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談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唐·李白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唐·王之渙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唐·杜甫
黃河,從古到今您孕育了多少高風亮節的民族詩人,他們豪情萬丈將黃河高唱;
黃河,您哺育了黃河兩岸一代又一代,您孕育了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光輝燦爛的華夏文明;
黃河,您從青藏高原噴薄而出,一路攜浪帶沙呼嘯而至,造就了多少不屈不撓鐵骨錚錚的中華兒女;
黃河,您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您是我們的----母親河。
您是壯闊的,渾厚的,奔放的,粗獷的。然而,你看到了它的苦難嗎?
你知道黃河船伕們浪口波尖奮力苦爭的情景嗎?
生活在黃河上的船伕們,每日艱辛、無畏地勞作在船上,風浪,將他們的臉刻滿皺紋;雨雪,將他們的鬚髮染成霜白;黃沙,將他們寶貴的生命奪走;他們是脆弱的,他們是堅強的;他們是貧窮的,可他們驕傲、他們自豪,因為他們是黃河上的船伕,唯一敢在黃河的浪尖高歌起舞的真漢子!偶爾遇風平浪靜時,他們或同船的船伕之間,或相互交錯而過的兩船船伕之間,便時常會唱起有問有答的船伕們自己的歌——《黃河船伕曲》。
你不妨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在那氣象萬千的西北高原上,千山萬壑,峰巒重重,黃河像一條桀驁不馴的巨龍,從極高極遠的狹隘中衝出······一首《黃河船伕曲》緩緩唱響:
它是用真心、真情、真意唱出的,是用汗水、淚水、苦水唱出的,是用苦難、苦力、苦焦唱出的是用生存、生活、生命唱出的,······
我喜歡它精巧的對答、畫面的壯美;我喜歡它意境的開闊、歌句的壯美;我喜歡它數字的吉祥、內涵的厚美;我喜歡它音域的寬廣、韻律的優美;我喜歡它氣韻的迴旋、氣流的暢美,我喜歡它神韻的逼真、情趣的精美。
我喜歡它的語句如黃河浪濤浪浪前推,我喜歡它的聲音如船伕號子聲聲蕩氣,我喜歡它的韻味如黃河漩渦圈圈旋迴,我喜歡它的氣勢如黃河決堤步步千米,我喜歡它的情感如黃河瀑布刷刷瀉飛。
我喜歡它是因為它傳出了黃河的心跳,它唱出了群山的脈動,它響出了高原的鳴鼓,它發出了蒼天的氣息。
這是一首樸素、短小、精悍並具有鮮明形象的民歌。從它的音調風格來看,有著陝北
黃河九曲
的特點。它的旋律線給人一種起伏、搖盪的感覺,就像是在船上;它的節奏和速度,既平穩而又具有一定力度,這就讓人感覺不是在激流險灘之中,而是在較寬闊平靜的水面上行進;從整個情緒來看,是遼闊而開朗的,使人想象黃河是寬闊深廣博大的的;透過歌詞內容,彷彿又看到黃河迂迴曲折的河道及無數船隻和艄公形象······
《黃河船伕曲》不止歌美曲美,作者的品格更美。它不是歌使人更美,而是人使歌更美。
1920年左右,陝北佳縣螅鎮荷葉坪村春節表演搬水船節目,黃河船伕李思命出演艄公,以艄公與坐船姑娘對唱的形式脫口唱出了《黃河船伕曲》。當時,他只是傳達自己真切的人生感受,可演出結束後,村裡人都誇他詞遍的好,曲唱的好,看了解饞,聽了快活。
1942年前後,延安“魯藝”音樂系師生在晉、陝交界的黃河岸邊採集民間音樂時,從一位船工那裡記錄下來這首歌。當地船工大多從事“擺渡”勞動,“擺渡”的節奏性不強,勞動氣氛也比較和緩,所以這類“船伕曲”也較為自由、舒展。
