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山月》作者:李白 年代:唐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賞析:這首詩描繪了邊塞的風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層轉入戍卒與思婦兩地相思的痛苦。開頭的描繪都是為後面作渲染和鋪墊,而側重寫望月引起的情思。“關山月”是樂府舊題。《樂府古題要解》:“‘關山月’,傷離別也。”李白的這首詩,在內容上繼承了古樂府,但又有極大的提高。開頭四句,可以說是一幅包含著關、山、月三種因素在內的遼闊的邊塞圖景。我們在一般文學作品裡,常常看到“月出東海”或“月出東山”一類描寫,而天山在中國西部,似乎應該是月落的地方,何以說“明月出天山”呢?原來這是就徵人角度說的。徵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東望,所看到的是明月從天山升起的景象。天山雖然不靠海,但橫亙在山上的雲海則是有的。詩人把似乎是在人們印象中只有大海上空才更常見的雲月蒼茫的景象,與雄渾磅礴的天山組合到一起,顯得新鮮而壯觀。這樣的境界,在一般才力薄弱的詩人面前,也許難乎為繼,但李白有的是筆力。接下去“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範圍比前兩句更為廣闊。宋代的楊齊賢,好象唯恐“幾萬裡”出問題,說是:“天山至玉門關不為太遠,而曰幾萬裡者,以月如出於天山耳,非以天山為度也。”用想象中的明月與玉門關的距離來解釋“幾萬裡”,看起來似乎穩妥了,但李白是講“長風”之長,並未說到明月與地球的距離。其實,這兩句仍然是從征戍者角度而言的,士卒們身在西北邊疆,月光下佇立遙望故園時,但覺長風浩浩,似掠過幾萬里中原國土,橫度玉門關而來。如果聯絡李白《子夜吳歌》中“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來進行理解,詩的意蘊就更清楚了。這樣,連同上面的描寫,便以長風、明月、天山、玉門關為特徵,構成一幅萬里邊塞圖。這裡表面上似乎只是寫了自然景象,但只要設身處地體會這是徵人東望所見,那種懷念鄉土的情緒就很容易感覺到了。2.《中秋月》作者:蘇軾 年代:宋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賞析:這首小詞 ,題為“中秋月 ”,自然是寫“人月圓”的喜悅;調寄《陽關曲 》,則又涉及別情。記述的是作者與其胞弟蘇轍久別重逢,共賞中秋月的賞心樂事,同時也抒發了聚後不久又得分手的哀傷與感慨。這首詞從月色的美好寫到“人月圓”的愉快,又從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 ,歸結到別情。形象集中,境界高遠 ,語言清麗,意味深長。《陽關曲》原以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詩為歌詞,蘇軾此詞與王維詩平仄四聲,大體結合,是詞家依譜填詞之作。3.《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賞析:這首詩寫的是在寂靜的月夜思念家鄉的感受。詩的前兩句,是寫詩人在作客他鄉的特定環境中一剎那間所產生的錯覺。一個獨處他鄉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還能沖淡離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心頭就難免泛起陣陣思念故鄉的波瀾。何況是在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動地表達了詩人睡夢初醒,迷離恍惚中將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誤作鋪在地面的濃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潔,又表達了季節的寒冷,還烘托出詩人飄泊他鄉的孤寂淒涼之情。詩的後兩句,則是透過動作神態的刻畫,深化思鄉之情。“望”字照應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詩人已從迷朦轉為清醒,他翹首凝望著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鄉也正處在這輪明月的照耀下。於是自然引出了“低頭思故鄉”的結句。“低頭”這一動作描畫出詩人完全處於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那家鄉的父老兄弟、親朋好友,那家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華與往事……無不在思念之中。