同,這證明生物在太空是可以生長髮育的,對於人類在未來星際飛行中解決食品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人類發現了繞太陽轉的九大行星之外,仍有不確定的行星在圍繞太陽轉;美國向火星發射的探測器傳回資訊,證實火星上有生命存在,其證據是發現火星上有生命產生的甲烷氣體;探索月球,證實月球上有水存在,且在月球地層之下...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執行最久的太空飛船是“旅行者1號”和“旅行者2號”,它們於1977年升空,目前仍然運轉良好。“旅行者1號”即將離開太陽系,進入星際空間。“旅行者2號”先於“旅行者1號”發射,是唯一一艘用於探索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太空飛船。
南加州大學歷史學家彼得•維斯特維克指出,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在太空探索領域取得了諸多技術進步,包括帶有可快速修改的軟體的數字計算機、奈米技術、微型航天器、資料管理 技術,以及可用於日常領域的技術。此外,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研究還推動了地質學和氣象學等科學知識的發展,並不斷激勵年輕人學習數學和科學。
另一項重大成就是國際空間站,由美國、俄羅斯、加拿大、日本以及歐洲航天局成員國共同參與建造。國際空間站的前兩個元件於1998年升空。2000年,首批乘員登上國際空間站。國際空間站的面積超過一個足球場,是人類連續居住時間最長的載人飛船,並在繼續拓寬著太空研究的極限。
目前,國際空間站具有最先進的裝置,能夠支援物理學、遙感和蛋白質結晶實驗,以及有關人類骨骼與肌 肉、輻射、植物、流體等領域的研究。 太空梭退役和發展新的大型載人飛船,支援國際空間站和載人登陸小行星,支援月球、火星、木星等太陽系各類天體的探索,發射各類天文望遠鏡探索太陽系以外的世界等等,人類的太空探索歷經半個多世紀仍然蓬勃發展。
迄今為止,美國的太空探測器已經抵達了太陽系的主要天體型別和八大行星,旅行者2號甚至已經飛出太陽系邊界;歐洲、日本、印度也都在太空探索領域投入巨資。在這個似乎沒有直接經濟產出的領域,世界各大國為何捨得花錢,他們開展太空探索的目的是什麼?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從太空探索的主要特徵說起。
太空探索具有高投入、高風險、高回報特徵。 所謂高投入,即一項太空任務往往需要投入上億甚至數十數百億美元經費。目前還在火星上執行科學考察任務的好奇號火星車投入經費25 億美元。美國航天局近年來每年的預算支出穩定在180 億美元左右,而且在這幾年的經濟危機之中,雖然NASA 的經費預算縮減了10 億美元,但其在整個政府支出中的比例反而由1%增加到1.4%,可見航天對美國的重要性反而更高了。
太空探索的高風險是指太空探索從來都與失敗相伴相隨,屢敗屢戰的精神是太空探索的應有之義。1986 年,挑戰者號太空梭升空後不久爆炸,7 名宇航員全部遇難。太空探索是技術高度整合、系統高度複雜的重大科技工程,距離遙遠、通訊困難、操作複雜,一系列的技術困難不斷挑戰人類的能力極限。也正因為如此,其往往可以帶來以點帶面的效果,一個技術突破點可以創造一個新技術領域乃至催生新的產業。
太空探索還具有高回報的特徵。太空探索的高回報不僅體現在經濟效應,更體現在社會效應上。人類對未知領域天生充滿好奇,因此太空探索擁有強大的民意基礎。另外,太空探索的社會價值體現在它對全民族和全人類創新精神的激勵上。太空探索既是充滿挑戰的旅程,也太空探索的另外一個重要目的是開啟人類的未來之路。
太空探索也是國際合作的重要領域。以科學為目的的太空探索是全人類共同的事業。透過多國合作,可以分擔經費風險。此外,太空探索麵臨的技術挑戰也往往需要透過國際合作,發揮各自的技術優勢加以應對。由美國、俄羅斯、歐洲航天局等16 國聯合建立國際空間站就是太空探索國際合作的一個成功範例。
太空探索僅僅是開始,在新的世紀里人們將實現更偉大的理想:對太陽以及日地空間進行全方位的勘測,獲取地球上缺少的資源和其他能源,藉助引力波對遙遠的宇宙將看的更加清楚,在宇宙起源、太陽系起源、地球和生命起源等問題上我們將更接近於真理,但是太空如此浩瀚無垠,太空探索永無止境。
1、 目前在太空中走得最遠的人類文明“使者”———美國“旅行者1號”探測器,正在向太陽系邊界逼近
2、1969年7月21日“阿波羅”飛船上載有三名航天員,指令長是尼爾·阿姆斯特朗,登月艙駕駛員是埃德溫·奧爾德林登上月球。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
3、重大突破
1961年4月12日蘇聯著名宇航員加加林乘坐"東方"號宇宙飛船繞地球飛行一週,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飛出 地球的人。
1969年7月20日美國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乘坐"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登上月球,成為世界上第一個 登上月球的宇航員。
