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水底之物
-
2 # 道成肉身
讀哲學讀傻了,就傻唄,只要自己開心就好。功名利祿,金錢美女,都可能沒有興趣,有得必有失。你看他傻,他看你俗,沒阻擋你的財路吧,人各有志,何必苛責。
喜愛哲學的人可能有點心理障礙,幼年生活受到了挫折,想尋求真理來解脫自己的心靈。就是一根筋的思想,當生活的道路走不通的時候,就會尋求精神上的安慰。其實人間根本就不講理的,強權就是真理,弱者自幼迷失了自我,才會有這個愛好。不過在戰亂分裂的時代,尋求哲學上的同道也能幹出一番大事業來。而和平年代,可能是家庭困境造成的自閉執著,這時去學哲學就是傻子,但那也是命裡註定的。
既然學傻了,就放棄和平時期的幸福生活吧,窮且益堅,過著另類的生活,富貴美女和你沒緣了,自己開心就好。
-
3 # 青石文傳
青石君以為,“讀哲學讀傻了”有兩層含義:
一種是學術層面。隨著哲學研究的深入,反而產生更多的疑惑,正如你以自己的所知畫圓一樣,你所知越多,圓周越大,反而接觸的未知就更多,這種情況下往往產生惶恐,正如先賢莊子所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似乎給人的感覺很崩潰,讓人無所適從。
此時,該怎麼辦呢?
不妨看一下《論語》裡孔子對待治學的態度,他說:
朝聞道,夕死可矣!
這是一種致力於追求真理而又甘心獻祭於真理的態度。
如明瞭此意,雖千萬人,吾往矣!
又何必瞻前顧後,患得患失?
王國維曾言做學問的三重境界:
第一境: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第二境: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
眾裡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
不但做學問如此,做人亦如此。
相信總有一天,可以撥雲見日。
一種是世俗層面所謂讀成了“書呆子”,一門心思啃書本,咬文嚼字,躲進小樓成一統,不聞人間煙火味。
潦倒不通世務,行為偏僻乖張。
可憐辜負好韶光,於國於家無望。
如果讀書讀到了這份上,則有必要進行適當的心理調節,哲學的本義是“讓人變聰明的學問”,而不能讀書讀到了出世的狀態而不自知。
此時,需要暫時的“放下”,讓自己迴歸到社會中來,至少,要履行一個社會人所應該承擔的責任,以及所應該扮演的角色。
-
4 # 隔壁老王愛寫詩
讀不傻,只是一種完全投入的狀態,做任何事情只要全身心的投入了,表面看是種痴傻的狀態,其實是把事情做到極致的最理想的狀態。哲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是所有學科的基礎,哲學教會了我們如何做人,做事,如何把事情做到完美。
-
5 # 文城觀點
第一,你覺得自己學習哲學或讀哲學書把自己“讀傻了”,本來,哲學是使人有智慧的學問,讀哲學讀得變“傻”的人極少,你說的“傻”其實很可能指的沉溺於抽象的思考中,想得太深,不靈敏不務實了。其實,這不是傻,而是學哲學學得太投入了,經常陷於抽象的深思之中,是一種專心致志的表現。
第二,學習哲學與學習別的學科的知識一樣,既要“入乎其內”,又要能“出乎其外”,要學進去,要深入瞭解哲學的奧秘,要懂得以哲學的方式來思維,這當然是需要熟悉哲學的概念、範疇和思想的,哲學書比較抽象深奧,讀哲學書時,如果沒有用哲學思維是很難弄懂哲學的理念和思想的,所以,看哲學書“讀”進去是非常重要的,當你能讀懂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時,那種哲學思維所帶來的‘思“的快樂會讓你感到興奮、自豪和極大的樂趣,哲學的思維遊戲是特有的心理快樂。
但是,如果你一直沉浸於哲學思考中,而不能“出乎其外”,在日常生活中,在工作中,遇到實際具體的事務時,依然沉溺於哲學的思考,滿腦子只有概念、範疇在折騰著,那麼,你確實是會感到難以應對現實生活的變化,難以適應的實際活動的變動,會顯得很遲鈍,有些“傻樣”。
第三,建議解決的辦法是:(一)讀哲學書時,要很投入,思想哲學問題時,要深入進去,但是,離開了哲學書時就不再思考哲學問題了,要出得來,要能把心思轉移,要能清醒,能醒過來關注實現問題,注意日常生活,放鬆心情感受生活的快樂。(二)把學到的哲學觀點與現實問題結合起來思考,不要把哲學觀點僅僅以概念、範疇的形式放在腦子裡面打轉,而要結合實際,放在實踐中去運用、檢驗,讓哲學思想活起來,活在現實活動中。(三)讀書最好能改成適時改變內容的方式來閱讀,不要在一段長時間內只讀哲學書,可以在一天或幾天的時間內,有時讀哲學書,有時看文藝書,或看影視,玩遊戲等,把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搭配”進行,既要抽象又要形象,既深思哲理問題,又要感受具象形態,如此一來,你就不會因長時間沉浸於哲學的思考中而變得有些“傻樣”了。
學習要多樣化,生活要豐富化,閱讀要範圍廣些,思考要抽象與形象結合。人接觸更豐富,活動更多了,就會變得更靈敏,反應更快。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人會變得更有智慧,哲學讓人聰明,不應該讓人變“傻”!
回覆列表
哲學本就是脫離了具體現象層面的觀察,而是追究本質的普遍的概念範疇的思考。對具體的某人某事關係不大,而是對普遍的某類某些“人和事”有關。對事物大多是事後總結歸納,並找出統一性和共性。對於解決自己眼前的生活處境無關,如不能出書育人以此獲利,就往往被身邊家人多指責為傻和蠢。不勤於眼前的生計而好高騖遠,沒有了追求家庭現實的幸福生活,沒有了家庭擔當,怎麼不被人罵成傻,該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