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真菌病害的研究在植物病理學的創立和發展中具有重要意義。德國德巴利(Heinrich Anton de Bary)最早研究小麥鏽病和馬鈴薯晚疫病等植物真菌病害,發現鏽菌的轉主寄生現象和“致病疫黴”對馬鈴薯的致病性,並發表《黑粉菌的研究》專著,開創了植物病理學這一學科,成為現代真菌學和植物病理學的奠基人。法國植物學家米拉德(Pierre Marie Alexis Millardet)發明的第一個殺菌劑——波爾多液,有效防治葡萄霜黴病和馬鈴薯晚疫病,開創了植物病害的化學防治研究。在植物病理學的近一百多年曆史中,許多學者對各類植物真菌病害,特別是小麥鏽病、馬鈴薯晚疫病和禾穀類黑粉病進行了大量研究,在病原物的形態、生理生化、致病力分化及侵染過程、病害迴圈和病害控制等方面,豐富了植物病理學的內容,推動了學科的發展。
plant fungous disease
曹以勤
由病原真菌侵染植物引起的侵染性病害。真菌病害是植物病害中數量最大的一類,約佔植物病害總數的70%~80%。許多為害重、分佈廣的作物病害,如鏽病、黑粉病、霜黴病、白粉病等都是由真菌引起的。絕大部分真菌病害是區域性性侵染病害,表現壞死、腐爛、畸形等症狀,少數真菌病害,如棉花枯、黃萎病和大麥條紋病是系統性侵染病害,表現萎蔫和條斑等症狀。多數真菌病害以病菌的有性孢子及有性器官越冬並引起初侵染,有的以厚垣孢子、菌核等休眠體越冬。生長季節則以無性孢子引起重複侵染,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病原真菌週年均以無性孢子引起重複侵染。真菌病害透過氣流、雨水、蟲媒等傳播,種苗帶菌的真菌病害,主要隨種苗調運引起遠距離傳播。真菌孢子萌發直接侵入寄主表皮細胞,或透過氣孔等自然孔口及傷口侵入植物。
重要性
植物真菌病害的研究在植物病理學的創立和發展中具有重要意義。德國德巴利(Heinrich Anton de Bary)最早研究小麥鏽病和馬鈴薯晚疫病等植物真菌病害,發現鏽菌的轉主寄生現象和“致病疫黴”對馬鈴薯的致病性,並發表《黑粉菌的研究》專著,開創了植物病理學這一學科,成為現代真菌學和植物病理學的奠基人。法國植物學家米拉德(Pierre Marie Alexis Millardet)發明的第一個殺菌劑——波爾多液,有效防治葡萄霜黴病和馬鈴薯晚疫病,開創了植物病害的化學防治研究。在植物病理學的近一百多年曆史中,許多學者對各類植物真菌病害,特別是小麥鏽病、馬鈴薯晚疫病和禾穀類黑粉病進行了大量研究,在病原物的形態、生理生化、致病力分化及侵染過程、病害迴圈和病害控制等方面,豐富了植物病理學的內容,推動了學科的發展。
分佈和為害
多數植物真菌病害分佈較廣,其分佈與寄主作物的栽培區域一致。有些真菌病害的地理分佈較特殊,如煤病、炭疽病、疫病等多發生在熱帶及亞熱帶,而某些葉斑病和菌核病主要發生在溫帶;由指霜黴屬(Peronosckerospora)、指梗霜黴屬(Sclerospora)和指疫黴屬(Sclerophthora)等真菌引起的禾穀類作物霜黴病,多在熱帶和亞熱帶國家和地區流行。有些世界性分佈的病害,如小麥的三種鏽病在同一國家不同區域的流行程度有明顯差異,中國的北方以條鏽病流行較普遍,南方以杆鏽流行為主,而葉鏽在各類地區均有不同程度的為害。
真菌病害主要造成農作物減產、降低農產品品質。1970年美國玉米大斑病流行使玉米減產165億千克;1950年中國小麥鏽病大發生損失小麥60億千克,1974年稻瘟病流行使稻穀產量損失60億千克,1980年玉米小斑病流行損失玉米17億千克。果蔬和薯類收穫後病害所致損失也很大。棉花發生枯、黃萎病後,衣分和絨長明顯降低,纖維品質變差;果樹和蔬菜受病原真菌侵染導致水果和蔬菜品質下降,影響其商品價格。有的真菌病害使農產品產生毒素,危及人、畜健康,例如感染赤黴病的小麥籽粒產生致嘔毒素和類雌性毒素,人畜食後引起嘔吐、腹瀉等中毒症狀;甘薯黑斑病病薯含有甘薯黑斑黴酮和甘薯黑斑黴二酮,人食後引起頭暈,牛食後發生氣喘病。
症狀特點
各類真菌所致病害的症狀具有各自的特點。卵菌中較低等的如錦黴、腐黴、疫黴等,多生活在水或潮溼土壤中,主要引起根腐和基腐;高等的卵菌如霜黴和白鏽菌,通常陸生,引致植物花、穗變形,發病部位分別出現霜黴層和白色皰斑;卵菌引起的葉斑往往沒有明顯的邊緣,呈失綠水漬狀。子囊菌和半知菌引起的病害常形成邊緣明顯的病斑,病組織上產生黴層或小黑點。擔子菌引起的病害主要是鏽病和黑粉病,症狀特點尤其明顯。真菌病害的主要症狀型別有:①壞死型。有猝倒、立枯、瘡痂、炭疽、潰瘍、穿孔和葉斑病等。②腐爛型。有苗腐、根腐、莖腐、杆腐、花腐和果腐病等。③畸形型。有癌腫、根腫、縮葉病等。④萎蔫型。有枯萎和黃萎病。此外,有些病害在發病部位出現具特徵性的病原真菌子實體,如霜黴、白鏽、白粉、煤汙、白絹、菌核、紫紋羽、黑粉和鏽病等。
病害診斷
常見的植物真菌病害可根據植物症狀特點和病原真菌的鑑定以及病害發生的規律進行診斷,其方法和步驟主要是:觀察被害植株的症狀型別,注意病組織表面是否有粉狀物、黴狀物或小黑點等真菌子實體,初步確定其是否由真菌所引起。用挑針或解剖刀將黴層或粉狀物挑下或刮下,或將具小黑點的病部徒手切片製成臨時玻片鏡檢,根據病原菌的形態確定其為何種真菌病害。如果病部沒有長出真菌子實體,可將病組織放在培養皿中保溼或用溼紗布保溼24~48小時,待子實體出現後再鏡檢鑑定。病組織上常長出許多腐生物而不是致病菌,檢查時應選用新鮮的病組織。對於不常見的真菌病害,需分離出真菌再進行形態鑑定,用分離的真菌在原寄主健株人工接種,發病後再分離鑑定,如果兩次鑑定的真菌種類相符,並能致病,證明這種真菌是真正的致病菌,在全面分析其病因基礎上,確定其為何種真菌病害(見植物病原真菌鑑定和柯赫氏法則)。
病害控制
許多真菌病害由氣流傳播,在生長季節多次重複侵染,噴灑藥劑防治效果明顯。有些真菌病害的病原物其致病力明顯分化,作物品種間抗病性差異較大,可採用選育抗病品種的途徑控制病害。種苗傳播的真菌病害對種苗進行藥劑或熱力處理。土壤傳播的真菌病害採用栽培措施與選用抗病品種相結合的方法進行防治,生物防治也是重要的防治手段之一。各項防治措施要綜合配套實施才能取得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