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幸運小胖紙

    既然你想知道,我就偷偷告訴你吧!

    我們現在吃的大米與古人說的米是不一樣的。

    古時候的中原位於北方,百姓以粟米為食,粟米(su mi)也叫做小米,是北方農作物

    曬乾脫殼以後可以食用,煮熟之後水面會漂浮一層米油,食用可以健脾胃。

    而現在所說的大米是南方作物(北方喜食麵食),一年倆至三熟,畝產約八百斤(我家就是每畝水田收七八百斤)

    可以看出來古代的米與現在的大米不是同一種作物,一個生長在北方,一個生長在南方,並且大小不一,可見是不相同的。

  • 2 # 花田一分

    我想說,我們現在吃的大米,和古人說的米是不一樣的,古人的米是小米,又叫粟,穀子。大米也叫穀子,又叫稻子,脫了殼叫大米。粟脫了殼叫小米,小米熬湯喝健脾胃,治失眠,陝北人用小米磨面,蒸成糕,蘸上糖汁,這要的年糕,只有過年過節才能吃上。小米產量很低,陝北人地多,人均十畝,廣種薄收,糧食基地人都不種這個。而大米,古代河姆渡人開始有種,但因為古代交通訊息堵塞,推廣遲緩,南方人以大米為主食,在偏遠貧困的南方,原來人吃米飯時泡菜就飯,北方人是有錢人先吃上大米,各種美味佳餚配菜,才慢慢民間也才開始吃的。因為古代經濟文化中心在北方,北方人以粟米為主食,所以古人說的米是小米。

  • 3 # 祥雲廣瑞

    當然不一樣。以有文字記載的為準,那麼,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吃的“五穀”只有麻、麥、粟、菽、稷。即:亞麻籽,大麥小麥,粘小米,大豆,不粘小米。相比之下,粟米最好吃,所以,流傳後世的有“頒胙”之禮。如祭祀孔子先師時,頒發給秀才的特殊食品,且只有秀才,才有資格享受。其實就是粟米蒸大塊豬肉。南方楚、吳、越、或有水稻、旱稻。明清後,稻穀各地各栽,品種繁多,白米,紅米,都有優良品種。惜產量不高,因而被淘汰出局的也不少!現在,有心的地方政府,也會出一些地方政策措施,號召恢復良種。一一東北大米,猜測與日本人的墾植團有某種程度的關係。

  • 4 # 鹹魚閒聊

    其實古人也是吃大米的,我們常說的五穀“稻,黍,稷,麥,菽”裡不就包含了水稻嗎,只是水稻在經過了人們幾千年的栽培改良之後,早已不是最初的品種,尤其是中國科學家袁隆平先生對雜交水稻的研究作出的巨大貢獻,使得如今的水稻產量大幅提高。那麼古人吃的米到底都是什麼呢?其實在古代,人們的主食就是開頭說的五穀,而古人吃的米當然也就包含在這五穀當中,下面我來一一介紹給大家。

    “稻”就是水稻,經過處理後就是人們吃的大米。據考古發現,大約在一萬三千年前的湖南與江西地區人類就開始食用水稻了,只不過那時候還處在舊石器時代,沒有磨製石器,只有打製石器,所以人們應該是直接咀嚼水稻原谷,並沒有掌握對水稻進一步加工的技術。直到1973年,考古學家在距今約7000年的浙江河姆渡遺址中發現了大量儲存完好的稻穀,以及大面積用稻稈,稻葉和木屑等構成的堆積層,經農史學家多次抽樣鑑定認定這些稻穀是人工栽培的水稻,由此證明了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食用水稻的國家,而“稻穀”也成了河姆渡文化的標誌性發現。後來隨著種植工具以及水稻培育技術的改進與發展,如今的水稻無論從形態,口感哪一方面都和以前的大不相同,但究其本質都是一樣的。只不過由於水稻對地理位置的要求很高,水稻的種植區域一直僅限於長江中下游地區,在以北方為中心的古代,水稻並不像小米,小麥那麼常見,所以大米在當時是貴族階層的專屬食物,普通百姓是很難吃到的。

    “黍”就是黃米,是產於北方的一種糧食。在河北磁山新石器遺址,山西萬榮荊村和甘肅秦安大地灣遺址中都發現了種植黍的證據,距今約有8000年前。黃米可以用來釀製黃米酒,製作糕點等,而用黃米制作的黃米饃饃是陝北一些地區過年必備的年夜飯。當然了在古代,尤其是磨製技術不發達的時代,黃米和小米,小麥一樣都是以蒸食為主。《詩經 魏風》中也有“碩鼠碩鼠,無食我黍”這樣的詩句。可見在古代北方黃河流域,黍是一種很常見的主食,但由於黃米不利於消化,所以人們慢慢就不將黃米作為主食了。

    “稷”又稱“粟”,脫殼處理後就是我們常吃的小米。這個我們都很熟悉了,中國種植粟已經有7000之久,小米和黃米我現在也分不大清,因為無論外觀還是顏色都很相似,從表面上看的話黃米貌似比小米顆粒大一些,在古代,小米也基本都是蒸著吃。

    “麥”就是我們現在吃的小麥,磨成粉之後可以做饅頭,包子,麵條等麵食。中國小麥種植的歷史比黍和稷要晚的多,大約是在公元前2000多年。最初小麥和小米一樣,都是蒸著食用,後來隨著石磨技術的改進與發展,食用小麥的方式逐漸由蒸食轉變為麵食,據有關學者推測,中國最晚在西漢便有了將小麥磨成麵粉製成麵餅的技術。而到了宋朝,麵食大行其道,基本取代了蒸食,在宋人的記載中由麵粉製作的麵食竟然多達幾十種。《水滸傳》中武大郎賣的炊餅其實就是類似現在的饅頭。

    “菽”就是大豆,主要就是黃豆,可以加工成豆腐等各種豆製品或者煉油。在古代特別是先秦時代,由於那時候不像現在有這麼多豐富的蔬菜可供人們挑選食用,所以大豆除了蒸食之外,還經常被用來做成醬,尤其是行軍打仗,士兵經常自備豆醬,既方便攜帶又方便食用。

    總的來說,古代人們吃的米有大米,小米,黃米,小麥之分,起先由於磨製技術不發達,這幾種作物的食用方法都很單一,就是直接蒸食(其實在古代大多數的食物都是蒸食的,所以先秦時代的青銅器中蒸器種類很多),後來隨著種植技術和石磨工具的發展,小麥的價值得到了體現,漸漸取代小米,黃米等穀物成為了人們的主食,再後來人們改良水稻,使得水稻產量得到極大提高,就形成了如今小麥和水稻平分秋色的局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後漢書鄭玄傳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