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壹父母
-
2 # 阿娥你好
看了題主的描述,想起了兩個小故事。
事例1,初中男生,母親開店,父親上班。母親也是文化程度不高,店名還是我幫著取的。
男生也是厭學,他媽媽也是想盡了各種方法象轉學、請家教、課外輔導、私立中學寄宿等等,能想到的都用了一遍,後來寄宿學校經常打電話說男生私自離校不知所蹤,其實就是上網咖打遊戲去了。
那段時間他媽媽經常關店,發動親戚朋友一起出動,整條街地找兒子,再後來他媽覺著受不了了,在兒子的強烈要求下某個假期找了個洗車的活,想著洗車辛苦,兒子也許知難而退就願意好好讀書了。
結果知難而退成真了,不過不是退回學校,又退回以前的狀態了,最後他媽媽託人找了個長年駐外施工隊,據說很辛苦但工資高,再然後就是他媽媽高齡產女,後面的情況不知道了,因為我和他媽媽沒聯絡了。
事例2,男生沒考上高中,父母開店。我偶爾去買東西,看到男生情緒低迷,從其父母口中得知情況,其父對這件事還能平靜以對,其母每天煩躁嘮叨。
受父母是生意人的耳濡目染,男生很機靈,善於和人溝通,比同齡少年顯老練。
不忍心看這孩子因沒有方向就此沉淪,我多管閒事的和孩子談了一次話,瞭解到一方面厭學,另一方面苦於環境壓力特別苦惱,我發現他對掙錢有興趣,也並不反感家庭小生意,就和他說“掙錢和讀書同樣有意義,對什麼有興趣就努力去學,然後成為行業高手,和讀書讀好了考上大學沒區別”。
我對談話沒什麼把握,不過我發現當我肯定和認同他的時候,他的眼神不再黯淡了。
後來我聽他家人說他主動出去學了門和家庭生意相關的技術,他家人現在見了我很友好熱情。
講這兩個故事就是想說,孩子在適於讀書的年齡最好是和同齡人一起上學,厭學不是短時間發生的,而是負面情緒沒得到有效疏導積累到一定程度的爆發,等到了孩子說什麼也不願坐在教室裡上課的時候,旁人說什麼都是沒用的,現有的成長環境一如既往的提供不了孩子想要的幫助、孩子解脫不了的困境、孩子打不開的心結,心不在求學上,即便人坐在教室裡又有什麼用呢?
孩子是有情感有思想的靈物,每一步成長都需要精神養料的浸潤,不是孩子叛逆,是父母精神太乾巴、太粗陋,提供不了孩子成長需要的養分,孩子需要眼界、學識和能力,需要鼓勵、支援和勇氣,從學習中找到自身價值並被外界認可才能茁壯成長。
以上僅供參考。
-
3 # 侯媽家庭教育
孩子進入叛逆期,標誌著孩子由兒童過渡到成人了,有了自己的思想,不再依靠父母,能夠獨立的處理自己的事情。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其實孩子現在不想上學,主要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孩子的教育分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其中家庭教育最重要了,他是孩子最初的教育,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也是最好的老師。如果父母以為給他安排好的學校就行了,那是大錯特錯,沒有好的家庭教育作基礎,學校教育再好也沒有用。那麼孩子進入叛逆期,父母該如何去處理呢?侯媽專注親子教育十幾年,現在說一下青春期叛逆期孩子該如何管教。
1. 孩子已經是大人了,父母要把他當作大人來看了,和孩子平等地進行溝通,多站在孩子的立場想問題,反思自己的態度,調整自己對孩子的管教方法。
2. 多關心孩子,不要只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多和孩子進行交流,傾聽孩子內心的想法,幫助孩子一起實現,從而讓孩子相信自己,孩子自然就不會再抗拒父母了。
3. 父母要尊重孩子,叛逆期的孩子自尊心強,父母要多給孩子留面子,少批評孩子,多誇獎和鼓勵孩子,對孩子取得的成績要多作正面的評價。
4. 孩子自己的事情讓他自己去處理,多給孩子自由和空間,對孩子要適當地放手,相信孩子。
5. 青春期的孩子正在形成價值觀,但思想還沒有成熟,不要讓他與不務正業的人來往,不被不良風氣影響。
回覆列表
“叛逆期”這個詞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大部分人也都經歷過,只是有些來的早一些,而有些則晚一些。叛逆期表現最明顯的就是家庭關係受到了巨大挑戰,孩子一方面對父母所說的話產生牴觸排斥心理,父母面對孩子的牴觸心理更加著急,這樣惡性迴圈。很多孩子在叛逆期的時候會出現厭學、逃課、成績下滑等諸多表現。你的孩子不願意去學校,想出去打工都是叛逆期的表現。怎麼引導處於叛逆期的孩子就成了讓大部分父母頭疼的問題。
很多父母會採取強硬手段,對孩子進行無休止的說教,換位思考一下,你小時候是不是被父母告知不許做一個事情的時候也會萌發很想去嘗試的心態呢?有一句話說“禁止等於誘惑”,這句話所影射的道理不僅在小孩子身上有體現,在處於叛逆期的孩子甚至已經基本成熟的成年人身上都會有體現。比起告訴孩子“不許”做什麼,不如適度的去引導孩子“應該做什麼”,給孩子一個明確的指令,這樣孩子更好接受和實施。
當孩子出現厭學的狀態時,可以跟孩子交流一下孩子為什麼不想去,想出去打工,那打工後的生活是不是孩子想要的等等。可以拿一個本子讓孩子自己羅列出去打工的利弊,再和羅列出打工的利弊來比對,引導孩子現階段應該完成分內的自己該做的事情。
面對叛逆期的孩子,更多的去理解他甚至給到他自己一定的決策權,讓他體會到有權力也有責任,而不要一直以大人管理孩子的角度去和孩子溝通相處,很多家長都認為以自己的經驗苦口婆心的教導孩子別走彎路,孩子還不聽很無奈,但換位思考,每個家長年少的時候是不是也都想自己嘗試嘗試呢?所以,與其去禁止不如去適度引導。