一個“思”字所包涵的內容實在太豐富了。 明人胡應麟說:“太白諸絕句,信口而成,所謂無意於工而無不工者。”(《詩藪·內編》卷六)王世懋認為:“(絕句)盛唐惟青蓮(李白)、龍標(王昌齡)二家詣極。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藝圃擷餘》)怎樣才算“自然”,才是“無意於工而無不工”呢?這首《靜夜思》就是個樣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來,說是“妙絕古今”。4.《月夜憶舍弟》作者:杜甫 年代:唐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賞析:戍樓上更鼓咚咚響,道路上行人無影蹤。邊城荒蕪秋風涼,只聽見孤雁哀鳴。今夜霜露格外白,仍是故鄉的親切,月亮也是故鄉的明亮。兄弟離散各一方,家已殘破,生死訊息何處尋?書信久已不能抵,何況戰火還沒有停息。這首詩的第一句“戍鼓斷人行”,在一開始就點出了“深夜”和“戰時”那種戒備森嚴、冷清的樣子。第二句的“邊秋”和“雁聲”則更加說明了他在懷念他的手足時候的季節和地點。當時的季節正好是秋天,花草樹木都開始凋謝,而自己又是身處在邊境,再加上孤雁悽慘的哀叫聲,就更令人覺得空虛寂寞了。“露從今夜白”這一句,則是寫出了當時的節氣,而白露又可以和下一句的明月相互呼應,如此一來,我們就可以由“白色”這個顏色來感受出當時那種冷清的樣子。最後四句,杜甫則是在描寫他思念兄弟的情懷。因為戰爭的關係,他和自己的弟弟們都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第六句的“無家”則讓人更覺得悲哀,因為他不僅和親人分離,連老家也都因為戰爭的關係而破壞了。最後兩句,他則描寫出因為戰爭的關係,又收不到家書,因此對大家的安危感到十分憂心的心情;特別是第八句的“未休兵”三個字,又可以和第一句互相呼應,整首詩在情感的表達上非常的完整。5.《望月懷遠》作者:張九齡 年代:唐賞析:《望月懷遠》是作者在離鄉時,望月而思念遠方親人及妻子而寫的。古人對月,有著深厚的感情,聯想非常豐富。望月懷人,常常成為古詩詞中的題材,但像張九齡寫得如此幽清淡遠,深情綿邈,卻不多見。詩是透過主人公望月時思潮起伏的描寫,來表達詩人對遠方之人殷切懷念的情思的。
1.《關山月》作者:李白 年代:唐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賞析:這首詩描繪了邊塞的風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層轉入戍卒與思婦兩地相思的痛苦。開頭的描繪都是為後面作渲染和鋪墊,而側重寫望月引起的情思。“關山月”是樂府舊題。《樂府古題要解》:“‘關山月’,傷離別也。”李白的這首詩,在內容上繼承了古樂府,但又有極大的提高。開頭四句,可以說是一幅包含著關、山、月三種因素在內的遼闊的邊塞圖景。我們在一般文學作品裡,常常看到“月出東海”或“月出東山”一類描寫,而天山在中國西部,似乎應該是月落的地方,何以說“明月出天山”呢?原來這是就徵人角度說的。徵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東望,所看到的是明月從天山升起的景象。天山雖然不靠海,但橫亙在山上的雲海則是有的。詩人把似乎是在人們印象中只有大海上空才更常見的雲月蒼茫的景象,與雄渾磅礴的天山組合到一起,顯得新鮮而壯觀。這樣的境界,在一般才力薄弱的詩人面前,也許難乎為繼,但李白有的是筆力。接下去“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範圍比前兩句更為廣闊。宋代的楊齊賢,好象唯恐“幾萬裡”出問題,說是:“天山至玉門關不為太遠,而曰幾萬裡者,以月如出於天山耳,非以天山為度也。”用想象中的明月與玉門關的距離來解釋“幾萬裡”,看起來似乎穩妥了,但李白是講“長風”之長,並未說到明月與地球的距離。其實,這兩句仍然是從征戍者角度而言的,士卒們身在西北邊疆,月光下佇立遙望故園時,但覺長風浩浩,似掠過幾萬里中原國土,橫度玉門關而來。如果聯絡李白《子夜吳歌》中“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來進行理解,詩的意蘊就更清楚了。這樣,連同上面的描寫,便以長風、明月、天山、玉門關為特徵,構成一幅萬里邊塞圖。這裡表面上似乎只是寫了自然景象,但只要設身處地體會這是徵人東望所見,那種懷念鄉土的情緒就很容易感覺到了。2.《中秋月》作者:蘇軾 年代:宋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賞析:這首小詞 ,題為“中秋月 ”,自然是寫“人月圓”的喜悅;調寄《陽關曲 》,則又涉及別情。