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74056550451

    寓言原文:楚人有涉①江者②,其劍自舟中墜於水 ,遽③契④(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劍之所從墜⑤。”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⑥,而劍不行,求劍若⑦此⑧,不亦惑乎?——(出自《 呂氏春秋.察今》)翻譯: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他的劍從船裡掉到水中,他立即在船邊上 刻舟求劍刻了個記號,說:“這兒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這個 楚華人)從他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尋找劍。 船已經前進了,但是劍不會隨船前進,像這樣找劍,不是很糊塗嗎?

  • 2 # lanfengz3

    《憫農》講述了勞動的艱辛,勞動果實來之不易,告訴人們應該節約食物,不浪費。

    《憫農二首》是唐代詩人李紳的組詩作品,這組詩反映了中國封建時代農民的生存狀態。

    第一首詩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到處碩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農民辛勤勞動獲得豐收卻兩手空空、慘遭餓死的現實問題;

    第二首詩描繪了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田裡勞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現了農民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最後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樣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真摯的同情之心。

    作品原文如下:

    憫農二首

    朝代:中唐

    其一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其二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白話譯文:

    其一

    春天播種下一粒種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穫很多的糧食。

    天下沒有一塊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種田的農夫餓死。

    其二

    農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曬下鋤禾,汗水從身上滴在禾苗生長的土地上。

    又有誰知道盤中的飯食,每顆每粒都是農民用辛勤的勞動換來的呢?

    擴充套件資料:

    《憫農二首》全詩風格簡樸厚重,語言通俗質樸,音節和諧明快,並運用了虛實結合與對比手法,增強了詩的表現力。這兩首詩不僅在民間廣泛流傳,在文學史上亦有一定影響,近代以來更作為思想教材選入了小學教科書。

    這兩首詩所抒寫的內容是人們經常接觸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許多熟視無睹的情況,如果一旦有人加以點撥,或道明實質,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種道理,就會覺得很醒目,很清楚,從而加深了認識。

    詩人在闡明上述的內容時,不是空洞抽象地敘說和議論,而是採用鮮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對比來揭露問題和說明道理,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尿味重,有氣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