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四川達州人

    時代不同,品級也不同。

    宋代明代,八品就可以單獨上書。當然這些所謂提本或者奏本會被中書省/內閣/通政司審閱分類。最終是由皇帝決定,是否公佈或者留中不發。特急,特別重要的緊急事務,則是銀臺司快遞通關至皇帝面前。

    清代,從五品的京官可以單獨上奏,南書房上書房軍機處會預先分類。地方官正五品也可以上奏。清末規定,地方官正四品道臺以上才能上奏,低於道臺則需要上級批轉。

  • 2 # 當狗容易做人難

    在一般的印象中“奏摺”出現的時間應該是很早的,但實際上屬於清朝獨有,始於清朝順治年間,到1912年末代皇帝溥儀退位廢止,僅存在了兩百多年。“奏摺”分為奏事折、奏安折、謝恩折、賀折4大類,其中奏事折是稟報國家大事的,剩下的三樣全是向皇帝表忠心、拍皇帝馬屁用的。

    1644年清朝入關掌控天下後,除了繼承了明朝的土地、財富之外,也繼承了明朝的各種政治制度。按照明朝舊制,清朝剛入關的時候官員向皇帝奏報事情,公事就用題本,私事用奏本,但是題本和奏本從下級官員送到皇帝手中要經過通政使司、內閣等部門,一方面是過程過於繁瑣,剛入關的滿族權貴有些玩不轉;另一方面是不利於保密,所以就有了“奏摺”。

    從順治朝到雍正初年,“奏摺”並不屬於正式的官方文書,沒有固定的傳遞方式以及書寫格式,只要獲得皇帝特許,上到文武百官、士紳名流,下到販夫走卒、和尚道士就都可以給皇帝寫“奏摺”,在當時“奏摺”是清朝皇帝秘密瞭解天下事的途徑,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康熙朝的曹寅,表面上是江寧織造,實際上是康熙安排在江南的親信、耳目,經常給康熙寫“奏摺”。

    要說將“奏摺”制度化的人就不得不提兩個人,雍正皇帝和張廷玉。1722年,遵照康熙皇帝遺詔,四阿哥胤禛繼位登基,這就是雍正。雖然雍正成了皇帝,但是在皇子時代雍正手下的官員並不多,他的主要競爭對手八阿哥胤禩善於籠絡人心,黨羽遍佈朝野,所以剛登基的雍正處處受到自己兄弟的孤立,國事的上傳下達出現問題,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張廷玉提出將“奏摺”制度化。

    “奏摺”制度化後,首先是去掉了上情下達的中間環節,“奏摺”在寫奏摺的人和皇帝、皇帝親信之間直接傳遞,少了很多掣肘或欺瞞;其次朝廷大事全透過“奏摺”進行下達和討論,比如雍正朝的火耗歸公、攤丁入畝等政策都是雍正透過“奏摺”反覆磋商後定下來,這樣一來就剝奪了八爺黨眾多黨羽對於朝政的控制;最後所有“奏摺”傳遞過程中都用宮中御製的帶鎖皮匣密封,因此除了皇帝和上奏摺的人,沒人能知道“奏摺”是誰寫的、上面寫了什麼,一切都成了秘密。雍正朝開始“奏摺”成為官員專用,督撫以上大員的奏摺直接送到皇帝手裡,一般官員的奏摺先送到皇帝指定的親信大臣手中,也就是後來的軍機處,再轉交給皇帝。

    雍正時期“奏摺”的制度化可以說將封建皇權推向了登峰造極的的地步,皇權得到極大加強。一方面皇帝的意志可以直接傳達到整個國家的各級部門,馬上付諸實行,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避免了欺上瞞下的情況;另一方面“奏摺”全部保密,因此大臣之間可以放心大膽的向皇帝告密,這使得皇帝的耳目遍佈全國,臣子只能謹言慎行、忠心辦事以免被別人告狀。從此清朝皇帝依靠“奏摺”監察天下、發號施令,真正將天下事務總歸一人處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喝什麼茶能消臉上的浮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