記述的是作者與其胞弟蘇轍久別重逢,共賞中秋月的賞心樂事,同時也抒發了聚後不久又得分手的哀傷與感慨。這首詞從月色的美好寫到“人月圓”的愉快,又從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 ,歸結到別情。形象集中,境界高遠 ,語言清麗,意味深長。《陽關曲》原以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詩為歌詞,蘇軾此詞與王維詩平仄四聲,大體結合,是詞家依譜填詞之作。3.《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賞析:這首詩寫的是在寂靜的月夜思念家鄉的感受。詩的前兩句,是寫詩人在作客他鄉的特定環境中一剎那間所產生的錯覺。一個獨處他鄉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還能沖淡離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心頭就難免泛起陣陣思念故鄉的波瀾。何況是在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動地表達了詩人睡夢初醒,迷離恍惚中將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誤作鋪在地面的濃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潔,又表達了季節的寒冷,還烘托出詩人飄泊他鄉的孤寂淒涼之情。詩的後兩句,則是透過動作神態的刻畫,深化思鄉之情。“望”字照應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詩人已從迷朦轉為清醒,他翹首凝望著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鄉也正處在這輪明月的照耀下。於是自然引出了“低頭思故鄉”的結句。“低頭”這一動作描畫出詩人完全處於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那家鄉的父老兄弟、親朋好友,那家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華與往事……無不在思念之中。一個“思”字所包涵的內容實在太豐富了。 明人胡應麟說:“太白諸絕句,信口而成,所謂無意於工而無不工者。”(《詩藪·內編》卷六)王世懋認為:“(絕句)盛唐惟青蓮(李白)、龍標(王昌齡)二家詣極。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藝圃擷餘》)怎樣才算“自然”,才是“無意於工而無不工”呢?這首《靜夜思》就是個樣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來,說是“妙絕古今”。4.《月夜憶舍弟》作者:杜甫 年代:唐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賞析:戍樓上更鼓咚咚響,道路上行人無影蹤。邊城荒蕪秋風涼,只聽見孤雁哀鳴。今夜霜露格外白,仍是故鄉的親切,月亮也是故鄉的明亮。兄弟離散各一方,家已殘破,生死訊息何處尋?書信久已不能抵,何況戰火還沒有停息。這首詩的第一句“戍鼓斷人行”,在一開始就點出了“深夜”和“戰時”那種戒備森嚴、冷清的樣子。第二句的“邊秋”和“雁聲”則更加說明了他在懷念他的手足時候的季節和地點。當時的季節正好是秋天,花草樹木都開始凋謝,而自己又是身處在邊境,再加上孤雁悽慘的哀叫聲,就更令人覺得空虛寂寞了。“露從今夜白”這一句,則是寫出了當時的節氣,而白露又可以和下一句的明月相互呼應,如此一來,我們就可以由“白色”這個顏色來感受出當時那種冷清的樣子。最後四句,杜甫則是在描寫他思念兄弟的情懷。因為戰爭的關係,他和自己的弟弟們都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第六句的“無家”則讓人更覺得悲哀,因為他不僅和親人分離,連老家也都因為戰爭的關係而破壞了。最後兩句,他則描寫出因為戰爭的關係,又收不到家書,因此對大家的安危感到十分憂心的心情;特別是第八句的“未休兵”三個字,又可以和第一句互相呼應,整首詩在情感的表達上非常的完整。5.《望月懷遠》作者:張九齡 年代:唐賞析:《望月懷遠》是作者在離鄉時,望月而思念遠方親人及妻子而寫的。古人對月,有著深厚的感情,聯想非常豐富。望月懷人,常常成為古詩詞中的題材,但像張九齡寫得如此幽清淡遠,深情綿邈,卻不多見。詩是透過主人公望月時思潮起伏的描寫,來表達詩人對遠方之人殷切懷念的情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