1957年農曆七月,79歲的李思命去山西叢羅峪趕集,歸途所乘渡船因超載沉沒,危急關頭,他奮不顧身搶救落水者,卻終因年老體邁力竭而魂歸黃河。有什麼樣的人品、人格就有什麼樣的歌,李思命最後一次用生命唱的《黃河船伕曲》驚天動地、震撼山河。
20世紀50年代初,這首歌曲收入《陝甘寧老根據地民歌選》,近年來,一些電影、電視片用這首民歌的原始錄音作為插曲,一些大型歌舞晚會也將其作為獨唱節目,使之在全國流傳。李思命萬萬沒有想到,當初他那不經意間的鄉野一唱,唱響了歷史,唱響了現在,唱響了中華。《黃河船伕曲》的歌詞分上下兩闕,上闕設問,下闕酬答。“問答式”在中國民歌中頗為多見,但如此之“問”之“答”似僅存一例。問句語言雖質樸、平實,但立意高遠,氣勢磅礴,從黃河的“彎”到“彎”裡的船,再從船上的“竿”到持竿的梢工……,環環相扣,層層設問,構成了嚴密的邏輯體系;這樣的設問,實質上是代表全民族向自然、向歷史發出詰問,給人以天地悠悠、感慨萬千的震撼。曲調與歌詞相呼應,句首的兩小節五個音是全曲音調的濃縮,接下去是四個基本重複的樂句,似呼喚,似設問,又如自嘆,彷彿要把我們民族五千年的滄桑一瀉而盡這首歌在調式上也極有特色。答句只把“你”改作“我”,把“幾十幾”改作“九十九”,兩個字的變動就使歌詞達到了歎為觀止的完美境界。它是雲彩和黃河流水傳情的歌,是雷聲和閃電交鋒的戰歌,是船伕和大自然的對話,是黃河在和船伕作答。
《黃河船伕曲》 前邊大部分都以A商調式進行,只是到最後一句才用轉調的方式轉到G徵調上來,。最後一句的一個五度跳進,突然使旋律轉入新調讓人感到既新穎又完整。此時,一種不屈的民族精神如異峰突起,一股民族浩氣永駐於天地之間。黃河邊上那勤勞勇敢、不怕困難的船伕就是我多災多難、不畏強暴、堅強不屈的祖國!
《黃河船伕曲》:它是船伕的頌歌,是天地的頌歌,是祖國的頌歌!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談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唐·李白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唐·王之渙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唐·杜甫
黃河,從古到今您孕育了多少高風亮節的民族詩人,他們豪情萬丈將黃河高唱;
黃河,您哺育了黃河兩岸一代又一代,您孕育了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光輝燦爛的華夏文明;
黃河,您從青藏高原噴薄而出,一路攜浪帶沙呼嘯而至,造就了多少不屈不撓鐵骨錚錚的中華兒女;
黃河,您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您是我們的----母親河。
您是壯闊的,渾厚的,奔放的,粗獷的。然而,你看到了它的苦難嗎?
你知道黃河船伕們浪口波尖奮力苦爭的情景嗎?
生活在黃河上的船伕們,每日艱辛、無畏地勞作在船上,風浪,將他們的臉刻滿皺紋;雨雪,將他們的鬚髮染成霜白;黃沙,將他們寶貴的生命奪走;他們是脆弱的,他們是堅強的;他們是貧窮的,可他們驕傲、他們自豪,因為他們是黃河上的船伕,唯一敢在黃河的浪尖高歌起舞的真漢子!偶爾遇風平浪靜時,他們或同船的船伕之間,或相互交錯而過的兩船船伕之間,便時常會唱起有問有答的船伕們自己的歌——《黃河船伕曲》。
你不妨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在那氣象萬千的西北高原上,千山萬壑,峰巒重重,黃河像一條桀驁不馴的巨龍,從極高極遠的狹隘中衝出······一首《黃河船伕曲》緩緩唱響:
