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吳一波
-
2 # 家庭醫生雜誌
獻血小板和獻全血是中國最常見的兩種獻血型別,這兩者是不一樣的,但是沒有優劣之分。
很多有輸血需要的患者並不是缺乏全血,而是血液裡面缺乏某種成分。如果患者只是缺乏血小板,卻只能透過輸入全血來治療,不僅要大量輸入才能讓血小板達到正常水平,而且血液裡面的其他成分會太高,存在一定的風險。而直接輸入血小板,可以更快更有效地緩解病情。
單獻血小板需要耗費更長的時間,但是身體的恢復會更快。普通全血獻血最多半年獻一次;而單採血小板的間隔期是不少於2個星期,一年不超過24次。此外,獻過血小板之後,至少要過了4個星期才能獻全血;獻過全血後,至少要過了3個月才能獻血小板。
獻全血的過程比較簡單:用採血針把200毫升或400毫升血液抽取到採血袋裡就可以了;而獻血小板要把血液抽入一個一次性的無菌密閉管路里面,用血細胞分離機把血小板單獨收到一個塑膠袋,剩餘部分同時回輸給獻血者,這個過程要重複好幾次,至少要45分鐘,多的甚至要90分鐘。採集好的血小板是黃色的。
此外,單採血小板比採全血的要求更高,如對血液黏稠度、血脂含量等都有一定的要求,而且獻血者的血管要比較明顯的,否則手臂在獻血之後容易出現瘀青。有些人符合獻全血的要求,但是不能只獻血小板。
首先,我們要了解到全血與成分血的各自概念。
全血,即為血液的全部成分,其中包括血漿和血細胞(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
成分血,即單指血液中的一種成分。目前常見的成分血的採集以血小板為主。
與捐獻全血不同,機採血小板是在獻血過程中讓流出的血液經過一次性密閉管道,由血液分離機分離採集出血小板後,再將血液剩餘部分輸回捐獻者體內。因此,機採血小板所用時間遠多於獻全血,通常每獻1個單位血小板,需要40—60分鐘。
各自優勢不同:單採血小板可做到物盡其用,病人“缺什麼就輸什麼”,大大減少血液的浪費,同時還提高了輸血的治療效果,降低由於輸全血而產生的不良反應的可能性。同時,對於捐獻者來說,獻血小板對機體的影響性遠低於捐獻全血。
但由於捐獻全血的方便快捷性,以及對獻血者的要求稍低(尤其是血管條件),也使得捐獻全血者的範圍更廣一些。
獻血的條件不同:獻全血需符合的基本條件:1)年齡在18-55週歲之間(現可申請延至60歲);2)體重:男性≥50kg,女性≥45kg;3)血壓:12-20/8-12Kpa,脈壓差:≥4Kpa(千帕)等
而獻血小板需符合的條件有:1)符合獻全血的健康檢查標準;2)各項檢查結果正常;3)血小板計數150 ×109—400×109/L;4)手臂上的靜脈較明顯,無進針不順史
捐獻後的恢復期不同:一次獻全血200-400ml所失的水和無機鹽在1-2小時便可得以補充;蛋白質1-2天內即可補足;白細胞、血小板約3天可恢復;而紅細胞則恢復期較長,需要大約半個月的時間。
相比之下,獻血小板的恢復期要短得多。健康人體內血小板數量充裕,捐出的血小板會在48至72小時內即恢復至獻前水平。
獻血的間隔期不同:按《獻血法》規定,每次獻全血限量200—400 ml,2次獻血間隔期為6個月。而單採血小板僅需間隔2周以上即可,每年不多於24次。單採血小板後與獻全血時間間隔不少於4周;獻全血後與單採血小板獻血時間間隔不少於3個月。
獻血反應的不同:獻血者在獻血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一系列全身性的非特異性反應,屬於應激反應。獻全血者的應急反應主要包括暈厥,抽搐,噁心,嘔吐,腹痛等副交感神經症狀,以及心悸,出冷汗等交感神經症狀,但不同個體的具體表現和反應程度會因人而異。
而機採血小板反應主要以枸櫞酸鈉引起低血鈣症為主。枸櫞酸鈉在臨床上作為體外血液抗凝劑使用,而採集血小板後的血液會重新輸回體內,這使得枸櫞酸鈉不可避免地進入體內,導致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發生。尤其注意的是,女性相對於男性來說更易發生低血鈣反應,因女性的血容量要低於男性,故女性在機採血小板時應做好預防性補鈣工作。
此外,獻血反應還與獻血環境,個人的心理素質,睡眠情況,飢餓疲勞程度等有很大關係。故捐獻者在獻血前的準備工作也很重要。
獻血前注意事項:1、學習獻血知識,消除緊張心理;
2、獻血前三天不要服藥;
3、獻血當天應按往常的習慣進餐,但不宜高脂肪或高蛋白食物;
5、保持睡眠充足,不宜做劇烈運動。
獻血後注意事項:
1、獻血完畢,針眼處要壓迫5-10分鐘,避免血液滲出;
2、要保護好靜脈穿刺部位,穿刺部位止血後不等於完全癒合,至少在24小時內不要被水浸潤,也不要被不潔物品汙染,更不要在靜脈穿刺部位揉搓;
3、獻血後當天不要從事體育比賽、通宵娛樂等活動;
4、飲食營養要適中,不要進食過量。
總之,無論是捐獻全血還是單採血小板,它們都是一種以救死扶傷為目的的志願無償奉獻行為。“獻血無礙健康,只需小小勇氣”,樹立正確的獻血觀念,普及科學的獻血知識,讓無償獻血事業成為一種新常態,讓“血友”無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