1971年4月蘇聯第一個"禮炮"號空間站發射上天;屬於第三代的空間站"和平"號於1986年2月20日由"質 子"號運載火箭送入近地軌道。
1976年美國發射的"海盜"號飛船第一次登陸火星。
1988年11月15日莫斯科時間6時,蘇聯的拜科努爾航天中心成功地發射了第一架太空梭"暴風雪"號。
1995年6月-7月美國"阿特蘭蒂斯"太空梭和俄羅斯"和平"號軌道空間站首次對接成功。
1996年12月16日俄首次成功地在"和平"號軌道站培育並收穫第一批太空小麥,這次實驗採用的是墨西哥矮小型雜交小麥,從播種到成熟僅用97天,與地球上的生長週期相同,這證明生物在太空是可以生長髮育的,對於人類在未來星際飛行中解決食品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人類發現了繞太陽轉的九大行星之外,仍有不確定的行星在圍繞太陽轉;美國向火星發射的探測器傳回資訊,證實火星上有生命存在,其證據是發現火星上有生命產生的甲烷氣體;探索月球,證實月球上有水存在,且在月球地層之下...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執行最久的太空飛船是“旅行者1號”和“旅行者2號”,它們於1977年升空,目前仍然運轉良好。“旅行者1號”即將離開太陽系,進入星際空間。“旅行者2號”先於“旅行者1號”發射,是唯一一艘用於探索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太空飛船。
南加州大學歷史學家彼得•維斯特維克指出,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在太空探索領域取得了諸多技術進步,包括帶有可快速修改的軟體的數字計算機、奈米技術、微型航天器、資料管理 技術,以及可用於日常領域的技術。此外,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研究還推動了地質學和氣象學等科學知識的發展,並不斷激勵年輕人學習數學和科學。
另一項重大成就是國際空間站,由美國、俄羅斯、加拿大、日本以及歐洲航天局成員國共同參與建造。國際空間站的前兩個元件於1998年升空。2000年,首批乘員登上國際空間站。國際空間站的面積超過一個足球場,是人類連續居住時間最長的載人飛船,並在繼續拓寬著太空研究的極限。
目前,國際空間站具有最先進的裝置,能夠支援物理學、遙感和蛋白質結晶實驗,以及有關人類骨骼與肌 肉、輻射、植物、流體等領域的研究。 太空梭退役和發展新的大型載人飛船,支援國際空間站和載人登陸小行星,支援月球、火星、木星等太陽系各類天體的探索,發射各類天文望遠鏡探索太陽系以外的世界等等,人類的太空探索歷經半個多世紀仍然蓬勃發展。
迄今為止,美國的太空探測器已經抵達了太陽系的主要天體型別和八大行星,旅行者2號甚至已經飛出太陽系邊界;歐洲、日本、印度也都在太空探索領域投入巨資。在這個似乎沒有直接經濟產出的領域,世界各大國為何捨得花錢,他們開展太空探索的目的是什麼?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從太空探索的主要特徵說起。
太空探索具有高投入、高風險、高回報特徵。 所謂高投入,即一項太空任務往往需要投入上億甚至數十數百億美元經費。目前還在火星上執行科學考察任務的好奇號火星車投入經費25 億美元。美國航天局近年來每年的預算支出穩定在180 億美元左右,而且在這幾年的經濟危機之中,雖然NASA 的經費預算縮減了10 億美元,但其在整個政府支出中的比例反而由1%增加到1.4%,可見航天對美國的重要性反而更高了。
太空探索的高風險是指太空探索從來都與失敗相伴相隨,屢敗屢戰的精神是太空探索的應有之義。1986 年,挑戰者號太空梭升空後不久爆炸,7 名宇航員全部遇難。太空探索是技術高度整合、系統高度複雜的重大科技工程,距離遙遠、通訊困難、操作複雜,一系列的技術困難不斷挑戰人類的能力極限。也正因為如此,其往往可以帶來以點帶面的效果,一個技術突破點可以創造一個新技術領域乃至催生新的產業。
太空探索還具有高回報的特徵。太空探索的高回報不僅體現在經濟效應,更體現在社會效應上。人類對未知領域天生充滿好奇,因此太空探索擁有強大的民意基礎。另外,太空探索的社會價值體現在它對全民族和全人類創新精神的激勵上。太空探索既是充滿挑戰的旅程,也太空探索的另外一個重要目的是開啟人類的未來之路。
太空探索也是國際合作的重要領域。以科學為目的的太空探索是全人類共同的事業。透過多國合作,可以分擔經費風險。此外,太空探索麵臨的技術挑戰也往往需要透過國際合作,發揮各自的技術優勢加以應對。由美國、俄羅斯、歐洲航天局等16 國聯合建立國際空間站就是太空探索國際合作的一個成功範例。
太空探索僅僅是開始,在新的世紀里人們將實現更偉大的理想:對太陽以及日地空間進行全方位的勘測,獲取地球上缺少的資源和其他能源,藉助引力波對遙遠的宇宙將看的更加清楚,在宇宙起源、太陽系起源、地球和生命起源等問題上我們將更接近於真理,但是太空如此浩瀚無垠,太空探索永無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