它是用真心、真情、真意唱出的,是用汗水、淚水、苦水唱出的,是用苦難、苦力、苦焦唱出的是用生存、生活、生命唱出的,······
我喜歡它精巧的對答、畫面的壯美;我喜歡它意境的開闊、歌句的壯美;我喜歡它數字的吉祥、內涵的厚美;我喜歡它音域的寬廣、韻律的優美;我喜歡它氣韻的迴旋、氣流的暢美,我喜歡它神韻的逼真、情趣的精美。
我喜歡它的語句如黃河浪濤浪浪前推,我喜歡它的聲音如船伕號子聲聲蕩氣,我喜歡它的韻味如黃河漩渦圈圈旋迴,我喜歡它的氣勢如黃河決堤步步千米,我喜歡它的情感如黃河瀑布刷刷瀉飛。
我喜歡它是因為它傳出了黃河的心跳,它唱出了群山的脈動,它響出了高原的鳴鼓,它發出了蒼天的氣息。
這是一首樸素、短小、精悍並具有鮮明形象的民歌。從它的音調風格來看,有著陝北
黃河九曲
的特點。它的旋律線給人一種起伏、搖盪的感覺,就像是在船上;它的節奏和速度,既平穩而又具有一定力度,這就讓人感覺不是在激流險灘之中,而是在較寬闊平靜的水面上行進;從整個情緒來看,是遼闊而開朗的,使人想象黃河是寬闊深廣博大的的;透過歌詞內容,彷彿又看到黃河迂迴曲折的河道及無數船隻和艄公形象······
《黃河船伕曲》不止歌美曲美,作者的品格更美。它不是歌使人更美,而是人使歌更美。
1920年左右,陝北佳縣螅鎮荷葉坪村春節表演搬水船節目,黃河船伕李思命出演艄公,以艄公與坐船姑娘對唱的形式脫口唱出了《黃河船伕曲》。當時,他只是傳達自己真切的人生感受,可演出結束後,村裡人都誇他詞遍的好,曲唱的好,看了解饞,聽了快活。
1942年前後,延安“魯藝”音樂系師生在晉、陝交界的黃河岸邊採集民間音樂時,從一位船工那裡記錄下來這首歌。當地船工大多從事“擺渡”勞動,“擺渡”的節奏性不強,勞動氣氛也比較和緩,所以這類“船伕曲”也較為自由、舒展。
1957年農曆七月,79歲的李思命去山西叢羅峪趕集,歸途所乘渡船因超載沉沒,危急關頭,他奮不顧身搶救落水者,卻終因年老體邁力竭而魂歸黃河。有什麼樣的人品、人格就有什麼樣的歌,李思命最後一次用生命唱的《黃河船伕曲》驚天動地、震撼山河。
20世紀50年代初,這首歌曲收入《陝甘寧老根據地民歌選》,近年來,一些電影、電視片用這首民歌的原始錄音作為插曲,一些大型歌舞晚會也將其作為獨唱節目,使之在全國流傳。李思命萬萬沒有想到,當初他那不經意間的鄉野一唱,唱響了歷史,唱響了現在,唱響了中華。《黃河船伕曲》的歌詞分上下兩闕,上闕設問,下闕酬答。“問答式”在中國民歌中頗為多見,但如此之“問”之“答”似僅存一例。問句語言雖質樸、平實,但立意高遠,氣勢磅礴,從黃河的“彎”到“彎”裡的船,再從船上的“竿”到持竿的梢工……,環環相扣,層層設問,構成了嚴密的邏輯體系;這樣的設問,實質上是代表全民族向自然、向歷史發出詰問,給人以天地悠悠、感慨萬千的震撼。曲調與歌詞相呼應,句首的兩小節五個音是全曲音調的濃縮,接下去是四個基本重複的樂句,似呼喚,似設問,又如自嘆,彷彿要把我們民族五千年的滄桑一瀉而盡這首歌在調式上也極有特色。答句只把“你”改作“我”,把“幾十幾”改作“九十九”,兩個字的變動就使歌詞達到了歎為觀止的完美境界。它是雲彩和黃河流水傳情的歌,是雷聲和閃電交鋒的戰歌,是船伕和大自然的對話,是黃河在和船伕作答。
《黃河船伕曲》 前邊大部分都以A商調式進行,只是到最後一句才用轉調的方式轉到G徵調上來,。最後一句的一個五度跳進,突然使旋律轉入新調讓人感到既新穎又完整。此時,一種不屈的民族精神如異峰突起,一股民族浩氣永駐於天地之間。黃河邊上那勤勞勇敢、不怕困難的船伕就是我多災多難、不畏強暴、堅強不屈的祖國!
《黃河船伕曲》:它是船伕的頌歌,是天地的頌歌,是祖國的頌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